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炎良;任剑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试验检测指标特点,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结果及PPD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血清腺苷脱氨酶等试验检测指标,并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54例、单纯肺癌患者46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临床特征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及血性胸腔积液,发热较少(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主要表现为盗汗,气喘、胸痛较少(P<0.05)。影像学特征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肿块、毛刺状结节的比例较高,空洞、斑状片影的比例较低(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肿块、弥散性结节、斑状片影的比例较低(P<0.05)。试验检测指标比较:肺结核并发肺癌组相比于单纯肺结核组,PPD试验、血癌胚抗原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单纯肺癌组,血清腺苷脱氨酶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试验检测指标上的差异,对于肺结核并发肺癌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除常规的检查外,需尽可能完善其它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诊断,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张萌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0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未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 RR)、疾病控制率( DCR)等指标,观察比对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期间,无患者失访、漏访,因疾病进展死亡者观察组1例,对照组9例。近期疗效中,观察组复发率(20.0%)、转移率(7.1%)显著低于对照组(27.3%)(3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2,P=0.001、χ2=14.226,P=0.001)。观察组CR为4.3%、PR为52.9%,RR(观察组为57.1%、对照组为5.7%)(χ2=42.955,P=0.000);DCR(观察组92.8%、对照组52.9%)(χ2=28.318,P=0.0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伊马替尼能显著抑制胃肠间质瘤患者肿瘤病灶的发展,提高患者的临床好转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耐受性较好,伊马替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结合高频彩超在甲状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和术前高频彩超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差异和准确度。结果106例甲状腺癌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患者有34例,确诊为单发甲状腺癌的患者72例。多排螺旋CT结合高频彩超联合诊断的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和高频彩超以及多排螺旋CT单独诊断的符合率比较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联合高频彩超联合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较高频彩超和多排螺旋CT单独检测的准确率更高。
作者:查婧;张捷;丁耀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核素显像结果的各种因素。方法选择不同部位Ⅰ~Ⅱa期乳腺恶性肿瘤129例,其中瘤体局部切除手术患者17例,分析注射部位、显像剂、显像时间等不同因素对哨兵淋巴结显像结果的影响。结果99mTc-DX和99mTc-SC哨兵显像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两者哨兵淋巴结显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行乳腺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患者哨兵淋巴结显像的阳性率低于未行手术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注射部位哨兵淋巴显像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位置的肿瘤哨兵淋巴显像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不同位置内乳淋巴阳性率各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结论影响乳腺哨兵淋巴显像的因素较多,不同部位注射哨兵淋巴显像率各不相同,以乳晕区注射高;99m Tc-DX较99m Tc-SC早;局部切除术对哨兵淋巴显像率无明显影响;不同部位肿瘤哨兵淋巴显像率各不相同,都表现为腋前区高,中央区及内侧象限内乳淋巴显像率明显高于外侧象限。
作者:陈志军;谭丽玲;孙正魁;周爱清;刘洁;王文俊;沈军瑾;许波;粟宇;吴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转移性骨癌患者采用不同剂量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188 Re-HEDP)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88 Re-HEDP治疗90例转移性骨癌患者,按照治疗剂量分组为甲、乙、丙3组,各30例。甲组为低剂量组,14.8~18.5 MBq/kg 188 Re-HEDP;乙组为中剂量组,18.9~25.9 MBq/kg;丙组为高剂量组,26.3~37.0 MBq/kg。静脉一次性给药,1次/月,3次为1疗程。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转移病灶多少及治疗后疗效反应情况给予其1~2个疗程治疗。观察3组患者镇痛和临床消退骨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甲、乙、丙3组镇痛疗效分别为60.00%(18/30)、86.67%(26/30)、90.00%(27/30)。乙、丙组与甲组比较,P<0.05;乙丙组比较,P>0.05。甲、乙、丙3组骨转移临床疗效分别为13.33%(4/30)、20.00%(6/30)、16.67%(5/30);3组比较,P>0.05。3组患者均出现血小板降低和白细胞下降,但3组比较,P>0.05;3组治疗后均出现反跳痛( 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剂量(18.9~25.9 MBq/kg)188铼-羟基亚乙基二膦酸盐治疗转移性骨癌患者,不但具有较好镇痛效果,还对部分转移病灶具有较好消退效果,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作者:周定;唐相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卵巢癌病例80例,良性卵巢肿瘤病例及健康志愿者各4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CA153和EGFR水平;8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多西他赛+卡铂)和观察组(多西他赛+奥沙利铂)各40例,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及血清肿瘤标志物、EGFR水平差异。结果卵巢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CA153和EGF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卵巢肿瘤组,P<0.05。不同治疗结局卵巢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疗效越佳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越低。完成3个疗程的化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多西他赛能有效抑制卵巢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可作为晚期卵巢癌治疗方案的一种较优选择。
