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芪胶升白胶囊对恶性消化道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谢菁;刘泉;吴灵芝

关键词:恶性肿瘤, 芪胶升白胶囊, 骨髓抑制, 细胞因子,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恶性消化道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编为两组,治疗组(化疗+芪胶升白胶囊),7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68例。比较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骨髓抑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37.5%,对照组20.6%,P<0.05;治疗组化疗后Ⅱ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及比值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状况分析,治疗组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P<0.05);治疗后,治疗组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所产生的骨髓毒性,起到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作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分化型甲状腺癌232例术后生存分析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年内的生存状况。方法232例Ⅰ~Ⅲ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组:①单侧腺叶切除组;②全甲状腺切除组;③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作生存分析。结果⑴三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第③组术后24 h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P=0.028);⑵复发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复发风险显著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⑶死亡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死亡风险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37);⑷预后因素:手术方式、年龄及病理类型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及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方式直接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年龄≥45岁、滤泡状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易俊松;龚治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 AG014699提高 BRCA2缺陷的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AG014699提高含BRCA2基因缺陷的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Ca-pan-1和Panc-12种胰腺癌细胞株,分成单纯药物组、单纯放疗组、药物联合放疗组,MTT法检测药物IC50,通过细胞克隆形成率分析细胞存活状态,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H2Ax的形成。结果单药AG014699(≤10μM)对Capan-1细胞有毒性作用,对Panc-1无效应;放疗联合药物组对Capan-1细胞克隆形成率影响明显,与单药和单放疗组比较(P<0.05),而该差异在Panc-1细胞中不明显(P>0.05);DNA损伤表现为H2Ax形式,提示DNA双链断裂是细胞死亡的主要模式。结论 AG014699对含有BRCA2基因缺陷的胰腺癌细胞Capan-1有放疗增敏作用。

    作者:谢建国;钟睿;万爱萍;汪华;康恭礼;何志坚;钟晓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TACE 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 TACE)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肝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不可切除结直肠肝转移癌的患者随机分为TACE治疗组(40例)、贝伐单抗治疗组(40例)、TACE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组(40例),观察这三组患者肿瘤大小、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患者生存情况等指标。结果 TACE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T淋巴细胞CD4+、CD8+细胞数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4+/CD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中CEA、CA 199水平显著下降( P<0.05),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坏死范围较另两组大;且TACE联合贝伐单抗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TACE组、贝伐单抗组(P<0.05),TACE组与贝伐单抗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例TACE联合贝伐单抗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20例、肿瘤进展4例,中位生存期为27.3个月,比二者单独治疗时控制肿瘤发展效果更佳。结论 TACE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时,相比较于TACE或贝伐单抗单独治疗更能有效抑制肝转移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国辉;徐宗全;周峥;周存才;曾志平;何均;解长佶;李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卡铂化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血清 SIL-2 R、CEA、VEGF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卡铂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癌胚抗原(CE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31.43%,临床受益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8.57%,临床受益率为85.71%。组间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659);观察组临床受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89,P=0.043)。观察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显著提高,疲劳,疼痛,恶心呕吐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IL-2R、CEA、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SIL-2R、CEA、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口腔黏膜炎等,其中观察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363,P=0.004)。结论艾迪注射液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一种重要辅助用药。

    作者:胡其艳;漆辉雄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无瘤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手术方式、治疗手段种类以及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与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相关关系,其中采取保肛手术的患者在躯体、情绪、社会功能等方面要优于采用造口手术患者,P<0.05;而治疗手段种类与健康教育是直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2个独立因素,治疗手段种类为负相关因素,健康教育为正相关因素。结论患者的手术方式是影响Ⅱ、Ⅲ期直肠癌长期无瘤生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改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临床选用治疗手段种类越少,并积极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都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长期无瘤生存质量。

