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谢溟

关键词: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开胸手术, 纵膈肿瘤,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在纵膈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常规开胸手术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的5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之间和住院费用的临床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1年,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可作为大多数纵膈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高龄壶腹周围癌患者姑息性旁路手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围手术期观察

    目的:评价姑息性旁路手术与根治性手术治疗高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高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根据手术方式随机抽取122例,分为根治性手术组试验组(62例)和姑息性旁路手术组对照组(6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及随访中并发症情况、分析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和1年、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和输血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4.2%)明显高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1,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0.2)年和(0.6±0.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旁路手术治疗高龄壶腹周围癌各有利弊,临床上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作者:毛艳平;王卫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腹腔镜手术)50例和对照组(开腹手术)48例,比较2组近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输血率、术后使用杜冷丁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5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5 d WBC、ALT、AS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低、使用杜冷丁率低、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作者:陈求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

    目的:探讨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收治的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与治疗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一次性完成手术,两组术后14天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都明显低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14天治疗组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4天内的急性胰腺炎、出血、胆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5.8%,对照组分别为83.3%和75.0%,治疗组随访3个月与6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内镜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发挥减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张娜;李志霞;肖慧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差异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重、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总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CD4水平、CD8水平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胃痛、食欲不振、恶心、进食哽咽、腹胀、黑便化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化疗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水平,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涂铭;李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组织中 CDX2表达及其与 KI67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CD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Ki67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鲜胃癌组织标本5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CDX2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的CDX2、Ki67的表达水平升高( P<0.05);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有相关性(P<0.05),且分化不好、浸润深度T3-4、有淋巴结转移,分期较晚的胃癌组织,CDX2表达较低,Ki67表达较高,两者可能与胃癌的增殖分化有关,但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CDX2、Ki67在胃癌中高度表达,对于分析胃癌的恶性程度并判断预后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秋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宫颈癌分子病理特征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恩施地区宫颈癌患者的分子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survivin、p27、CD44v6、MMP-2、TIMP-2的蛋白表达情况和mRNA表达量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4.7%。患者survivin、MMP-2、CD44v6表达量与预后情况之间呈现负相关性(P<0.05), TIMP-2蛋白和mRNA表达量与预后效果呈正相关(P<0.05);p27表达量与预后效果无相关性(P>0.05)。结论恩施地区宫颈癌患者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其主要分子病理特点体现在survivin、MMP-2、TIMP-2、CD44v6的表达。

    作者:樊孝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晚期胃癌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亚叶酸钙联合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方案化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晚期胃癌能够有效提高近期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也不会对可评价肿瘤进展时间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何敬波;雷琳;袁佳;刘晖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分别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分别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培美曲塞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对2组患者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9%,对照组总有效为68.1%;观察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5.1±2.9)个月,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4.9±3.2)个月。2组患者近期疗效与疾病进展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有效率为87.2%,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脱发情况发生率分别为52.1%、35.4%及39.4%,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8.1%、63.8%及70.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分别同步放化疗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且培美曲塞同步放化疗毒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纪春东;于秀芹;赖永新;孙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Ⅰa2~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Ⅰa2~Ⅱb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94例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TLRH+LPL和ARH+APL治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宫颈阴道旁组织切缘距肿瘤病灶的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宫颈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阴道切缘阳性和脉管癌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Ⅰa2~Ⅱb期宫颈癌临床效果显著,术中创伤小、宫颈阴道旁组织切缘距肿瘤病灶宽度大,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