作者:樊阳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单次与分次剂量分割模式照射的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评价两种造模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8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15只)、单次照射组( B组35只)、分次照射组( C组35只)。 A组洋装照射,B组(照射1次,15 Gy)及C组(3 Gy/次,每周照射2次,共6次)均采用6MV X线照射大鼠双肺,于照射后第1、3、5、8、12周随机处死大鼠留取血液3~5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含量。取右肺中叶组织,HE染色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后B组死亡7只,C组死亡1只。 B组及C组大鼠肺组织均表现有急性炎症期、增生期及纤维化期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典型病变过程,血清TGF-β1含量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峰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 B组及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依顺序时相点逐渐升高,于第12周达到高表达率,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B组稍高于C组,比较无差异。结论两种分割照射方式均成功建立了放射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可行性好,分次照射适合长期试验研究。
作者:潘纯国;刘智华;王静怡;朱根华;严志宏;王小平;黄传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卡铂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迪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癌胚抗原(CE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31.43%,临床受益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8.57%,临床受益率为85.71%。组间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659);观察组临床受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89,P=0.043)。观察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得分显著提高,疲劳,疼痛,恶心呕吐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IL-2R、CEA、VEG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SIL-2R、CEA、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口腔黏膜炎等,其中观察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363,P=0.004)。结论艾迪注射液能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一种重要辅助用药。
作者:胡其艳;漆辉雄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是否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将315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268例),观察组确诊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对照组未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外源性激素治疗史、中心静脉置管史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手术治疗史、靶向药物治疗史、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史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D二聚体是影响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可以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降低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作者:徐炎良;任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分析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患侧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除术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6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全切组30例(50.0%)和次全切组30例(50.0%)。比较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手术情况和低血钙、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永久性声音嘶哑、术后继发性出血、甲状腺功能低下这四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曾涛;李伟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钛网植骨手术内固定结合病灶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价值。方法60例胸椎肿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择钛网植骨手术内固定结合病灶切除治疗,治疗组选择椎弓根螺钉植骨手术内固定结合病灶切除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0.0%和96.7%,对照组分别为43.3%和70.0%,治疗组术后植骨融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内的气胸、褥疮、胃肠反应、脑脊液漏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钛网植骨手术内固定结合病灶切除治疗胸椎肿瘤能促进植骨融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凯;张有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对比研究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年内的生存状况。方法232例Ⅰ~Ⅲ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病患者据手术方式分组:①单侧腺叶切除组;②全甲状腺切除组;③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作生存分析。结果⑴三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第③组术后24 h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P=0.028);⑵复发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复发风险显著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⑶死亡风险:第①组术后累积死亡风险高于第②组(P=0.000)和第③组(P=0.000),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37);⑷预后因素:手术方式、年龄及病理类型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及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方式直接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年龄≥45岁、滤泡状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易俊松;龚治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对恶性消化道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编为两组,治疗组(化疗+芪胶升白胶囊),7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68例。比较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骨髓抑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37.5%,对照组20.6%,P<0.05;治疗组化疗后Ⅱ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及比值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后Th1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状况分析,治疗组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P<0.05);治疗后,治疗组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所产生的骨髓毒性,起到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作用。