    作者:辛力;孙浩;袁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脑动脉瘤患者手术麻醉中神经保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手术麻醉中神经保护的情况,以期更好治疗该疾病,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102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在麻醉中予神经保护药物对症处理后在插管后和临时夹放置前、临时夹放置后、拔管后1 min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插管后和临时夹放置前、临时夹放置后、拔管后1 min神经功能指标NSE、H2S、NGF、HR、SpO2、MAP、SB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影像学检查脑动脉瘤消失,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消失,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8%。结论脑动脉瘤在麻醉过程中注重神经保护,有助于提高术后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作者:黄柯冰;袁磊;黄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佳支持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佳支持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晚期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其临床资料,予以佳支持治疗,对有梗阻或黄疸的患者应用射频消融术以及对症止痛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并发症、生存等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7天血糖的变化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患者术后血糖由于应激的原因,术后第1、2天血糖有升高趋势,以后血糖逐渐下降,术前和术后第7天血糖比较,P>0.05,术前术后无差异。患者术前、术后1~7天血淀粉酶值的变化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值的变化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腹腔引流液有降低的趋势,术后第1天多450 ml。拔管时间7~30天,中位拔管时间9.5天。肿瘤标志物CA199由(721.4±315.3)降至(184.2±290.7),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疼痛分数由(5.5±1.81)降至(1.63±0.8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种程度的疼痛也明显降低,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发生胰瘘、胆瘘、消化道出血各1例,发生广泛转移2例。术后共死亡4例,其中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内严重感染各1例,死于全身广泛转移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余28例均存活6个月以上,长1例已存活15个月。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胰腺癌可行且安全,近期治疗效果尚可,但远期治疗效果欠佳。

    作者:栾兴龙;郭祥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喉癌手术的患者200例,观察并记录原发性喉癌患者术后的气管感染情况,并对术后气管感染患者肺部功能及复发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喉癌切除术的患者的气管感染率为9.50%(19例),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感染率63.16%;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感染率为36.84%。术后发生气管感染患者的 FEV1%、FEV1、MMEF、V50值均高于手术前;V25、FVC值均低于手术前,其中FEV1%、V25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例喉癌切除患者,发生气管感染患者的复发率为15.79%,未感染组的复发率为11.60%,2组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气管感染对原发性喉癌患者肺部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肿瘤复发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原发性喉癌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国燕;魏宗赛;曹方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与 HPV 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病理诊断为CIN Ⅰ级及以上病变为组织病理学阳性患者(病变组)60例和宫颈正常为组织病理学阴性患者(正常组)20例都进行HPV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在80例入选者中,HPV检测阳性48例,阳性率为60.0%。正常组HPV检测阳性率为20.0%(4/20),而病变组HPV阳性率为73.3%(44/6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HPV的总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其中宫颈原位癌的HPV阳性率为100.0%。在HPV检测阳性的48例患者中,单一感染30例,多重感染18例;其中HPV16阳性24例,合并HPV18阳性10例,HPV58阳性5例,其他9例。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情况与HPV检测阳性情况呈现明显正向相关性(γ=0.567,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多表现为HPV感染阳性,而随着病变级别的增加,HPV感染的阳性率逐渐上升,两者可互相影响,存在正向相关性。

    作者:郭苗;张冠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单次与分次剂量照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单次与分次剂量分割模式照射的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两种造模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8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15只)、单次照射组( B组35只)、分次照射组( C组35只)。 A组洋装照射,B组(照射1次,15 Gy)及C组(3 Gy/次,每周照射2次,共6次)均采用6MV X线照射大鼠双肺,于照射后第1、3、5、8、12周随机处死大鼠留取血液3~5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含量。取右肺中叶组织,HE染色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后B组死亡7只,C组死亡1只。 B组及C组大鼠肺组织均表现有急性炎症期、增生期及纤维化期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典型病变过程,血清TGF-β1含量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峰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 B组及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到高表达率,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分割照射方式均成功建立了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可行性好,分次照射适合长期试验研究。

    作者:潘纯国;刘智华;王静怡;朱根华;严志宏;王小平;黄传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结核患者并发肺癌的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试验检测指标特点,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结果及PPD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血清腺苷脱氨酶等试验检测指标,并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54例、单纯肺癌患者46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及血性胸腔积液,发热较少(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主要表现为盗汗,气喘、胸痛较少(P<0.05)。影像学特征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肿块、毛刺状结节的比例较高,空洞、斑状片影的比例较低(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肿块、弥散性结节、斑状片影的比例较低(P<0.05)。试验检测指标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PPD试验、血癌胚抗原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试验检测指标上的差异,对于肺结核并发肺癌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除常规的检查外,需尽可能完善其它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张萌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淋巴结清扫手术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目的:评估淋巴结清扫手术对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淋巴结清扫手术( LND)患者临床资料,另选取72例非LND患者作为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总生存状况及特定生存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多变量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与整体生存率和子宫特定生存率相关,其HR分别为0.81(P<0.0001)和0.78(P<0.0001)。淋巴结清扫11个以上者与整体生存率和子宫特定生存率相关,其HR为0.74(P<0.0001)和0.69(P<0.0001)。进一步多元分析证实,淋巴结清扫11个以上者与所有其他原因特定死亡率和心血管特定死亡率相关,HR分别为0.77(P<0.0001)和0.82(P=0.0062)。结论淋巴结清扫数量可估计子宫内膜腺癌女性的整体生存状况和子宫特定生存状况。

