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患者血清 HER-2/neu浓度与组织 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周爱清;陈志军;孙正魁;黄传生

关键词:乳腺癌, 化学发光法, 血清, HER-2/neu,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摘要: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西门子化学发光仪检测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并采用同期的5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同时对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HER-2表达的检测。结果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15.56±6.79) ng/ml、19.05%,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6.21±3.21)ng/ml、0.00%,及健康体检者的(5.13±2.25)ng/ml、0.00%,P均<0.05。34例组织HER-2表达阳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14例血清HER-2/neu阳性,阳性符合率为41.2%;50例组织HER-2表达阴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48例血清HER-2/neu阴性,阴性符合率为96.0%;血清HER-2/neu水平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06,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乳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期间,可通过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可弥补组织HER-2检测的不足,在乳腺癌随访、疗效监测尤其是用Herceptin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中发挥其独到作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CA125、CEA、HE4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与卵巢肿瘤性质、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卵巢癌和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样本HE4抗原、CA125和CEA水平。利用研究结果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区分盆腔肿块的良恶性情况。比较各组血清HE4和CA125表达水平、二者单项或联合检测卵巢癌的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ROC )及其特异度为95%时的灵敏度。结果绝经后恶性肿瘤患者的HE4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良性病变患者。 CA125和年龄相结合, 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677(95%CI:0.584~0.770,P=0.778),而HE4+CA125+CEA与患者的年龄组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95%CI:0.721~0.874,P=0.005)。通过调整卵巢恶性肿瘤风险(ROMA)临界值,绝经前患者的卵巢癌风险比例从36.99%提高到69.86%。结论相比CA125和年龄,将HE4、CA125、年龄和CEA组合起来,可以提高鉴别诊断卵巢癌和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能力。

    作者:刘群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4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保肛根治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8%、80.95%、66.67%,与对照组的90.48%、76.19%、61.9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14.29%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左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新辅助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 PCR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非PCR组)。采用单因素和回归分析法评估肿瘤和治疗相关变量。结果11.4%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T和N分期,肛缘距离,化疗方案和手术时间间隔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小与完全缓解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结论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其他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卡培他滨2000 mg/( m2· d);分2次口服,第1~14天。2组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治疗,并于第4周期治疗完成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上升,但观察组升高比对照组较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奥沙利铂来说,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和生存质量。

    作者:文成;彭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声像图变化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声像图变化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乳腺肿瘤住院手术的患者68例,对比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超声表现中的形态、边界、包膜、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Adler分级方面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淑霞;孙占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微创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微创介入方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对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肝癌患者( Child-Pugh分级A级或B组):20例行TACE治疗( TACE组),26例行RFA( RFA组)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15个月。首次CT检查发现RFA组17例(66.7%)肿瘤血管完全断流,TACE组11例(56.9%)肿瘤血管完全断流(P=0.0065)。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的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位生存率RFA组为70.4%, TACE组为41.7%,P=0.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RF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7.1%和30.5%.;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46.2%和16.4%。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局部缓解作用,效果优于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

    作者:官敏华;李欣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肿瘤大小对 PT4a N0 M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PT4a N0 M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T4a N0 M0期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界值下肿瘤直径较小患者和肿瘤直径较大患者的生存率,然后分析肿瘤大小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肿瘤直径为0.5~18.0 cm,平均直径5.2 cm。当区分肿瘤大小的临界值定为8 cm时,生存率的差异显著。小肿瘤组和大肿瘤组在性别、肿瘤位置和手术切除类型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小肿瘤组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大肿瘤组。结论肿瘤大小与一些肿瘤相关因子呈正相关,且肿瘤大小是PT4a N0 M0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孔玉莲;李汝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 HER-2/neu浓度与组织 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西门子化学发光仪检测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并采用同期的5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同时对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HER-2表达的检测。结果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15.56±6.79) ng/ml、19.05%,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6.21±3.21)ng/ml、0.00%,及健康体检者的(5.13±2.25)ng/ml、0.00%,P均<0.05。34例组织HER-2表达阳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14例血清HER-2/neu阳性,阳性符合率为41.2%;50例组织HER-2表达阴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48例血清HER-2/neu阴性,阴性符合率为96.0%;血清HER-2/neu水平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06,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乳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期间,可通过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可弥补组织HER-2检测的不足,在乳腺癌随访、疗效监测尤其是用Herceptin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中发挥其独到作用。

