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特点观察

田宇

关键词: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神经电生理, 肌电图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特点。方法选取34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记录2组研究资料的周围神经运动神经电图以及感觉神经电图,并对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末端潜伏期、波幅;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运动神经F波与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经神经电图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明显慢于健康对照组、运动末端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运动波幅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的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明显慢于健康对照组、感觉波幅明显长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F波潜伏期明显延长,胫神经、正中神经的F波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Galectin-3、Cytokeratin-19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甲状腺肿瘤是作为常见的内分泌腺肿瘤,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9%,大部分为良性,只有约7%为恶性。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现在主要有病史和体格检查,还有颈部B超、颈部CT平扫和I131同位素检查,但这些诊断手段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特异性均不高。本文对甲状腺肿瘤进行术前细胞学检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联合检测甲状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和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 Galectin-3),从而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王一凤;邓莅霏;廖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

    目的:比较和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3年6月前收治的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2003年6月后收治的4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4.1%,高于对照组的57.5%(χ2=7.259);研究组术中平均输血量为(389.2±210.3) ml,低于对照组的(1058.4+386.2) 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6+18.8)min,高于对照组的(50.4+12.2)min;研究组症状改善42例(95.5%),高于对照组的31例(77.5%),两组在肿瘤全切除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改善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沙林;黎军;郑成;姜德华;孙建新;王博;安刚;杨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组( TACE组)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组( TACE+RFA组),各64例。 TACE组患者行一次或多次单一肝动脉化疗治疗;TACE+RFA组在肝动脉化疗治疗结束后1~2周再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TACE组与TACE+RF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4/64)、95.31%(61/6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与18个月;TACE+RFA组1年生存率为73.4%(47/64),2年生存率为20.3%(13/64),而TACE组分别为56.25%(36/64)和7.81%(5/6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分期、直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等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肿瘤数量、分期、直径等4项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墨;杨树法;王海林;顾朋;黄伍奎;樊喜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的放化疗方法治疗Ⅲ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的放化疗方法治疗Ⅲ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Ⅲ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组1和组2。组1采用同步放化疗,组2采用序贯放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组1中32例患者,CR 6例,PR 17例,SD 4例,PD 5例,RR 71.9%;组2中32例患者,CR 4例,PR 16例,SD 6例,PD 6例,RR 62.5%。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中,4例患者血小板轻度下降,5例恶心呕吐,7例白细胞下降;组2中,8例患者血小板轻度下降,19例恶心呕吐,21例白细胞下降。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和白细胞轻度下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食管癌患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希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RI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LRIG是新发现的一种基因,其家族成员包括LRIG1、LRIG2和LRIG3。目前研究较多的是LRIG1,且研究证实在人体正常组织内广泛表达而在大部分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基因,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1]。现就近几年LRIG1与几种恶性肿瘤之间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毛锐(综述);安云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加速康复方案)与对照组(n=50)(采用传统治疗方案)。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并通过检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7天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措施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术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案好,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山;谷电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研究适合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160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手术后再复发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年龄、术前是否发生癫痫、术前KPS评分与脑膜瘤患者术后的复发无相关性,性别、肿瘤形状、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以及是否初发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对脑膜瘤术后患者复发的手术因素分析看出院手术治疗方式(单纯手术、γ刀、手术+放疗、手术+γ刀)与手术切除程度( SimpsonⅠ级、Ⅱ级、Ⅲ级)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的手术因素(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初发、肿瘤形状以及性别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重视影响术后复发的手术因素,对于提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平;黄小山;祝刚;晏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PLC)手术治疗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PLC患者186例,随访患者生存率,统计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18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7~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5个月;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4%、68.4%及38.7%;患者1年、3年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5.5%、32.6%及20.5%。肝硬化、肿瘤大小≥5 cm、术前甲胎蛋白水平>400 ng/mL、甲胎蛋白术前术后变化、血管侵犯、辅助治疗方式及PLC家族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肝硬化、血管侵犯及甲胎蛋白术前术后变化是影响PLC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LC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综合考虑,对于高危患者应定期随访,及早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钢;赵利锋;雷达;杨彦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预后价值评价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预后效果以及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局部复发情况、远处转移情况以及5年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240例患者5例死亡,均为肿瘤相关性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9例,3年生存率为99.17%,5年生存率为97.92%。病理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数、组织学分级、切缘状态以及术后有无放疗均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组织学分级及术后有无放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复发率和转移率低,远期生存率高,但需注意保证切缘阴性,术后进行辅助放疗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任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C-CIK 联合化疗在晚期肾癌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DC-CIK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肾癌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化疗的46例晚期肾癌病例,其中21例联合DC-CIK治疗( DC-CIK组),25例仅接受化疗(化疗组)。比较2组间肿瘤生长情况、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DC-CIK组实体瘤近期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化疗组;DC-CIK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1年生存率为90.48%,显著高于化疗组的17个月、84.00%,P<0.05。治疗1、3个疗程后DC-CIK组CD3+、CD4+、CD8+比例显著高于化疗组,IL-2、IL-12、IFN-γ含量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 DC-CIK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IL-2、IL-12、IFN-γ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缓解实体瘤、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功效。

