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魏成明;晏军;王琳;付霞;魏丽;彭万平

关键词:化学免疫疗法,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诺维苯+顺铂( NP)化疗方案。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自体过继DC /CIK细胞回输2次,每次30天;B组患者DC/CIK细胞回输2次,同时每30天接受免疫治疗2次以上。评价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 TTP)和总生存率( OS)。结果1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1.7%和15.0%。 A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13.3%和6.7%;B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30.0%和23.3%。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相比于A组,B组患者的TTP显著延长,TTP中位数从6.2个月(95%CI,5.35~9.24)提高到7.3个月(95%CI,5.45~6.95;P=0.034),且可耐受化学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而A组多见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组( TACE组)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组( TACE+RFA组),各64例。 TACE组患者行一次或多次单一肝动脉化疗治疗;TACE+RFA组在肝动脉化疗治疗结束后1~2周再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TACE组与TACE+RF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4/64)、95.31%(61/6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与18个月;TACE+RFA组1年生存率为73.4%(47/64),2年生存率为20.3%(13/64),而TACE组分别为56.25%(36/64)和7.81%(5/6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分期、直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等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肿瘤数量、分期、直径等4项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墨;杨树法;王海林;顾朋;黄伍奎;樊喜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微创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微创介入方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对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肝癌患者( Child-Pugh分级A级或B组):20例行TACE治疗( TACE组),26例行RFA( RFA组)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15个月。首次CT检查发现RFA组17例(66.7%)肿瘤血管完全断流,TACE组11例(56.9%)肿瘤血管完全断流(P=0.0065)。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的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位生存率RFA组为70.4%, TACE组为41.7%,P=0.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RF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7.1%和30.5%.;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46.2%和16.4%。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局部缓解作用,效果优于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

    作者:官敏华;李欣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癌进展后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的生存情况,对影响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均发生复发或转移,局部复发75例,复发率52.8%,肺转移72例,骨转移54例,肝转移43例,脑转移2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62.7%、43.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ER、PR、c-erbB-2、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情况、肿瘤转移情况、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R阳性、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多器官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进展的乳腺导管癌患者,ER状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判断患者预后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作者:周文;谭成;贲鄂宜;廖峰林;邹巍;杨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1250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d1~3,21 d为1周期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d1~3,21 d为1周期。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6个月、1、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6.41%(22/39),与对照组的53.85%(21/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0,P>0.05);观察组6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48.72%(19/39)、30.77%(12/39)、20.51%(8/39),与对照组46.15%(18/39)、33.33%(13/39)、15.38%(6/39)比较,P>0.05;观察组发生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率为38.46%(15/39),明显低于对照组56.41%(22/39)(χ2=13.28,P<0.05)。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效果相当,但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少,生存质量高,安全性较高,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女性宫颈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比较采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RVH)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H),治疗老年女性(45~70岁)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行LARVH(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和行RAH(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2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均没有差别。 LARVH的术中并发症包括:输尿管损伤(1例)、肠道损伤(1例)、膀胱损伤(7例)。分别随访2年后发现, LARVH组有4例患者复发、RAH组有13例复发( P=NS)。在2年内,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和94%( P=NS)。结论宫颈癌可以采用LARVH,LARVH主要的优点在于术中出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老年女性宫颈癌患者。

    作者:林春;李晓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研究适合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160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手术后再复发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年龄、术前是否发生癫痫、术前KPS评分与脑膜瘤患者术后的复发无相关性,性别、肿瘤形状、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以及是否初发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对脑膜瘤术后患者复发的手术因素分析看出院手术治疗方式(单纯手术、γ刀、手术+放疗、手术+γ刀)与手术切除程度( SimpsonⅠ级、Ⅱ级、Ⅲ级)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的手术因素(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初发、肿瘤形状以及性别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重视影响术后复发的手术因素,对于提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平;黄小山;祝刚;晏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50例作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复发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ER和HER-2阴性、三阴性乳腺癌及复发或转移(P<0.05)。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年龄<30岁组、年龄31~35岁组及年龄>35岁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88.1%及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3%、78.1%及8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ER阳性、乳腺根治术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临床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高危型 HPV 与 TCT 联合筛查时 CIN病变漏诊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与TCT联合筛查时CIN病变漏诊情况。方法收集高危型HPV阳性、TCT阴性并有宫颈活检或LEEP刀手术切除标本433例,并与同期高危型HPV及TCT均阴性并有宫颈LEEP刀手术切除标本618例比较,分析各自CIN病例数。结果 HPV(+)组确诊有CIN Ⅰ6例,CIN Ⅱ3例,CIN Ⅲ2例,检出率2.54%;HPV (-)组有CINⅠ1例,CINⅡ1例,检出率0.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同时,HPV(+)组高级别CIN检出率较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虽然TCT为阴性,但HPV(+)组CIN检出率明显高于HPV(-)组,HPV(+)组CIN漏诊率及高级别CIN漏诊率均较高。结论对HPV(+)和TCT(-)病例,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漏诊病例发展为严重病变。

    作者:童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卡培他滨2000 mg/( m2· d);分2次口服,第1~14天。2组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治疗,并于第4周期治疗完成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上升,但观察组升高比对照组较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奥沙利铂来说,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和生存质量。