作者:谢菁;刘泉;吴灵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微钙化X线平片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微钙化分布、形态的X线表现,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110例患者的微钙化分布、形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之中的微钙化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以簇状和段样分布。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之中微钙化的形态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浸润性和浸润性癌中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钙化,在非浸润性癌肿中多见多种恶性钙化混合,在浸润性癌肿多见线样分支和线样状钙化类型。结论给予非肿块型钙化性乳腺癌患者的微钙化分布和形态进行鉴别在不同病理类型中没有鉴别意义。手术之前可以对患者的微钙化X线平片进行分析,通过其微钙化分布和形态来判断乳腺癌是非浸润性还是浸润性。
作者:李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病理诊断为CIN Ⅰ级及以上病变为组织病理学阳性患者(病变组)60例和宫颈正常为组织病理学阴性患者(正常组)20例都进行HPV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在80例入选者中,HPV检测阳性48例,阳性率为60.0%。正常组HPV检测阳性率为20.0%(4/20),而病变组HPV阳性率为73.3%(44/6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HPV的总阳性率逐渐上升(P<0.05),其中宫颈原位癌的HPV阳性率为100.0%。在HPV检测阳性的48例患者中,单一感染30例,多重感染18例;其中HPV16阳性24例,合并HPV18阳性10例,HPV58阳性5例,其他9例。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宫颈上皮内瘤变阳性情况与HPV检测阳性情况呈现明显正向相关性(γ=0.567,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多表现为HPV感染阳性,而随着病变级别的增加,HPV感染的阳性率逐渐上升,两者可互相影响,存在正向相关性。
作者:郭苗;张冠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其中50例切口感染者为研究组,另50例无切口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及手术时间上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 BMI )、手术时间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切口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在临床上实践中,对具有以上影响因素的结直肠癌患者需要及时预防,以期减少或避免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魏宗赛;吴国燕;曹方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调控人胃癌细胞系5-FU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株HGC27、BGC823、SGC7901、MKN28,采用CCK法筛选5-FU敏感株和耐药株,采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 检测4株胃癌细胞株中HSP27表达水平,转染HSP27-siRNA,观察siRNA干扰后5-FU敏感株和耐药株中HSP27蛋白表达,并将两细胞株分别与不同浓度5-Fu共培养,采用CCK法检测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结果 CCK法显示SGC7901细胞系是4株胃癌细胞中5-Fu相对耐药株,而HCG27是5-Fu相对敏感株。流式细胞仪显示SGC7901细胞株中HSP27表达水平高为(72.10±1.89)%,而在HGC27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低为(22.12±1.33)%,各株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染HSP27-siRNA 后,各两株细胞HSP2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明显。与5-Fu共培养后, SGC7901细胞株转染组细胞半数抑制浓度降低,药物敏感性增强,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SP27参与了SGC79015-FU耐药株中的细胞耐药,是诱导细胞多药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靶点来提高胃癌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
作者:宋荣峰;张慧卿;熊彦;王艳华;万以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开腹手术全麻中的作用及对麻醉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接受全麻开腹手术的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则以相同方式静脉泵注0.9%的生理盐水。记录观察患者各时间段MAP、HR、SpO2、NI及Ramsay镇静评分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记录2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2、T3、T4、T5 MAP及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T2、T3、T4时NI及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整个过程中2组患者SpO2无明显差别(P>0.05)。2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躁动、拔管期呛咳及恢复期追加芬太尼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开腹手术全麻中可保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无呼吸抑制作用,不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艾伟;韩利锋;高彦东;刘清玉;罗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灶模式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探测260例患者的甲状腺结节伴钙化模式,分析甲状腺钙化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因素,不同钙化类型的良、恶性分布及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中钙化类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年龄、结节数目和血流分型是钙化结节良、恶性的相关因素。良性钙化结节以粗钙化型为主,占56.3%;恶性钙化结节以微钙化为主,占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中微钙化比例高,P<0.05;滤泡状癌和髓样癌中4种钙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钙化是预测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甲状腺癌的指标之一。在采用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时,应对钙化的结节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马丽芬;张耀仁;苏振丽;王刚;马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及生存预后情况,根据其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0例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8.3%。年龄、癌灶长径、浸润肌层、病理类型、病理分级、ER阳性、PR阴性及腹水细胞学阳性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年龄较大、癌灶长径较长、浸润肌层≥1/2、病理分级G3、ER阳性及PR阴性是影响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ER阳性与PR阴性均明显降低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P<0.05)。结论Ⅰ~Ⅱ期子宫内膜癌复发受到年龄较大、癌灶较大、浸润肌层≥1/2、病理分级G3、ER阳性及PR阴性等影响,其生存率受ER阳性与PR阴性影响。在临床实际中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进行治疗。
作者:王莉;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