    作者:张蓉;曹利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蛋白激酶受体2与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H.pylori感染及PAR2的表达情况,研究PAR2对H.pylori感染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与20例癌旁组织中H.pylori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R2的表达。培养4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1组为对照组,以灭菌PBS灌胃;其余4组为实验组,以H.pylori悉尼株灌胃。分别于末次灌胃后第7、7、14、21、28天将5组小鼠处死后,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胃癌组织H.pylori感染阳性组PAR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ylori感染阴性组与对照组(P<0.05),H.pylo-ri感染阴性组PA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PI)第1组与第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4、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AR2表达量与PI成正相关(P<0.05)。结论 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PAR2的表达更显著,PAR2可能诱导H.pylori感染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俞敏;严晓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2例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26例,予保守治疗;观察组26例,予以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生存时间。结果总疗效上,对照组优良率26.92%、总有效率64.38%,观察组优良率65.39%、总有效率8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6~9个月生存率34.61%、12个月以上生存率为15.38%,观察组治疗后6~9个月生存率15.38%、12个月以上生存率为3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生存质量指标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射频热凝术能提高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期。

    作者:李博;张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肺癌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将315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268例),观察组确诊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对照组未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外源性激素治疗史、中心静脉置管史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手术治疗史、靶向药物治疗史、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史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D二聚体是影响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可以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降低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作者:徐炎良;任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甲状腺结节钙化模式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模式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探测260例患者的甲状腺结节伴钙化模式,分析甲状腺钙化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因素,不同钙化类型的良、恶性分布及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中钙化类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年龄、结节数目和血流分型是钙化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因素。良性钙化结节以粗钙化型为主,占56.3%;恶性钙化结节以微钙化为主,占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中微钙化比例高,P<0.05;滤泡状癌和髓样癌中4种钙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钙化是预测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甲状腺癌的指标之一。在采用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时,应对钙化的结节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马丽芬;张耀仁;苏振丽;王刚;马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对卵巢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卵巢癌病例80例,良性卵巢肿瘤病例及健康志愿者各4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CA153和EGFR水平;8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多西他赛+卡铂)和观察组(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各40例,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及血清肿瘤标志物、EGFR水平差异。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CA153和EGF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不同治疗结局卵巢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疗效越佳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越低。完成3个疗程的化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能有效抑制卵巢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作为晚期卵巢癌治疗方案的一种较优选择。

    作者:樊阳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开腹手术全麻中的作用及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观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开腹手术全麻中的作用及对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接受全麻开腹手术的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则以相同方式静脉泵注0.9%的生理盐水。记录观察患者各时间段MAP、HR、SpO2、NI及Ramsay镇静评分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记录2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2、T3、T4、T5 MAP及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T2、T3、T4时NI及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整个过程中2组患者SpO2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躁动、拔管期呛咳及恢复期追加芬太尼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开腹手术全麻中可保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无呼吸抑制作用,不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艾伟;韩利锋;高彦东;刘清玉;罗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MSCT 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无乳腺症状或体征,并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常规横轴位胸部MSCT双期增强扫描。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记录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CT表现。结果90例中45例患者乳腺扫描结果异常:26例为原发性乳腺癌,10例为转移性乳腺癌,9例为粘液腺癌。原发性乳腺癌的螺旋CT检出率为28.98%。45例乳腺癌患者共观察腋窝淋巴结80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44枚。乳腺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CT扫描肿瘤边缘特征与乳房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能够检测无症状乳腺癌,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高兴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癌采用双超声造影进行术前 T分期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探讨双超声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双超声造影检查及对T分期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术后胃癌标本60个,均为单发癌,其中T1期3例,T2期14例,T3期35例,T4期8例。双超声造影术前T分期评估的准确率为88.3%,其中T1、T2、T3、T4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6.7%、85.7%、91.4%、87.5%。结论双超声造影对胃癌术前T分期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汪军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