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新辅助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 PCR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非PCR组)。采用单因素和回归分析法评估肿瘤和治疗相关变量。结果11.4%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T和N分期,肛缘距离,化疗方案和手术时间间隔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小与完全缓解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结论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其他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56例甲状腺癌患者,于手术前和术后2 d同一时间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钙水平。结果低血钙症发生率为60.94%,其与患者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清扫情况、配偶出现低钙血症无相关性( P>0.05)。≥40岁年龄组患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 P<0.05);甲状腺全切者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腺叶加峡部切除术者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者( P<0.01);切除甲状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的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的患者(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切除甲状旁腺和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几率与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及是否切除甲状旁腺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对于甲状腺损害小的术式,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作者:王绪;李宏;高显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采用microRNA( miRNA)基因芯片分析在胶质母细胞瘤( GBM)患者血浆中表达的miRNA,寻找GBM血液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22例GBM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试剂盒提取总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检测GB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与GBM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发现在GBM差异表达的miRNA共19个,其中上调3个,下调16个。生存分析显示,miR-30c-2-3p高表达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 P=0.016)。结论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发现了在GBM患者血浆中19个差异表达的miRNA。 miR-30c-2-3p的高表达与GBM的不良相关,可能是潜在的GBM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
作者:汪志强;王辉云;邓美玲;吴少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84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保肛根治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8%、80.95%、66.67%,与对照组的90.48%、76.19%、61.90%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局部复发率为14.29%,与对照组的14.29%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81%,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根治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左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治疗肝癌的疗效,探讨其对肝癌患者补体系统和纤维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0例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3、C4、CH50水平和红细胞CD55、CD59表达差异,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水平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症状缓解等级和近期疗效等级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 W,观察组血清C3、C4、CH5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TACE术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能增加血清补体水平,下调肝纤维化因子,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并提高化疗的疗效。
作者:魏明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方法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肿瘤减灭术,分别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患者化疗前及各个化疗疗程结束时CA125水平;根据6个化疗疗程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下降程度将150例患者分为四个组:A组下降≥75%,B组下降51%~75%,C组下降25%~50%,D组下降<25%,观察各组患者近期疗效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化疗后两种疾病患者的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高于输卵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32,P<0.05),四组患者的CA125水平与近期疗效相关(γ=0.386,P<0.05)。各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患者CA125水平与远期疗效也有相关性(γ=0.372,P<0.05)。结论 CA125不仅可以作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汤继英;陈萍;蔡晓军;潘东风;李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和射频消融( RFA)治疗肝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将9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RFA组,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ST和ALT水平变化,比较患者的CD3+, CD4+, CD8+和CD4+/CD8+水平;比较不同直径的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CD4+/CD8+水平。结果患者治疗过程中AS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的AS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手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7天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大小的肿瘤患者不同时间的CD4+/CD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FA对肝癌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而TACE则会抑制患者的T免疫功能。
作者:梁博;王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肝癌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术后恢复信息。所有患者按照术后营养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各43例,且营养供给持续7天。临床研究信息包括术前术后2组患者的肝切除范围、营养状况、体重、上臂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通过比较以上营养信息,评估EN和PN对肝切除患者肠道恢复的影响。结果营养治疗7天,2组患者的体重、上臂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24 h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第7天EN组除白蛋白外,其余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PN组只有前白蛋白恢复正常,其余均低于术前水平。术后白蛋白输注量,PN组多于EN组(P=0.048)。结论早期EN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肝切除患者术后的营养和体质状况,术后并发症较少,优于肠外营养。
作者:陈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采用加速康复方案)与对照组(n=50)(采用传统治疗方案)。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并通过检测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7天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对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探讨。结果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措施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术后第7天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较传统治疗方案好,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山;谷电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预后效果以及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局部复发情况、远处转移情况以及5年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240例患者5例死亡,均为肿瘤相关性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局部复发6例,远处转移9例,3年生存率为99.17%,5年生存率为97.92%。病理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数、组织学分级、切缘状态以及术后有无放疗均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P<0.05);组织学分级及术后有无放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复发率和转移率低,远期生存率高,但需注意保证切缘阴性,术后进行辅助放疗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任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 LNR)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将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55例Ⅲ期大肠癌患者依据LNR分为2组:低LNR组(LNR<0.167)和高LNR组(LNR≥0.167);分析LNR与大肠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低LNR组(29例,52.7%)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9例(65.5%),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0例(34.5%);高LNR组(26例,47.3%)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1例(42.3%),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5例(57.7%)。