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建逵

关键词:吡柔比星, 环磷酰胺, 多西他赛,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摘要:目的:探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Ⅱ~Ⅲ期择期手术乳腺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 TAC组采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方案,CAF组采用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氟尿嘧啶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化疗结束后,与CAF组相比,TAC组患者的KPS得分、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AC组和CAF组的腋窝淋巴结转阴率分别为35.6%和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两组白细胞减少率、粒细胞减少率、脱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血小板减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心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方案可作为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较好。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新辅助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 PCR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非PCR组)。采用单因素和回归分析法评估肿瘤和治疗相关变量。结果11.4%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T和N分期,肛缘距离,化疗方案和手术时间间隔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大小与完全缓解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结论小肿瘤和临床N分期为临床预测PCR的独立因子,其他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0.89%、43.31%和28.66%。单因素分析表明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与肿瘤病变部位、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外侵程度、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后感染等有关( P<0.05)。且随着淋巴结的转移数目、转移度以及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感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通过淋巴结转移数目、转移度、转移区域可以更好地评价患者的预后。肿瘤长度、分化、分期、病变部位、浸润程度以及术后感染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相关因素。

    作者:刘照平;李保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及对TNM 分期的评估效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效果,观察其对乳腺癌TNM分期的评估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观察肿块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项目;对肿块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鉴别能力;对恶性乳腺肿块进行TNM分期,观察彩超诊断对其的评估价值。结果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侧方声影等影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以乳腺肿块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分别为96.16%、80.00%。随着TNM分期的增高,多普勒血流分级增高。结论彩超对良、恶性乳腺肿块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对良恶性乳腺肿块的检出率较高,且对评价乳腺癌的TNM分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朱莉敏;程荣;黎静;纪莉;王亚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153例Ⅲ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淋巴结转移度对患者术后转移情况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度≤0.02的Ⅲ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占34.29%,远低于淋巴结转移度>0.02患者的8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情况和淋巴结转移度是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度较高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比例较高,术后生存时间及5年生存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度越高,Ⅲ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越大,术后生存时间越短。检测淋巴结转移度可以很好地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冉隆剑;唐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胃癌微创手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研究

    目的:评估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00例行胃癌微创术的病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LRG)和开腹胃癌根治术( ORG)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术后病理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LRG组手术时间长于ORG组(P<0.05),但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短(P<0.05)。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RG组和ORG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3.85%、4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预后与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 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微创效果明显,术后恢复快,与开腹手术相比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远期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作者:张鹏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血浆 mi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采用microRNA( miRNA)基因芯片分析在胶质母细胞瘤( GBM)患者血浆中表达的miRNA,寻找GBM血液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22例GBM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试剂盒提取总RNA,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检测GB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mi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与GBM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miRNA表达谱分析发现在GBM差异表达的miRNA共19个,其中上调3个,下调16个。生存分析显示,miR-30c-2-3p高表达组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 P=0.016)。结论通过基因芯片的方法发现了在GBM患者血浆中19个差异表达的miRNA。 miR-30c-2-3p的高表达与GBM的不良相关,可能是潜在的GBM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

    作者:汪志强;王辉云;邓美玲;吴少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耐药、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够产生该肿瘤一系列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亚群[1]。1994年Lapidot等[2]指出CD34+/CD38-细胞是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这是人类恶性肿瘤干细胞的首次报道。 Bunnet等[3]于1997年首次分离得到表型为CD34+/CD38-的人白血病肿瘤干细胞。2003年Hajj等[4]首次分离出了表型为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首次证实了实体瘤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从几乎所有的实体瘤细胞群体中分离得到了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无限增殖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又体现出对化疗药的抗药性、极强的成瘤性及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因而,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肿瘤的发生、复发、侵袭和转移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解释,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崭新的思路。

    作者:杨栋(综述);张培彤(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Galectin-3、Cytokeratin-19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甲状腺肿瘤是作为常见的内分泌腺肿瘤,在总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9%,大部分为良性,只有约7%为恶性。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现在主要有病史和体格检查,还有颈部B超、颈部CT平扫和I131同位素检查,但这些诊断手段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特异性均不高。本文对甲状腺肿瘤进行术前细胞学检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联合检测甲状腺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和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 Galectin-3),从而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为临床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王一凤;邓莅霏;廖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组( TACE组)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组( TACE+RFA组),各64例。 TACE组患者行一次或多次单一肝动脉化疗治疗;TACE+RFA组在肝动脉化疗治疗结束后1~2周再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TACE组与TACE+RF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4/64)、95.31%(61/6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与18个月;TACE+RFA组1年生存率为73.4%(47/64),2年生存率为20.3%(13/64),而TACE组分别为56.25%(36/64)和7.81%(5/6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分期、直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等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肿瘤数量、分期、直径等4项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墨;杨树法;王海林;顾朋;黄伍奎;樊喜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表浅基底细胞癌(BC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BCC患者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ALA-PDT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咪喹莫特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等跟踪随访记录。结果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治疗BCC后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后,对照组复发5例(15.63%),试验组2例复发(6.06%),试验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美容效果优秀、良好及良好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美容效果差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结论 ALA-PDT联合咪喹莫特作为治疗BCC一种新治疗技术,兼顾了疗效和美容的效果,且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秀英;钱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机体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机体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45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腔镜组和对照组,腹腔镜组23例,在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22例,采用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 d,术后第7 d测定IgA、IgM、IgG、CD3+、CD4+、CD8+、NK细胞活性、IL-6、IL-10、TNF–á及CRP,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第3 d时,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CD3+、CD8+、IgA、IgM、IgG水平均出现降低,CRP浓度、TNF–á和IL-6水平出现上升;术后第7 d,腹腔镜组比对照组患者的CD3+与CD4+水平降低更加显著,而NK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 d腹腔镜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 d和第7 d,腹腔镜组CR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腔镜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术后第7 d时腹腔镜组TNF–á浓度恢复至术前水平,腹腔镜组患者术后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于腹腔镜下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于患者的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影响相对更小,并且炎症反应更轻。