    作者:周爱清;陈志军;孙正魁;黄传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组( TACE组)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组( TACE+RFA组),各64例。 TACE组患者行一次或多次单一肝动脉化疗治疗;TACE+RFA组在肝动脉化疗治疗结束后1~2周再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TACE组与TACE+RF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4/64)、95.31%(61/6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与18个月;TACE+RFA组1年生存率为73.4%(47/64),2年生存率为20.3%(13/64),而TACE组分别为56.25%(36/64)和7.81%(5/6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分期、直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等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肿瘤数量、分期、直径等4项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墨;杨树法;王海林;顾朋;黄伍奎;樊喜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诺维苯+顺铂( NP)化疗方案。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自体过继DC /CIK细胞回输2次,每次30天;B组患者DC/CIK细胞回输2次,同时每30天接受免疫治疗2次以上。评价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 TTP)和总生存率( OS)。结果1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1.7%和15.0%。 A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13.3%和6.7%;B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30.0%和23.3%。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相比于A组,B组患者的TTP显著延长,TTP中位数从6.2个月(95%CI,5.35~9.24)提高到7.3个月(95%CI,5.45~6.95;P=0.034),且可耐受化学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而A组多见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成明;晏军;王琳;付霞;魏丽;彭万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56例甲状腺癌患者,于手术前和术后2 d同一时间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钙水平。结果低血钙症发生率为60.94%,其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情况、配偶出现低钙血症无相关性( P>0.05)。≥40岁年龄组患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 P<0.05);甲状腺全切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腺叶加峡部切除术者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者( P<0.01);切除甲状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的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的患者(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切除甲状旁腺和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几率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及是否切除甲状旁腺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对于甲状腺损害小的术式,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作者:王绪;李宏;高显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

    目的:比较和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3年6月前收治的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2003年6月后收治的4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4.1%,高于对照组的57.5%(χ2=7.259);研究组术中平均输血量为(389.2±210.3) ml,低于对照组的(1058.4+386.2) 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6+18.8)min,高于对照组的(50.4+12.2)min;研究组症状改善42例(95.5%),高于对照组的31例(77.5%),两组在肿瘤全切除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改善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沙林;黎军;郑成;姜德华;孙建新;王博;安刚;杨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153例Ⅲ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度对患者术后转移情况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度≤0.02的Ⅲ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占34.29%,远低于淋巴结转移度>0.02患者的8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情况和淋巴结转移度是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度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比例较高,术后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度越高,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检测淋巴结转移度可以很好地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冉隆剑;唐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特点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特点。方法选取34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记录2组研究资料的周围神经运动神经电图以及感觉神经电图,并对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末端潜伏期、波幅;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波幅,运动神经F波与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经神经电图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明显慢于健康对照组、运动末端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运动波幅明显短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的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明显慢于健康对照组、感觉波幅明显长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尺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F波潜伏期明显延长,胫神经、正中神经的F波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断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田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脑膜瘤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研究适合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160例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手术后再复发的非手术因素和手术因素。结果年龄、术前是否发生癫痫、术前KPS评分与脑膜瘤患者术后的复发无相关性,性别、肿瘤形状、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以及是否初发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P<0.05);对脑膜瘤术后患者复发的手术因素分析看出院手术治疗方式(单纯手术、γ刀、手术+放疗、手术+γ刀)与手术切除程度( SimpsonⅠ级、Ⅱ级、Ⅲ级)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的手术因素(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病理类型、手术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除程度、是否初发、肿瘤形状以及性别是影响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重视影响术后复发的手术因素,对于提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志平;黄小山;祝刚;晏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94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84%,显著低于观察组(61.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介入方案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供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减少化疗药物的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水平;吴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BC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BCC患者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ALA-PDT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咪喹莫特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等跟踪随访记录。结果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治疗BCC后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复发5例(15.63%),试验组2例复发(6.06%),试验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美容效果优秀、良好及良好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美容效果差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作为治疗BCC一种新治疗技术,兼顾了疗效和美容的效果,且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秀英;钱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50例作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复发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ER和HER-2阴性、三阴性乳腺癌及复发或转移(P<0.05)。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年龄<30岁组、年龄31~35岁组及年龄>35岁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88.1%及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3%、78.1%及8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ER阳性、乳腺根治术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临床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及对TNM 分期的评估效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观察其对乳腺癌TNM分期的评估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肿块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项目;对肿块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鉴别能力;对恶性乳腺肿块进行TNM分期,观察彩超诊断对其的评估价值。结果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影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以乳腺肿块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96.16%、80.00%。随着TNM分期的增高,多普勒血流分级增高。结论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较高,且对评价乳腺癌的TNM分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朱莉敏;程荣;黎静;纪莉;王亚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DC-CIK 联合化疗在晚期肾癌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DC-CIK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肾癌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化疗的46例晚期肾癌病例,其中21例联合DC-CIK治疗( DC-CIK组),25例仅接受化疗(化疗组)。比较2组间肿瘤生长情况、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差异;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DC-CIK组实体瘤近期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化疗组;DC-CIK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个月、1年生存率为90.48%,显著高于化疗组的17个月、84.00%,P<0.05。治疗1、3个疗程后DC-CIK组CD3+、CD4+、CD8+比例显著高于化疗组,IL-2、IL-12、IFN-γ含量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 DC-CIK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IL-2、IL-12、IFN-γ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缓解实体瘤、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功效。

    作者:蔡艳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