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与预防

刘静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病机制, 预防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文献的整理分析,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及相对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上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分析

    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冠脉再通率77.1%,其中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5例,死亡3例,均发生在冠脉未通的病例中;恶性心率失常7例,2例发生在再通组,5例发生在未通组.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取得确切的疗效,冠状动脉溶栓后再通率高,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李晓明;乐迎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胃溃疡合并大出血70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72例胃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72例胃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其中71例患者出血停止,1例患者由于内科治疗无效而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在院期间未发生再次出血,所有患者均治愈[1].及时的治疗、正确的护理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治愈率.

    作者:朱爱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测定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值及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来判断外周血DPD的活性,并分析DPD的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75±1.92,小为1.59,大为6.07,呈正态分布;其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DPD活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外周血DPD活性目前难于作为独立指标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但可以作为预测5-Fu为主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简便方法.

    作者:李彦丽;孙亚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新进展

    本文就小儿脑瘫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其它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时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148例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各74例,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组治疗结束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恢复良好52例,中残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8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5例,中残19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3例,死亡7例.结论 通过亚低温治疗使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得到良好改善.

    作者:任文博;刘振林;赵玉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炉甘石联合百多邦治疗小儿脓疱疮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炉甘石洗剂联合百多邦治疗小儿寻常型脓疱疮的疗效.方法 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炉甘石洗剂混合百多邦外搽,5次/d,7d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用炉甘石洗剂外搽,5次/d,7d为一疗程.结果 炉甘石洗剂联合百多邦治疗小儿寻常型疱疮治愈率为100%,而单用炉甘石洗剂组治愈率为6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副作用发生.结论 炉甘石联合百多邦是治疗小儿寻常型脓疱疮有效、廉价、易推广的理想方法.

    作者:孙志平;叶维珍;江浩波;张淑芳;石文植;刘平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高血压合并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供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可能致心衰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危险因素有血压水平、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血脂、合并感染、吸烟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衰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有合并糖尿病、血脂高、吸烟史等易于引起心力衰竭,应引起患者的注意,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作者:陈任;吴璐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干预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对OGTT餐后1h血糖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对高血糖人群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P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200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均给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OGTT 1h PG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OGTT 1h PG及BMI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OGTT 1h PG及BMI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有42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对照组有18例患者转为正常糖耐量,两组患者IGT转阴率分别为42%和18%,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高血糖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1h PG水平,改善葡萄糖负荷能力.

    作者:郑如义;蔡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健脾法对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16例肝癌患者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次数为1~4次,每次间隔时间为1~3个月,据患者自身情况酌情选择.实施栓塞术治疗1w后服用健脾中药,每日一剂.每次实施介入治疗前后均需为患者做免疫指标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做详细记录.结果采用健脾法治疗前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NK、CD3、CD4、CD4/CD8、LBT)均处于较低水平,经中医健脾法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所提升.通过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之后,患者免疫功能各个指标均有所上升,表明应用中医健脾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倪雪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55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谱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 选取55例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口痰培养细菌阳性108株细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1)55例患者经过痰培养细菌检验共发现病原菌108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常见,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军团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2)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较高的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为头孢哌酮,其他抗菌药物呈现明显部分耐药性.(3)2种格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外,其余药物均呈现部分耐药性.(4)2种真菌对5氟胞嘧啶及大扶康敏感,其他均见部分耐药性.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病原菌呈现普遍耐药性,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周峰;杨荧;曾明辉;沈学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观察术前、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9.6±10.5min,术中出血量80.5+ 18.4ml,术后引流量145~655(458.2±68.9)ml.术后7例患者9膝出现切口液化,进行清创、引流治疗痊愈,未见其它并发症出现.术前膝关节HSS评分34.12±5.34分,术后为89.76±4.68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具有术后恢复良好,疗效显著,是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邹戟;赵红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探讨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早期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1月~2007年6月来我院查体的150例初筛为肺癌高危人群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表现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每组各50人,三组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中、高危组对检测有阳性指标者进行病理学检查,低危组及多项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者或拒绝行病理检查者进行为期l~5年的跟踪随访,比较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中、高危组共确诊47例肺癌,其中肿瘤标志物均为阳性者28例,约占59.6%,低危组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均为阴性者共52例,经随访后做病理确诊为肺癌2例,约占3.8%,与中、高危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春梅;李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在临终前癌痛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肿瘤科晚期癌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和布托啡诺行静脉镇痛泵持续输注,记录镇痛后各时点的VAS及Ramsay镇静评分、PCA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对照组的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观察组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联合托烷司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临终前癌痛镇痛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储静红;颜瑞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60例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分析

    神经内科住院的108例60岁以上的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结合相应的老年护理措施.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和相应的老年护理相联合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幅度增加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对于护理事业的提高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作者:周仲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研究进展,并分别就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概念及其判定标准、发生机制、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认为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其血肿扩大的发生机制进一步显现,临床诊疗水平也随之改善.尤其是对于高血压,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体积、凝血功能障碍、渗透性利尿剂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影响因素更应充分重视,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终目的.

    作者:陈继云;陈坚;周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32例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对32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认为对肝性脑病患者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去处诱因,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预防肝昏迷的发生及治疗肝昏迷降低病死率均有利.

    作者:王振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心脏影像学方法评估左心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左心房在心动周期中主要有储存、通道及辅泵三个功能.左房容积和功能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心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左房容积及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方法.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勇鹏;常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以2000年1月~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液氮冷冻、包皮环切手术治疗二联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中药治疣汤外用三联疗法.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较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冷冻、手术及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合并包皮过长的尖锐湿疣,近、远期疗效均较满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

    作者:王朝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应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与单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米非司酮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出血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测项目消失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组成功率、出血时间、监测项目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局部应用联合口服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不良反应较少,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姚坤凤;廖秀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质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肝脏脂质与血脂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0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另选取30只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观察组,分别眼眶取血并取肝组织处理,检测血脂和肝脏脂质含量.结果 与正常饲养组比较,非酒精脂肪肝组大鼠总胆固醇、肝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方面,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正常组也存在明显差异,且两者变化趋势相似.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质与血脂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于斐;程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