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芳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1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31例(对照组),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20例(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未增加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春来;高俊峰;洪俊;宛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3例限期手术大肠癌患者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2),两组根据理想体重给予等热量104.5 kJ/kg· d和等氮量0.2 g/kg· d的肠内营养聚合剂,研究组给予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对照组给予肠营养聚合剂(能全力),试验期为7天。观察基础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种肠内营养均能同等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两组血浆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TP)、转铁蛋白( F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第7天,研究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的,而血液IL-1、TNF-α水平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术前的。术后第7天CD4、CD8水平与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各参数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和提高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舒晓亮;王铭河;赵坚;于婷婷;康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与分析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0.24±6.17)ml、(64.19±9.47)min、(0.67±0.18)d、(3.19±0.71)d、(0.61±0.17)d、(12.47±2.41)d;对照组分别为(347.96±11.75)ml、(98.71±10.15)min、(1.69±0.47)d、(6.27±0.82)d、(2.12±0.31)d、(18.36±3.1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18.18%(χ2=3.75,7.88,P均<0.05)。术后4 d,治疗组患者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患者创伤小,同时对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帮助。
作者:谭枚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肺癌放疗后复发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肺癌复发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放疗联合化疗,研究组则采用适形放疗联合化疗。两组放射剂量均控制在60~70 Gy,1次/d,5次/w,7w为1个疗程。化疗药物选取紫杉醇联合顺铂,1次/w,7w为1个疗程。结果研究组近期癌肿缓解率为83.3%,对照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52.8%,对照组分别为52.8%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联合化疗药物相较于传统放化疗,更能有效提高复发性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能有效控制。
作者:刘金平;尤传文;陈建章;陆坤;朱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胃癌合并轻度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合适的剂量。方法3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用药,A组患者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B组患者应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C组患者应用高剂量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监测患者血浆的去甲肾上腺素( NE)和肾上腺素( E)浓度和血浆丙泊酚靶浓度,比较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血浆丙泊酚靶浓度低于A组(P<0.05),C组血浆丙泊酚靶浓度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T1~T3时NE和E的浓度升高,B组和C组患者T1~T4时NE和E的浓度降低,3组T1~T4的NE和E的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C组患者的NE和E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16.3±3.1)min,B组(17.2±2.8)min,C组(28.7±4.4)min,C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B组(F=8.82,P<0.05)。 C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A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高血压、心动过速和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的胃癌合并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应用过程中应慎重考虑,酌情降低剂量。
作者:李喜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Ⅰb2、Ⅱa、Ⅱb期宫颈癌患者38例,进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新辅助化疗2~3个疗程,对患者病灶肿瘤直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化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患者肿瘤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化疗总有效率为84.21%(32/38),Ⅰb2、Ⅱa、Ⅱb期有效率分别为94.74%(18/19)、87.50%(7/8)、63.64%(7/11)(P<0.05)。化疗有效的32例均可进行手术,术后发现3例患者组织学检查结果为完全缓解,25例患者检测发现癌旁组织化疗反应明显,2例患者闭孔淋巴结阳性,1例患者出现宫旁浸润,1例患者出现脉管癌栓浸润。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良好,可较大程度减小病灶肿瘤直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万清;汤新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新辅助化疗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胃癌伴幽门梗阻老年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老年胃癌伴幽门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30例)、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 PN组,30例)和常规化疗组(对照组,28例)。手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FOLFOX3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统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化疗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EN和PN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EN组患者的近期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PN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5.7%,与EN和PN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还可降低患者新辅助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老年胃癌伴幽门梗阻患者,营养支持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
作者:李磊;胡晓峰;减子慧;苏桌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阶段出现粒细胞缺乏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及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将290例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是否发热将其分为研究组(发热=161)及对照组(未发热=129),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卡铂)和B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及是否采用抗生素干预治疗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方案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98.9%(176/178),与B方案[94.6%(106/112)]差异不显著(P>0.05)。 A方案发热发生率为57.3%(102/178),与B方案57.1%[(64/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热发生率(40.7%)与未采取抗生素预防者的(63.1%)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达到(4.63±1.74)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17±1.83)d(P<0.01)。研究组中性粒细胞(0.011±0.009)×109L-1,显著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0.032±0.015)×109 L-1( 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未见死亡患者。结论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一旦发生发热,应予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及造血干细胞自身回输,并行抗真菌治疗及广谱抗生素治疗,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粒细胞缺乏期,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军凯;窦岩;许文;孔凡君;左效艳;刘燕;孙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轻呼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2组CD3+、CD4+、CD8+、CD4+/CD8+、NK 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第1天,观察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天,2组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于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作者:龚小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50例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患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单纯超声、单纯增强CT与超声结合增强CT影像学资料及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超声结合增强CT对肿瘤复发/残留检出率、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超声、单纯增强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总诊断符合率为92.0%,单纯超声总诊断符合率66.0%,单纯增强CT总诊断符合率66.0%,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总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超声、增强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诊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局部复发/残留,评估复发/残留病灶部位、大小、范围、密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合增强CT可进一步提升诊断符合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宋海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各68例。