    作者:孙秀利;任倍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对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58例首发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0例,对照组58例。研究组给予患者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方案,对照组给予患者紫杉醇注射液联合卡铂方案,2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分析患者化疗预后与FIGO分期、肿瘤大小、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血红的蛋白水平之间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在总有效率、骨髓抑制发生率以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研究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效果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方案治疗宫颈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其预后效果与肿瘤分化程度、分期以及是否患有贫血等多种因素有关,可给予患者一定的干预以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周国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恶性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了解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与患者使用的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恶性骨肿瘤的患者102例,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于治疗间歇期进行跟踪随访,调查其生存状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组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在骨科恶性肿瘤患者得分显著高于常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面对应对与SCL-90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除躯体化、敌对、恐怖外,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均与面对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P<0.05);回避应对方式与除躯体化、强迫、抑郁外的总分及其他各项因子均呈一定的负相关(P<0.05);屈服应对方式与除偏执、精神病性外的其他各因素均呈一定的正相关( P<0.05)。评分PIHS<45分的患者的SCL-90总分及大部分因子(除了躯体化因子)明显低于PIHS>45分的患者(P<0.05)。与PIHS>45分的患者相比,PIHS<45分的患者面对、回避应对得分明显更高,屈服应对评分明显更低( P<0.05)。结论骨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且与采用消极应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负面情绪及消极应对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病情恢复。

    作者:黄飞;王显勋;罗小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胃癌患者中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 endothelial cell speci molecule-1, ESM-1)是近年来发现的内皮细胞的特异性因子,是影响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ESM-1在胃癌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晖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收集500例宫颈癌患者,并对其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生存质量核心量表中文版(quality of life core questionaire,QLQ—C30)。结果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分别为文化水平、收入水平、职业状态、就医费用来源、临床病理分期、治疗手段以及术后患者性生活质量。结论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患者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蔡颖;赵健;张顺仓;李东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舒芬太尼腰硬膜联合治疗重症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腰硬膜联合治疗重症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晚期癌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腰硬膜联合治疗,以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先行蛛网膜下隙注射,再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给予单纯硬膜外镇痛。比较2组患者镇痛效果包括治疗前、用药后30 min、持续性、暴发性VAS评分以及总体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用药后30 min、持续性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暴发性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腰硬膜联合治疗重症癌痛可有效降低暴发痛VAS评分,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参麦注射液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分析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GP方案化疗,同时使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仅采用GP方案化疗。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后抽取入组研究对象空腹血,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60.3%、疾病控制率达到87.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实验组IgA、IgG、IgM、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较治疗前有所降低,CD4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后2组间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够明显增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嵘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8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38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清TNF-α、CRP、IL-6、IL-10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组TNF-α、CRP、IL-6及IL-10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TNF-α、CRP、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殷勇;张小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行近端胃癌术式与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术式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胃癌的佳手术方式。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临床医生建议,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根治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每组各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比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所需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天数少,首次排气和进食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CD8+T细胞比例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且可以完全清扫淋巴结,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应在临床使用中大范围推广。

    作者:司义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双侧肾上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60岁,因全身乏力、皮肤变黑3月入院。3月前出现全身乏力,伴全身皮肤色泽变深,有食纳减退,体重减轻十余斤,无嗜睡,无怕冷,无意识及活动障碍,无皮肤瘙痒、黄染,无腹痛、吐泻,有高血压病史3~4年,有糖尿病史1年。查体:全身皮肤色黑,颜面、颈部、上侧上臂、手背尤明显。

    作者:潘青华;陈宏伟;鲍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SPECT/CT对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对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99m 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提示放射性浓聚的患者46例,72个脊柱病灶,对其进行SPECT/CT断层显像,并与平面显像进行比较。所有病灶的终诊断结果均以磁共振、病理或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标准。结果终诊断中46例患者共有病灶72个,其中骨转移灶59个,良性病灶13个。 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病灶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99mTc-MDP全身平面骨显像(P<0.05),两种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骨显像可有效提高脊柱病灶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脊柱良恶性病变所致放射性浓聚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高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食管鳞癌组织和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在食管鳞癌和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84例食管癌术中获取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以及淋巴结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EGF-C表达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浸润程度、不同分化程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晚期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中,亦可检测到较高的VEGF-C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是导致食管鳞癌发生淋巴管道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永辉;康文丽;张文学;郭强;张越;赵丹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