学术投稿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分析

万海英

关键词:妊娠, 糖尿病, 胰岛素, 孕妇血糖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的两种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118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及睡前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和早餐前、晚餐前皮下注射混合胰岛素.随访4w,比较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同时收集3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孕妇体重增加较对照组稍多,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达标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采用三段餐前短效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更有利于孕妇空腹及餐后血糖的控制.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卡孕栓用于孕50~80天人流术中的临床观察

    2010年1~6月,于我院要求终止妊娠且停经50~80d的健康妊娠妇女120例,经妇科及二维B超检查诊断为宫内妊娠,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以观察临床效果.两组妇女在术中的宫颈条件、疼痛程度、术中术后子宫出血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卡孕栓具有良好软化扩张宫颈、镇痛效果好且术后出血少、使用安全、方便、简单、易行的特点,尤适用于孕50~80天及未产妇人流术前的扩宫用药.

    作者:卢广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银杏达莫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2012年4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平行、双盲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行降糖、降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羟苯磺酸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疗程两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全血高切、24h尿微量白蛋白(24h-UAE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出,起到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效果满意.

    作者:李伟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5月16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57min,术中出血量101±13ml,2例患者在术中进行输血,无严重并发症,36例患者在术前与术后的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QOL(生活质量评分)、平均尿流率、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方法具有安全系数高、有效、并发症少、疗效明确的特点.

    作者:黄永雄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针刺、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采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治疗组),选择同期单纯采用针灸治疗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对比治疗组术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有效率为8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采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沙志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药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远端梗阻积水35例临床疗效观察

    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整复术联合中药内外治疗配合调节排卵治疗输卵管远端梗阻积水,与单纯运用腹腔镜治疗作比较.治疗后1年内两组患者妊娠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输卵管梗阻疗效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行腹腔镜下输卵管整复术联合中药内外治疗,其输卵管梗阻疗效及妊娠率明显优于单纯运用腹腔镜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彭海兰;邓姗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入院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入院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近期和长期效应.方法 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6例,按有无高血糖(HG)分成两组,均接受静脉注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和改善率.结果 32.4%的脑卒中患者存在入院HG(血糖≥144mg/dL),HG组3个月死亡率较高及预后较差,但两组间溶栓治疗的改善率相似.结论 入院HG与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相关,且对溶栓治疗无临床反应.

    作者:谢晓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伽玛刀治疗胰腺癌现状与展望

    复习近几年胰腺癌伽玛刀治疗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所在科室近几年所治疗的病例资料,对胰腺癌伽玛刀治疗方式方法、生存情况、现状及发展作一个充分的了解.随着基础、临床研究、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胰腺癌伽玛刀治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胰腺癌伽玛刀治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

    作者:钟守斌;刘智惠;杨建伟;王春亮;刘金宝;刘泉;孙大庆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全身麻醉对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进行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带血血气分析及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产妇插管、拔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带血血气分析PaCO5、PaO2、pH、SaO2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于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全身麻醉安全、平稳,循环稳定,对新生儿影响不大.

    作者:熊其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价值分析

    目的 对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8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确诊的80例AMI患者.另随机选取16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24h内的心肌酶谱检测分析和72h内的肌钙蛋白I(cTnI)和CK-MBm885指标检测及记录.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组AST、CK、LDH、CK-MB、cTn I及CK-MBmass的平均浓度明显偏高(P<0.05).cTn I联合心肌酶谱诊断AMI同对照组相比,其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其它并联组(P<0.05).结论 在AMI的诊断当中,cTn I是重要的标志物,将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cTn I进行诊断能够使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该法具有相当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和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同期94例早期肾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A组)55例,开放性肾癌根治术(B组)39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A组患者肿瘤大小1.8~6.5(平均4.9)cm,B组患者肿瘤大小3.0~6.8(平均5.5)cm.患者术前均行B超、IVP、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临床分期均为:T1N0M0~T2bN0M0.结果 后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6±10.5)和(121±12.4)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12)和(210±17)ml(P<0.01),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1±1.2)和(8.4±1.6)天(P<0.05).两组病人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局限性肾癌的肿瘤控制与开放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友汉;庞国富;陈平锋;许韩峰;段友军;刘志文;蔡晓健;李解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急性偏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75例急性偏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高压氧治疗和舒适型护理: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 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急性小儿偏瘫疾病的过程中,采用高压氧治疗和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春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通过回顾30例确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过实行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基本缓解及纠正.使用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竭患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并得出药物作用的机理.

    作者:谭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人性化护理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对我院自2010年1月~12月收治的4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和合理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出血护理、胎儿护理和心理护理等.结果 两组患者和新生儿无1例发生死亡.人性化护理组的并发症比例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一般护理组(P<0.05).人性化护理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妊娠患者的恢复更为有利,减少了患者出血、感染等不良症状的发生,是保证患者和新生儿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丁圳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肺隐球菌1例临床病理分析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8岁.查体发现左肺占位1月余.胸部CT示左肺下叶见类圆形结节,边缘清,密度均,边缘欠规整,余双肺内未见异常密度灶,纵隔未见异常淋巴结肿大,胸膜未见异常.DR:胸廓对称,双肺纹理增粗,左肺下野心后区见淡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欠清,右肺上中野见索条状高密度影,双侧隔面光滑,双肋隔角锐利,心影未见异常.

    作者:张春宏;张立贤;刘海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七氟烷与异氟烷在腹部手术麻醉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与异氟烷在腹部手术麻醉中的不同,以寻求更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各45例,对I组患者采用七氟烷麻醉,对Ⅱ组患者采用异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与Ⅱ组患者相比,I组患者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要短;诱导前后两组HR和MAP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开始、手术结束及手术后5min I组HR和MAP明显高于Ⅱ组:术后I组躁动、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行腹部手术的患者,相比与异氟烷,七氟烷在HR、MAP波动以及患者苏醒时间方面表现出更好的麻醉效果,因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居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高频超声在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及应用.方法 对确诊的31例乳腺癌和35个良性肿块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多数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内部见微钙化,血流信号粗大、迂曲,RI>0.7;良性肿块呈椭圆形,纵横比<1,内部多呈中等偏低回声,血流信号纤细、规则,RI<0.7.误诊4例,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1例乳腺脓肿误诊为乳腺癌,2例乳腺癌误诊为纤维腺瘤.结论 高频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上有较高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作者:张群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药剂人员协调临床用药问题研究

    选择我院637例患者,对其及医护人员的咨询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咨询的内容主要为用法用量、药物作用、不良反应等.通过做好药物咨询工作,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李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宫腔镜在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对患者的月经、妊娠和生育预后有较大影响,诊断性刮宫、超声检查子宫或切除后病理确诊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传统方法,但是由于其漏诊率较高,所以应用有限.宫腔镜的检查和治疗做为一种新的方法,为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了一种腔内,微创的临床诊疗手段.

    作者:罗红;李燕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240例疗效观察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0例,对照组8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内服乳核散结片,外敷散结乳癖膏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内服乳癖康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88例痊愈,34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有26例痊愈,20例显效,17例有效,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7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利用内服乳核散结片联合外敷散结乳癖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立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5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作用.方法 对本院的5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颅脑MRI与CT检查,分析两者的总检出率及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不同梗死部位的异常检出情况.结果 MRI的总检出率(P<0.01),梗死24h以内(P<0.01)、24~72h(P<0.05)的检出率均高于CT;MRI在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丘脑、颞叶、顶叶及小脑的异常检出例数多于CT,且除脑室旁和丘脑外,其余的检出提高率均在35%以上.结论 MRI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检出率较高,且异常脑区检出范围广.

    作者:朱丰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