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华军;钟亮;曾湖;蔡茂德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取乳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90例,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治疗前均先排尽胸腔积液.治疗组在胸腹腔内注入顺铂60 mg、恩度45~60 mg;对照组除不加入恩度外,其余同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35/45),对照组为4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2,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5.26%;对照组为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00,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达到了35.56%和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红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采用胸腔内灌注顺铂序贯恩度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宜锋;邹庆华;李晓静;齐秀恒;董久兴;刘军;王保信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多西他赛(Docetaxel,DTX)联合顺铂(DDP)与紫杉醇(Paclitaxel,TAX)联合DDP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28例Ⅰ B2期~ⅡB期宫颈癌患者,以随机组表对照法分为2组,分别为TP(n =114,TAX 135 mg/m2+ DDP 75 mg/m2)组和DP(n=114,DTX 75 mg/m2+ DDP 75 mg/m2)组,在宫颈癌手术之前,进行2次新辅助化疗,对化疗结果及副反应比较分析.结果 ①新辅助化疗有效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P组WBC减少、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TP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减少、肝脏损伤发生率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出现不可控制副反应.③2组手术后的标本病理反应率与淋巴结阳性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辅助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相近,但多西他赛不良反应较紫杉醇轻,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宋献忠;朱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种成像检查技术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30例乳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应用CDFI、CEUS及UE法成像检查,同时进行手术或穿刺病理组织检查以对患者乳腺肿瘤进行定性确诊,然后将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种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判定不同检查技术的符合率.结果 CDFI法与UE法对良性乳腺肿瘤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EUS法对恶性和良性乳腺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DFI法和UE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FI法联合CEUS法与CDFI法联合UE法的阳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FI法可以作为乳腺肿瘤定性诊断的基础性方法,必要时可联合CEUS法和UE法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于广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对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法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IL-17、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17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而对照组IL-17、IL-10浓度无显著变化,2组IL-17、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热化疗栓塞能降低IL-17浓度、升高IL-10浓度,抑制肝癌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防止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吴文清;朱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表达水平和临床分期,并分析两者与血浆EB病毒VCA-IgA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鼻咽癌患者72例,作为实验组,Ⅱ期14例,Ⅲ期32例,Ⅳ期26例.再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样本并进行处理,检测血浆中的VCA-IgA水平和S100A8、S100A9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健康者血浆中两种蛋白质的含量,显然低于实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血浆中S100A8和S100A9的含量明显低于Ⅱ期和Ⅲ期患者血浆中两者的含量,且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中两种蛋白质含量与VCA-IgA水平无相关性(SI00A8 γ为-0.01,P>0.05,S100A9 γ为-0.09,P>0.05),而两种蛋白质具有正相关性(γ=0.21,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升,且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含量跟VCA-IgA水平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徐帅;范崇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替吉奥胶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9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晚期食管癌、胃癌及大肠癌患者均给予单药替吉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化疗前后外周血VEGF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99例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38例,病情稳定(SD)34例,病情进展(PD)27例,临床总缓解率38.3%,临床获益率72.7%.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手足综合征.化疗后外周血中VEGF及MMP-9含量明显下降,化疗前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SD、PD 3组患者外周血VEGF及MMP-9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替吉奥胶囊治疗效果肯定,毒副作用小.血清测定VEGF及MMP-9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化疗.
作者:蒋丽媛;安亚伟;赵彩霞;商倩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影响认知行为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抑郁状态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20例患有抑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及常规化疗前填写自制问卷调查表、VAS调查表,HAMA及HAMD评分表,6周后评价抑郁治疗效果.结果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患者HAMD评分为(15.86±3.66),较治疗前(19.62±2.1)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疼痛程度(P<0.01)、是否伴有焦虑状态(P<0.05)、精神信仰(P<0.05)及家庭年收入(P<0.05)对治疗效果存在影响.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抑郁状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疼痛程度、是否伴有焦虑状态、有无精神信仰及家庭年收入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颖;赵丽波;周维国;韩磊;宋春青;陆汉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2种微创肺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亚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7)和肺楔形切除组(n=61).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手术前后临床表现、手术前后体征、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记录等,并对2种亚肺叶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肺楔形切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肺段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在术后疼痛评分低于肺楔形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律失常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0S)分别为100.0%、97.9%、95.7%,肺楔形切除组为100.0%、96.7%、91.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远处转移和死亡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局部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楔形切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肺段切除组,但局部复发率高于肺段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在可行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面相当,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作者:赵迪;聂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和人类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1(HOGG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患者在放疗前EGFR、XRCC3、hOGG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GFR、XRCC3及hOGG1的表达及其三者之间中的两者联合表达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组织EGFR、XRCC3和hOG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6/50)、68.0% (34/50)和64.0% (32/50),且三者之间两两呈正相关关系(P<0.05).EGFR、XRCC3及hOGG1阳性表达患者的放疗疗效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且三者之间中的两者均阳性表达者的放疗疗效比均阴性表达患者低(P<0.05).结论 EGFR,XRCC3及hOGG1作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可以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放疗方法.
