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和预后判断价值分析

陈尧飞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B型脑钠肽,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CHF患者63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的BNP水平高于正常人,并且心功能越差,BNP水平越高.BNP≥400pg/ml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住院天数均高于BNP<400pg/ml的患者.结论 BNP水平能有效评估CHF患者的危险程度及预后.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探讨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2007年6月来我院查体的150例初筛为肺癌高危人群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每组各50人,三组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中、高危组对检测有阳性指标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低危组及多项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者或拒绝行病理检查者进行为期l~5年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中、高危组共确诊47例肺癌,其中肿瘤标志物均为阳性者28例,约占59.6%,低危组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者共52例,经随访后做病理确诊为肺癌2例,约占3.8%,与中、高危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春梅;李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肿瘤科晚期癌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和布托啡诺行静脉镇痛泵持续输注,记录镇痛后各时点的VAS及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对照组的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观察组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临终前癌痛镇痛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储静红;颜瑞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高血压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可能致心衰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危险因素有血压水平、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血脂、合并感染、吸烟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衰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有合并糖尿病、血脂高、吸烟史等易于引起心力衰竭,应引起患者的注意,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作者:陈任;吴璐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干预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对OGTT餐后1h血糖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对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P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200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均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OGTT 1h PG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OGTT 1h PG及BMI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OGTT 1h PG及BMI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有42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对照组有18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两组患者IGT转阴率分别为42%和18%,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高血糖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 PG水平,改善葡萄糖负荷能力.

    作者:郑如义;蔡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目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研究进展情况,通过分析研究,为寻找腹股沟疝佳的手术治疗手段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王忠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加强采取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大力推广.

    作者:岳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鼻内窥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30例的护理体会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耳鼻喉科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30例患者,对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在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8(60%)例治愈,10(33.3%)例好转,2(6.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状.在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的观察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温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与预防

    通过对近年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文献的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及相对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上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测定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值及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来判断外周血DPD的活性,并分析DPD的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75±1.92,小为1.59,大为6.07,呈正态分布;其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DPD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外周血DPD活性目前难于作为独立指标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可以作为预测5-Fu为主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简便方法.

    作者:李彦丽;孙亚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临床分析

    目的 对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髓的发生率、临床分期以及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发生骨髓侵犯者21例,发生率为21.00%.其中骨髓涂片检出骨髓侵犯12例,骨髓活检切片检出9例.结论 采取骨髓活检对骨髓侵犯进行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值得关注.

    作者:张雅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凝血功能及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功能及血脂指标进行检测,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12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血脂及凝血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TG、TC及LHL-H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T、APTT及FBG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及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治疗中应注意抗凝及调节脂肪代谢.

    作者:魏国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新进展

    本文就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其它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时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舒利迭吸入对重度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及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舒利迭吸入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为重度COPD稳定期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加盐酸氨溴索片和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利迭(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μg/250μg吸入,2吸/次,bi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VC、FEV1及FEV 1/FVC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FVC 、FEV1及FEV 1/FVC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O2、PaCO2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PaO2、PaCO2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利迭吸入是治疗重度COPD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何晟;魏立平;康闪闪;黎振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8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化放组和单放组.通过近期客观疗效、生活质量、随访,综合评价同步放化疗及单纯放疗用于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化放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单放组,治疗后随访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放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放疗用于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有优势,但应注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涂德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健脾法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16例肝癌患者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次数为1~4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3个月,据患者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实施栓塞术治疗1w后服用健脾中药,每日一剂.每次实施介入治疗前后均需为患者做免疫指标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做详细记录.结果采用健脾法治疗前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NK、CD3、CD4、CD4/CD8、LBT)均处于较低水平,经中医健脾法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所提升.通过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之后,患者免疫功能各个指标均有所上升,表明应用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倪雪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观察术前、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9.6±10.5min,术中出血量80.5+ 18.4ml,术后引流量145~655(458.2±68.9)ml.术后7例患者9膝出现切口液化,进行清创、引流治疗痊愈,未见其它并发症出现.术前膝关节HSS评分34.12±5.34分,术后为89.76±4.68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具有术后恢复良好,疗效显著,是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邹戟;赵红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70例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吡拉西坦、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各35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及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皮肤潮红1例,心率加快1例,腹部不适感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对照组血压下降2例,头晕头痛1例,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经调整用药后均改善或消失,不影响持续治疗.结论 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效果理想,治疗过程中需根据不良反应情况调整用药,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欧阳新根;张铭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粪便脱落细胞学与粪隐血试验联合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与粪隐血试验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大肠癌组(经病理证实)11例及非大肠癌组14例,两组患者均在肠镜检查前行粪隐血试验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大肠癌组两者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90.9%,分别与单独一种方法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大肠癌组脱落细胞学检测特异性为92.9%,分别高于粪隐血及两者联合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及粪隐血试验两种检测手段可以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

    作者:宋建忠;覃正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48例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各74例,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组治疗结束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恢复良好52例,中残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8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5例,中残1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3例,死亡7例.结论 通过亚低温治疗使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得到良好改善.

    作者:任文博;刘振林;赵玉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清痹汤加减改善治膝骨关节炎患者MMP-3、TIMP-1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清痹汤加减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膝骨关节炎的患者19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6例.研究组给予口服清痹汤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氯灭痛片进行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同时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血液中的MMP-3、TIMP-1的含量.结果 研究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情况较对照组佳;研究组血液中的MMP-3、TIMP-1的改变优于对照组.结论 灵活运用清痹汤对膝骨关节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较少,能有效减少MMP-3、增加TIMP-1的含量,阻止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蒋尧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