    作者:姜艳辉;曲红梅;孙伟;朱新冰;刘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淋巴结转移度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 LNR)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将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55例Ⅲ期大肠癌患者依据LNR分为2组:低LNR组(LNR<0.167)和高LNR组(LNR≥0.167);分析LNR与大肠癌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低LNR组(29例,52.7%)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9例(65.5%),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0例(34.5%);高LNR组(26例,47.3%)中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1例(42.3%),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15例(57.7%)。高LNR组较低LNR组的大肠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在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中,肝转移有15例,肺转移有6例,骨及多脏器转移有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LNR、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是影响大肠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RR:1.999;CI%:1.101~4.092;P=0.029)。结论 LNR与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构成独立相关,可与肿瘤类型、分化程度等作为评估大肠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世红;许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清 CA125与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方法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肿瘤减灭术,分别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和输卵管癌患者化疗前及各个化疗疗程结束时CA125水平;根据6个化疗疗程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的下降程度将150例患者分为四个组:A组下降≥75%,B组下降51%~75%,C组下降25%~50%,D组下降<25%,观察各组患者近期疗效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化疗后两种疾病患者的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上皮性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高于输卵管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32,P<0.05),四组患者的CA125水平与近期疗效相关(γ=0.386,P<0.05)。各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患者CA125水平与远期疗效也有相关性(γ=0.372,P<0.05)。结论 CA125不仅可以作为评价化疗疗效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汤继英;陈萍;蔡晓军;潘东风;李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LRI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LRIG是新发现的一种基因,其家族成员包括LRIG1、LRIG2和LRIG3。目前研究较多的是LRIG1,且研究证实在人体正常组织内广泛表达而在大部分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基因,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转移[1]。现就近几年LRIG1与几种恶性肿瘤之间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毛锐(综述);安云婷(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妇女乳腺良恶性疾病587例的钼靶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钼靶检查在乳腺良恶性疾病普查中的诊断准确率。方法2010年至2012年对某地区进行乳腺癌筛查共587例,有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发现阳性体征,超声检查有征象的患者126例。针对126例患者做了进一步钼靶检查,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钼靶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钼靶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钼靶检查影像学差异。结果126例乳腺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89例,恶性37例。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钼靶检查的准确率为92.1%,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4.4%;良、恶性病变除局部是否致密及有无结构紊乱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钼靶X线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韩钊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A125、CEA、HE4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蛋白4(HE4)与卵巢肿瘤性质、卵巢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卵巢癌和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样本HE4抗原、CA125和CEA水平。利用研究结果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区分盆腔肿块的良恶性情况。比较各组血清HE4和CA125表达水平、二者单项或联合检测卵巢癌的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ROC )及其特异度为95%时的灵敏度。结果绝经后恶性肿瘤患者的HE4水平显著高于绝经前良性病变患者。 CA125和年龄相结合, 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677(95%CI:0.584~0.770,P=0.778),而HE4+CA125+CEA与患者的年龄组合,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95%CI:0.721~0.874,P=0.005)。通过调整卵巢恶性肿瘤风险(ROMA)临界值,绝经前患者的卵巢癌风险比例从36.99%提高到69.86%。结论相比CA125和年龄,将HE4、CA125、年龄和CEA组合起来,可以提高鉴别诊断卵巢癌和区分良恶性肿瘤的能力。

    作者:刘群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 HER-2/neu浓度与组织 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西门子化学发光仪检测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并采用同期的5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56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同时对8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HER-2表达的检测。结果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15.56±6.79) ng/ml、19.05%,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6.21±3.21)ng/ml、0.00%,及健康体检者的(5.13±2.25)ng/ml、0.00%,P均<0.05。34例组织HER-2表达阳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14例血清HER-2/neu阳性,阳性符合率为41.2%;50例组织HER-2表达阴性的可手术乳腺癌中有48例血清HER-2/neu阴性,阴性符合率为96.0%;血清HER-2/neu水平与组织HER-2表达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06,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与组织HER-2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乳腺癌患者在系统治疗期间,可通过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ER-2/neu ECD水平,可弥补组织HER-2检测的不足,在乳腺癌随访、疗效监测尤其是用Herceptin治疗后的疗效监测中发挥其独到作用。

    作者:周爱清;陈志军;孙正魁;黄传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治疗,13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卡培他滨2000 mg/( m2· d);分2次口服,第1~14天。2组患者均完成4个周期治疗,并于第4周期治疗完成时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出现明显上升,但观察组升高比对照组较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奥沙利铂来说,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和生存质量。

    作者:文成;彭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癌进展后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患者的生存情况,对影响乳腺导管癌进展后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均发生复发或转移,局部复发75例,复发率52.8%,肺转移72例,骨转移54例,肝转移43例,脑转移2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5%、62.7%、43.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ER、PR、c-erbB-2、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情况、肿瘤转移情况、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R阳性、低分化、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多器官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进展的乳腺导管癌患者,ER状态、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判断患者预后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作者:周文;谭成;贲鄂宜;廖峰林;邹巍;杨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声像图变化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声像图变化对良恶性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乳腺肿瘤住院手术的患者68例,对比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变化。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超声表现中的形态、边界、包膜、纵横比、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微小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Adler分级方面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下脂肪组织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淑霞;孙占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