    作者:文成;彭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 mi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采用microRNA( miRNA)基因芯片分析在胶质母细胞瘤( GBM)患者血浆中表达的miRNA,寻找GBM血液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22例GBM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试剂盒提取总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检测GB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与GBM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发现在GBM差异表达的miRNA共19个,其中上调3个,下调16个。生存分析显示,miR-30c-2-3p高表达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 P=0.016)。结论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发现了在GBM患者血浆中19个差异表达的miRNA。 miR-30c-2-3p的高表达与GBM的不良相关,可能是潜在的GBM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

    作者:汪志强;王辉云;邓美玲;吴少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于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紫杉醇,150 mg/m2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辅助化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6个月、1、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85.29%(2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25/34)(χ2=25.19,P<0.05);治疗组6个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7.65%(23/34)、52.94%(18/34)、35.29%(12/34),与对照组55.88%(19/34)、41.18%(14/34)、23.53%(8/34)比较,P<0.05。治疗组发生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率为8.82%(3/3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6/34)(χ2=13.28,P<0.05)。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相比单纯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联合紫杉醇及顺铂化疗具有更好疗效,且发生不良反应少,可以提高患者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作者:陈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 HER-2/neu浓度与组织 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西门子化学发光仪检测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并采用同期的5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同时对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HER-2表达的检测。结果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15.56±6.79) ng/ml、19.05%,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6.21±3.21)ng/ml、0.00%,及健康体检者的(5.13±2.25)ng/ml、0.00%,P均<0.05。34例组织HER-2表达阳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14例血清HER-2/neu阳性,阳性符合率为41.2%;50例组织HER-2表达阴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48例血清HER-2/neu阴性,阴性符合率为96.0%;血清HER-2/neu水平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06,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乳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期间,可通过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可弥补组织HER-2检测的不足,在乳腺癌随访、疗效监测尤其是用Herceptin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中发挥其独到作用。

    作者:周爱清;陈志军;孙正魁;黄传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94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84%,显著低于观察组(61.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减少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水平;吴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 CA125与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方法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肿瘤减灭术,分别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患者化疗前及各个化疗疗程结束时CA125水平;根据6个化疗疗程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下降程度将150例患者分为四个组:A组下降≥75%,B组下降51%~75%,C组下降25%~50%,D组下降<25%,观察各组患者近期疗效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化疗后两种疾病患者的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高于输卵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32,P<0.05),四组患者的CA125水平与近期疗效相关(γ=0.386,P<0.05)。各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患者CA125水平与远期疗效也有相关性(γ=0.372,P<0.05)。结论 CA125不仅可以作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汤继英;陈萍;蔡晓军;潘东风;李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 GGT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GGT)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总共有150例中期HCC患者连续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总生存( OS)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了评估。根据治疗前GGT值,Log-rank对数秩方法评估显著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用于预后因素的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8.7个月。正常GGT的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1.6%和38.5%,高GGT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8.8%和16.9%( P=0.002)。高GGT患者的肿瘤偏大,甲胎蛋白( AFP)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偏高,高GGT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P=0.009),其他预后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和腹腔积液。此外,在小肝癌和正常AFP亚组的血清GGT也与患者OS相关(P=0.013和0.041)。结论 GGT水平是预测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GGT和AFP的联合能更好预测TACE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磊;何昌霞;丁德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鳞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量与食管癌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负性筛选策略,用红细胞裂解液和Mitenyi免疫磁珠分步分别去除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样本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富集上皮来源的稀有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术前循环肿瘤细胞检出阳性水平与临床各病理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阳性水平与患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N分期)、p-TNM分期、原发性肿瘤侵犯程度(T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位置无密切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数量可以反映肿瘤的生物学恶化程度,可作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袁东红;王芳;陈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 LNR)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将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55例Ⅲ期大肠癌患者依据LNR分为2组:低LNR组(LNR<0.167)和高LNR组(LNR≥0.167);分析LNR与大肠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低LNR组(29例,52.7%)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9例(65.5%),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0例(34.5%);高LNR组(26例,47.3%)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1例(42.3%),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5例(57.7%)。高LNR组较低LNR组的大肠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在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肝转移有15例,肺转移有6例,骨及多脏器转移有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NR、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是影响大肠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RR:1.999;CI%:1.101~4.092;P=0.029)。结论 LNR与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构成独立相关,可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等作为评估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世红;许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0.89%、43.31%和28.66%。单因素分析表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病变部位、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外侵程度、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等有关( P<0.05)。且随着淋巴结的转移数目、转移度以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通过淋巴结转移数目、转移度、转移区域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预后。肿瘤长度、分化、分期、病变部位、浸润程度以及术后感染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照平;李保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4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保肛根治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8%、80.95%、66.67%,与对照组的90.48%、76.19%、61.9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14.29%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左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56例甲状腺癌患者,于手术前和术后2 d同一时间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钙水平。结果低血钙症发生率为60.94%,其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情况、配偶出现低钙血症无相关性( P>0.05)。≥40岁年龄组患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 P<0.05);甲状腺全切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腺叶加峡部切除术者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者( P<0.01);切除甲状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的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的患者(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切除甲状旁腺和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几率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及是否切除甲状旁腺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对于甲状腺损害小的术式,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作者:王绪;李宏;高显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