    作者:蔡艳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及对TNM 分期的评估效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观察其对乳腺癌TNM分期的评估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肿块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项目;对肿块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鉴别能力;对恶性乳腺肿块进行TNM分期,观察彩超诊断对其的评估价值。结果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影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以乳腺肿块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96.16%、80.00%。随着TNM分期的增高,多普勒血流分级增高。结论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较高,且对评价乳腺癌的TNM分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朱莉敏;程荣;黎静;纪莉;王亚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50例作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复发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ER和HER-2阴性、三阴性乳腺癌及复发或转移(P<0.05)。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年龄<30岁组、年龄31~35岁组及年龄>35岁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88.1%及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3%、78.1%及8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ER阳性、乳腺根治术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临床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诺维苯+顺铂( NP)化疗方案。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自体过继DC /CIK细胞回输2次,每次30天;B组患者DC/CIK细胞回输2次,同时每30天接受免疫治疗2次以上。评价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 TTP)和总生存率( OS)。结果1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1.7%和15.0%。 A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13.3%和6.7%;B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30.0%和23.3%。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相比于A组,B组患者的TTP显著延长,TTP中位数从6.2个月(95%CI,5.35~9.24)提高到7.3个月(95%CI,5.45~6.95;P=0.034),且可耐受化学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而A组多见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成明;晏军;王琳;付霞;魏丽;彭万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新辅助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 PCR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非PCR组)。采用单因素和回归分析法评估肿瘤和治疗相关变量。结果11.4%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T和N分期,肛缘距离,化疗方案和手术时间间隔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小与完全缓解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结论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其他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耐药、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够产生该肿瘤一系列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亚群[1]。1994年Lapidot等[2]指出CD34+/CD38-细胞是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这是人类恶性肿瘤干细胞的首次报道。 Bunnet等[3]于1997年首次分离得到表型为CD34+/CD38-的人白血病肿瘤干细胞。2003年Hajj等[4]首次分离出了表型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首次证实了实体瘤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从几乎所有的实体瘤细胞群体中分离得到了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无限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又体现出对化疗药的抗药性、极强的成瘤性及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因而,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发生、复发、侵袭和转移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崭新的思路。

    作者:杨栋(综述);张培彤(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癌进展后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的生存情况,对影响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均发生复发或转移,局部复发75例,复发率52.8%,肺转移72例,骨转移54例,肝转移43例,脑转移2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62.7%、43.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ER、PR、c-erbB-2、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情况、肿瘤转移情况、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R阳性、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多器官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进展的乳腺导管癌患者,ER状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判断患者预后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作者:周文;谭成;贲鄂宜;廖峰林;邹巍;杨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4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保肛根治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8%、80.95%、66.67%,与对照组的90.48%、76.19%、61.9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14.29%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左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于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紫杉醇,150 mg/m2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辅助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6个月、1、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85.29%(2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25/34)(χ2=25.19,P<0.05);治疗组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7.65%(23/34)、52.94%(18/34)、35.29%(12/34),与对照组55.88%(19/34)、41.18%(14/34)、23.53%(8/34)比较,P<0.05。治疗组发生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率为8.82%(3/3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6/34)(χ2=13.28,P<0.05)。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联合紫杉醇及顺铂化疗具有更好疗效,且发生不良反应少,可以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陈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 GGT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GGT)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总共有150例中期HCC患者连续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总生存( OS)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了评估。根据治疗前GGT值,Log-rank对数秩方法评估显著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用于预后因素的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8.7个月。正常GGT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1.6%和38.5%,高GGT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8.8%和16.9%( P=0.002)。高GGT患者的肿瘤偏大,甲胎蛋白( AFP)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偏高,高GGT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P=0.009),其他预后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和腹腔积液。此外,在小肝癌和正常AFP亚组的血清GGT也与患者OS相关(P=0.013和0.041)。结论 GGT水平是预测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GGT和AFP的联合能更好预测TACE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磊;何昌霞;丁德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肝癌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肝癌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信息。所有患者按照术后营养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各43例,且营养供给持续7天。临床研究信息包括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营养状况、体重、上臂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通过比较以上营养信息,评估EN和PN对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的影响。结果营养治疗7天,2组患者的体重、上臂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24 h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EN组除白蛋白外,其余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PN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正常,其余均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白蛋白输注量,PN组多于EN组(P=0.048)。结论早期EN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切除患者术后的营养和体质状况,术后并发症较少,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