作者:高艳梅;杨怡萍;慕玉东;张永彤;李涛;王亚丽;高德英;马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湖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恩施地区土家族苗族青年及中老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363例土家族苗族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分为青年组(≤35岁)及中老年组(>35岁),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确诊时肿瘤大于5 cm的比例及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病理分期以Ⅲ期为主,而中老年组以Ⅱ期为主;分子分型及激素受体表达方面,青年组的三阴型比例更高,而相比中老年组其Luminal A型、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更低;青年组的复发及死亡率明显高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结论 湖北恩施地区土苗少数民族青年女性乳腺癌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临床病理特点.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引导少数民族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提高对乳腺癌的认识.
作者:成宏;李靖;周勇;覃咸雄;于强;庹敏;黎胤谋;彭世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总结其超声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癌复发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9年5月至2016年12月因肝癌在我院进行肝移植术后复发患者28例、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 ~ 45个月.28例患者32个病灶均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29 ~ 66岁,平均51.6岁.
作者:赖全图;李果;周琴;李细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7例行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31例行开放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3年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液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 VAS评分短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清扫组数、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3%(P<0.05).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96.77%、83.87%,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37/37)、86.49%(32/37).2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可行的,具有创伤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能达到与开放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远期疗效与开放肺叶切除术疗效相当.
作者:王长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天恩福)rmhTNF二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例因恶性胸腔积液首次经rmhTNF治疗有效后又复发的患者,患者排尽胸腔积液后,注入生理盐水30 ml+ rmhT-NF 300万IU,于第4,7,10天分别放开引流管,接引流袋,至胸腹腔液不再流出时拔管,并注入rmhTNF300万IU和30 ml生理盐水.然后观察患者用药后KPS评分以及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经rmhTNF二次治疗后CR 4例,PR 12例,SD 3例,PD 1例,RR 80%,CBR 95%.其中,首次治疗达CR患者经rmhTNF胸腔注射二次治疗后50%达CR,50%达PR,RR达100%;首次治疗达PR患者二次治疗后,66.7%达PR,RR达66.7%,CBR达91.7%;7例血性胸腔积液全部变为黄色.患者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rmhTNF二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可靠、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刘晓英;贾秀青;张桂华;徐超;李培培;冯庆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加铂类对肺腺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肺腺癌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铂类治疗,对照组使用美曲塞加铂类治疗,18天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结果 试验组4例,对照组5例因肿瘤进展在化疗4-6个周期而停止治疗,其余均完成了6个周期的治疗.试验组有效例数29例,CR 0例、PR 16例、SD 8例、PD 5例;对照组有效例数28例,CR 0例、PR12例、SD 5例、PD 11例.试验组ORR为55.17% (16/29),DCR为82.76%(24/29);对照组ORR为42.86% (12/28),DCR为60.71%(17/28);两组DCR分别为58.7%和28.3%,DCR分别为84.6%和28.4%.试验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疾病发展时间为8.5个月(95%CI:7.5 ~9.3个月),中位OS14.5个月(95%CI:11.8~17.6个月);对照组分别为6.2个月(95%CI:5.6~6.9个月)和11.5个月(95%CI:9.3~13.6个月),均显著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铂类对治疗肺腺癌晚期的患者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郑丽平;邓海燕;刘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予以硫酸吗啡缓释片镇痛治疗,研究组患者(30例)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治疗.对比2组患者镇痛效果,用药前、用药1h、3h、5h、7h、24 h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后患者焦虑(SAS)及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服药1h、3h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h、7h、24 h后2组评分相当(P>0.05).研究组治疗后患者SAS、SDS、PSQI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治疗满意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镇痛效果佳,起效快,患者耐受性好、疼痛控制稳定,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患者心理状态佳,睡眠可,生活质量改善,值得应用.