综合治疗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及口服沙利度胺、静脉滴注榄香烯注射液,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21天为1个周期,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 CR+PR)为76.5%(52/68),明显高于对照组48.5%(33/68);综合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7.4%、33.8%,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60.3%、29.4%、13.2%,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组生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KPS评分及体重变化综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Ⅱ度及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2%(11/68)和47.1%(32/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降低肿瘤耐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俊莉;李瑞霞;郭治;张敏;靳毅;宋新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增强CT扫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肿瘤患者52例,分别行常规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检查以及图像iDose迭代重建,分析结果差异。结果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图像质量明显下降,但经过不同等级i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图像质量有大幅度提高、iDose6重建后达到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水平;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患者CTDIvol、DLP和ED分别为(1.38±0.13) mGy、(38.93±7.03) mGy· cm和(0.89±0.03)mSv,均低于常规剂量增强CT扫描后的(19.53±0.05)mGy、(594.87±43.87)mGy· cm和(19.53±1.3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扫描显示率分别为98.36%和90.16%,经iDose2、iDose4、iDose6迭代重建后显示率分别达到93.44%、96.72%和100.00%;低剂量增强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低于常规剂量水平,但经过不同等级i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回升。结论低剂量增强CT扫描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合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使图像质量提高、保证诊断效能,有利于乳腺肿瘤的诊断。
作者:方俊华;朱本权;龚娅玲;胡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256排螺旋CT肺灌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意义。方法对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40天分别进行CT灌注扫描。计算表面通透性( permeability surface,PS)、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用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测量和比较化疗前后灌注值的均数间的差异。结果 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BV和BF呈显著相关性(γ=0.48,P=0.001),达峰时间与PS相关(γ=0.31,P=0.04)、与血流量相关(γ=20.66,P,0.001)、与血容量相关(γ=20.39,P=0.007)。缓解组患者的BF、BV和PS高于其他组患者。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管生成,进而评估疗效。
作者:舒圣捷;王全;周航;刘白鹭;李大庆;李里;娄阁;王梓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入培美曲塞组及吉西他滨组,2组患者分别接受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比较2组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培美曲塞组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64.2%和35.7%,吉西他滨组分别为61.9%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8个月和17.1个月(P>0.05)。吉西他滨组与培美曲塞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和83.3%,总缓解率分别为45.2%和42.9%(P>0.05);培美曲塞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吉西他滨组(11.9%vs 45.2%,P<0.05);治疗后培美曲塞组患者KPS评分显著优于吉西他滨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与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小,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后者。
作者:马亚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7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对2组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同时比较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组织及血浆中的指标检测结果,并以Logistic分析处理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与疾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组织及血浆MIR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分期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MIR及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期较低的患者,经Logistic分析显示,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表达均与非小细胞肺癌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均呈现高表达状态,均与非小细胞肺癌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慧;罗英琳;李朝锋;吴胜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多发性骨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VAD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以及疾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1%( P<0.05)。治疗后第8、16周,观察组患者血清β2-MG、M蛋白水平及骨髓浆细胞含量、ESR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IL-6、TNF-α和 sF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3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调节MM疾病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善MM疾病指标,与VAD方案联用时能提高疗效。
作者:段俊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胆道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替吉奥胶囊80~120 mg/d,每天2次,第1~14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7例患者中CR 0例,PR 6例,SD 9例,PD 12例;RR 22.2%,DCR 55.6%,中位PFS 4.9个月,中位OS 9.7个月。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5例,SD 8例,PD 10例;RR 21.7%,DCR 56.5%,中位PFS 4.5个月,中位OS 9.5个月。2组相比,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毒性和皮疹等,多为Ⅰ~Ⅱ度。观察组的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临床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菊香;周红轩;朱利群;潘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 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以及手术组,各60例。射频组患者采取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年,后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86.67%、63.33%,与对照组的95.00%、83.33%、61.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3 cm、肿瘤3~5 cm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手术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直径≤5 cm 的小肝癌PRFA治疗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胡善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完成胃癌根治术,术毕常规实施DC方案化疗;观察组术后使用腹腔内温热灌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年CD44+情况,统计2组3年生存率,并分析2组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前2组CD44+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4+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腹腔脓肿、肠道损伤、吻合口瘘和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内温热化疗对于杀灭或抑制胃癌干细胞具有积极意义,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 NACT)治疗宫颈小细胞癌( SCCC)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是否于术前接受NACT,将62例SCCC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NACT)33例和对照组(未接受NACT)29例,记录实验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前病灶大小变化情况、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CR 5例(15.15%),PR 24例(72.73%),SD 4例(12.12%),总有效率为87.88%;实验组患者经NACT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入院时影像学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远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C术前经NACT可有效缩小靶病灶,降低远处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蕾;王纯雁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