高LNR组较低LNR组的大肠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在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肝转移有15例,肺转移有6例,骨及多脏器转移有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NR、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是影响大肠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RR:1.999;CI%:1.101~4.092;P=0.029)。结论 LNR与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构成独立相关,可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等作为评估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世红;许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0.89%、43.31%和28.66%。单因素分析表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病变部位、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外侵程度、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等有关( P<0.05)。且随着淋巴结的转移数目、转移度以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通过淋巴结转移数目、转移度、转移区域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预后。肿瘤长度、分化、分期、病变部位、浸润程度以及术后感染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照平;李保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Ⅱ~Ⅲ期择期手术乳腺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 TAC组采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方案,CAF组采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结束后,与CAF组相比,TAC组患者的KPS得分、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AC组和CAF组的腋窝淋巴结转阴率分别为35.6%和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两组白细胞减少率、粒细胞减少率、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血小板减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心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方案可作为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较好。
作者:王建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镜下老年上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病理特点。方法对1000例患者的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溃疡患者不同部位和类型的消化溃疡的发生率,比较胃癌老年组和胃癌青年组患者的肿瘤分期和分型。结果老年组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溃疡患者的胃窦、胃体及胃底和贲门的胃溃疡发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胃癌患者胃窦和胃体的发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溃疡老年患者和胃溃疡青年患者的各个部位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老年患者和胃溃疡老年患者各个部位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肿瘤分期与分型具有统计学差异(Z=14.82,P<0.05)。结论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消化道溃疡及胃癌的发病部位均较高,溃疡病情较为复杂,但胃癌恶性程度较低。
作者:邓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9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年龄>35岁)50例作为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HER-2、分子分型及复发转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较易出现ER和HER-2阴性、三阴性乳腺癌及复发或转移(P<0.05)。随访生存时间8~9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1.2个月。年龄<30岁组、年龄31~35岁组及年龄>35岁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88.1%及9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3%、78.1%及8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ER阳性、乳腺根治术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是影响青年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临床应及早确诊、及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与卵巢肿瘤性质、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卵巢癌和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样本HE4抗原、CA125和CEA水平。利用研究结果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区分盆腔肿块的良恶性情况。比较各组血清HE4和CA125表达水平、二者单项或联合检测卵巢癌的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ROC )及其特异度为95%时的灵敏度。结果绝经后恶性肿瘤患者的HE4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良性病变患者。 CA125和年龄相结合, 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677(95%CI:0.584~0.770,P=0.778),而HE4+CA125+CEA与患者的年龄组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95%CI:0.721~0.874,P=0.005)。通过调整卵巢恶性肿瘤风险(ROMA)临界值,绝经前患者的卵巢癌风险比例从36.99%提高到69.86%。结论相比CA125和年龄,将HE4、CA125、年龄和CEA组合起来,可以提高鉴别诊断卵巢癌和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能力。
作者:刘群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LRIG是新发现的一种基因,其家族成员包括LRIG1、LRIG2和LRIG3。目前研究较多的是LRIG1,且研究证实在人体正常组织内广泛表达而在大部分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基因,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1]。现就近几年LRIG1与几种恶性肿瘤之间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毛锐(综述);安云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微创介入方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RFA)对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肝癌患者( Child-Pugh分级A级或B组):20例行TACE治疗( TACE组),26例行RFA( RFA组)治疗。结果随访时间1~51个月,平均15个月。首次CT检查发现RFA组17例(66.7%)肿瘤血管完全断流,TACE组11例(56.9%)肿瘤血管完全断流(P=0.0065)。肝功能损害为主要的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中位生存率RFA组为70.4%, TACE组为41.7%,P=0.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RF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7.1%和30.5%.;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9%、46.2%和16.4%。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较高的局部缓解作用,效果优于肝动脉栓塞化疗方案。
作者:官敏华;李欣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钼靶检查在乳腺良恶性疾病普查中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010年至2012年对某地区进行乳腺癌筛查共587例,有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发现阳性体征,超声检查有征象的患者126例。针对126例患者做了进一步钼靶检查,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钼靶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钼靶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钼靶检查影像学差异。结果126例乳腺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89例,恶性37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钼靶检查的准确率为92.1%,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4.4%;良、恶性病变除局部是否致密及有无结构紊乱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钼靶X线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韩钊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 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诺维苯+顺铂( NP)化疗方案。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 A组患者采用自体过继DC /CIK细胞回输2次,每次30天;B组患者DC/CIK细胞回输2次,同时每30天接受免疫治疗2次以上。评价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 TTP)和总生存率( OS)。结果1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1.7%和15.0%。 A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13.3%和6.7%;B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30.0%和23.3%。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相比于A组,B组患者的TTP显著延长,TTP中位数从6.2个月(95%CI,5.35~9.24)提高到7.3个月(95%CI,5.45~6.95;P=0.034),且可耐受化学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而A组多见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成明;晏军;王琳;付霞;魏丽;彭万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