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次伽玛刀治疗在脑转移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林雪莲;张业嵩;孙全新

关键词:脑转移瘤, 伽马刀, 分次
摘要:目的 观察分次伽马刀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采用伽马刀分次治疗脑转移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伽马刀(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分次治疗,治疗剂量为3.2~3.6Gy/次,治疗总次数为8~9次,等剂量曲线为40%~60%,治疗完成后评价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1)1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治疗中死亡病例.患者脑转移瘤数目1~3(1.4±0.6)个;单发转移灶病例38例,2个转移灶病例76例,3个转移灶病例36例.(2)CR 51例,占34.0%;PR69例,占46.0%; SD 23例,占15.3%;PD7例,占4.7%.总有效率(CR+PR)为80.0%.对本组患者随访6~18个月,存活96例,存活率为64.0%.(3)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较轻微,仅出现3例乏力、5例恶心,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分次伽马刀治疗脑转移瘤可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且毒副反应轻微,是当前治疗脑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干预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对OGTT餐后1h血糖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对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P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200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均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OGTT 1h PG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OGTT 1h PG及BMI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OGTT 1h PG及BMI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有42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对照组有18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两组患者IGT转阴率分别为42%和18%,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高血糖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 PG水平,改善葡萄糖负荷能力.

    作者:郑如义;蔡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胫腓骨骨折中应用骨外固定器的护理体会

    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利用骨外固定器进行治疗.在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并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医护人员为期4~10个月的精心治疗护理后,105例患者中有104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骨折愈合率达到99%.通过长期观察可以看出,利用骨外固定器进行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在术前、术后做好护理工作,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以达到促进骨折愈合以及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作者:韩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规律运动与健康饮食帮助,并采用二甲双胍片、施慧达口服配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按照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和痰浊阻络型三种证型进行分类,分别给予对症治疗;150例患者均给予2个月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76例(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58例(有效率82.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效果明显,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治疗过程安全,患者耐受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高血压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可能致心衰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危险因素有血压水平、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血脂、合并感染、吸烟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衰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有合并糖尿病、血脂高、吸烟史等易于引起心力衰竭,应引起患者的注意,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作者:陈任;吴璐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门诊实施的探析

    通过建立和完善护理体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优化护理流程、多样化护理模式等措施以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门诊的应用.优质护理改良了原有的护理体系,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改善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对我科的满意程度.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推行实践,我科护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树立了我院良好的护理服务形象.

    作者:张品昱;高秀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胃溃疡合并大出血70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72例胃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72例胃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其中71例患者出血停止,1例患者由于内科治疗无效而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在院期间未发生再次出血,所有患者均治愈[1].及时的治疗、正确的护理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作者:朱爱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治观察

    目的 观察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所收治的6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必可酮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和FVC 、FEV1、FEV1/FVC和PEF值.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VC、FEV1、FEV1/FVC三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F值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使用表面吸入治疗的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小,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建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105例初发AMI患者和111例健康对照个体进行ATI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析.结果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中AA和AC+CC基因型在AMI患者组的频率分别为88.6%和11.4%,等位基因A和C的频率分别为93.3%和6.7%; AA和AC+CC基因型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92.8%和7.2%,等位基因A和C的频率分别为95.9%和4.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AA和AC+CC基因型频率及A和C两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性因素(OR<1,95%CI 0.155~0.931),其余三项为危险因素(0R>1).结论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AMI的发生可能无关联.

    作者:彭建业;张玲;尹凯;桂庆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高血压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0~2012年16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表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40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120例.从其性别、年龄、血压、体重、身高、血脂、饮酒史、血糖、胰岛素等方面收集数据.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IRI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097、7.141、2.303,P均<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其认知功能损害有相关性,是患者认知功能发生障碍的高危因素之一

    作者:高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孕不育症诊治常见的误区分析

    通过对不孕不育机制的阐述,分析、解释不孕不育诊治常见的误区.

    作者:沈敏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肿瘤科晚期癌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和布托啡诺行静脉镇痛泵持续输注,记录镇痛后各时点的VAS及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对照组的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观察组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临终前癌痛镇痛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储静红;颜瑞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探讨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2007年6月来我院查体的150例初筛为肺癌高危人群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每组各50人,三组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中、高危组对检测有阳性指标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低危组及多项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者或拒绝行病理检查者进行为期l~5年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中、高危组共确诊47例肺癌,其中肿瘤标志物均为阳性者28例,约占59.6%,低危组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者共52例,经随访后做病理确诊为肺癌2例,约占3.8%,与中、高危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春梅;李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凝血功能及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功能及血脂指标进行检测,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1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血脂及凝血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TG、TC及LHL-H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T、APTT及FBG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及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治疗中应注意抗凝及调节脂肪代谢.

    作者:魏国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加强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大力推广.

    作者:岳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与单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出血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项目消失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成功率、出血时间、监测项目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姚坤凤;廖秀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测定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值及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来判断外周血DPD的活性,并分析DPD的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75±1.92,小为1.59,大为6.07,呈正态分布;其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DPD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外周血DPD活性目前难于作为独立指标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可以作为预测5-Fu为主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简便方法.

    作者:李彦丽;孙亚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四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失误3例

    1 病例报告例1:男,25岁,建筑工人.由于施工原因,双侧的大腿外伤水肿伴有出血症状,外观畸形.受伤6h后入院.经检查,双侧大腿1/3处有大小约3cm×2.2cm的伤口,有血水渗出,大腿部几乎全部肿胀畸形,双下肢存在压痛、活动障碍.经X线检查,双大腿正侧双股下约1/3处为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

    作者:黄冀;韦键;黎裕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脏影像学方法评估左心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左心房在心动周期中主要有储存、通道及辅泵三个功能.左房容积和功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心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左房容积及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方法.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勇鹏;常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以200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液氮冷冻、包皮环切手术治疗二联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中药治疣汤外用三联疗法.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

    作者:王朝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0岁,外院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近来反复发作眩晕,恶心、呕吐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能正常.腰穿见无色浑浊脑脊液,白细胞总数1500×106/L,蛋白4.36g/L,氯化物121.5 mmol/L,糖3.58mmol/L.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2%小淋巴细胞,98%白血病细胞(细胞成蔟出现,细胞胞体增大,核浆比例增大,胞浆嗜碱,胞核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可见).两周后,血常规示白细胞50×109/L,分类原始细胞增高.

    作者:余能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