作者:李丽;李海宁;贾红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CD8+ CD1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两种免疫细胞标志物CD8和CD103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染色检测220例NSCLC组织中CD8+和CD103+淋巴细胞的数量,采用单变量方法分析其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动物模型研究CD8+和CD103+淋巴细胞在NSCLC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CD8+细胞数量和CD103+细胞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γ=0.38,P< 0.0001),CD103+细胞数量随着CD8+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D8和CD103双阳性表达为NSCLC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有益预后因素,其预后价值高于单独的CD8或CD103阳性表达.小鼠实验证实CD8+和CD103+细胞耗竭可促进NSCLC发展.结论 CD8+CD103+淋巴细胞对NSCLC患者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晓;魏立;陈重;务森;李基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的情况.结果 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容易发生的年龄为29~68岁,年龄分布呈单峰状,高峰年龄在40~ 49岁期间,平均年龄为(50.5±1.3)岁,患者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病理组织类型的构成比中,鳞癌占82.5%,为常见,患者术后病理组织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是不规则阴道流血、接触性出血、阴道排液,还有一部分表现为腹痛腹胀等其他临床症状,患者术后临床表现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残端癌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
作者:韩云清;汪爱兵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紧密连接蛋-1(ZO-1)、咬合蛋白(Occludin)、活化白细胞细胞粘附分子(ALCAM)、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的检测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肠息肉患者、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对象血清中ZO-1、Occludin、ALCAM、PECAM-1水平.结果 结直肠癌组血清ALCAM、PECAM-1水平高于肠息肉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ZO-1、Occludin水平低于肠息肉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伴淋巴结浸润、伴肝转移患者血清ALCAM、PECAM-1水平高于Ⅰ~Ⅱ期、不伴淋巴结浸润、不伴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伴淋巴结浸润、伴肝转移患者血清ZO-1、Occludin水平低于Ⅰ~Ⅱ期、不伴淋巴结浸润、不伴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O-1、Occludin水平与临床分期、伴肝转移、伴淋巴结浸润呈负相关;ALCAM、PECAM-1水平与临床分期、伴肝转移、伴淋巴结浸润呈正相关.结论 ZO-1、Occludin、ALCAM、PECAM-1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ZO-1、Occludin、ALCAM、PECAM-1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且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有关.
作者:胡力;李传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褐藻多糖硫酸酯联合化疗对晚期不可切除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4例晚期不可切除胃癌患者,由于治疗方案不同可分成两组,行FOLFOx4化疗联合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的42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的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61.90%,较对照组(40.48%)高,心理卫生、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60.16±12.03)分、(54.20±l5.08)分、(59.15±10.20)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肾肝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发生率(4.76%、9.52%)较对照组(35.71%、47.61%)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胃癌患者行FOLFOX4化疗联合褐藻多糖硫酸酯医治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与医治有效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作者:刘阳;郑志超;张剑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化疗后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8例食管癌术后1周患者血清,15例化疗后患者血清(同期手术后),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采用WCX磁珠对血清进行分析前处理,MALDI-TOF MS技术进行血清蛋白谱检测,应用人工神经网络(SNN)算法建立食管癌术后、化疗后的诊断模型,将53例样本随机划分,80%作为训练组,20%作为盲法组,验证诊断模型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 食管癌术后组、化疗后组患者血清蛋白与健康志愿者血清蛋白,经过对比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显著的2个蛋白质荷比峰建立诊断模型,其中食管癌术后组(m/z 676.61)、化疗后组(m/z 676.46),上述诊断模型的特异度100%和灵敏度100%.比较术后组与化疗后组血清蛋白建立诊断模型,化疗后组(m/z 3951.77,2661.11,823.61,824.08,5907.51,6670.7,4266.81,810.47,4965.26,1519.3,849.63,1466.09,1617.58,1467.16,759.8),分组正确率为100%.结论 WCX磁珠和MALDI-TOF MS技术能够检测蛋白指纹图谱,建立食管癌手术后、化疗后的诊断模型,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筛选到诊断和判断化疗有意义的蛋白峰.化疗导致了血清蛋白变化,其发生机制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万清廉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