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觉;唐波
目的:探讨对宫颈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进行卵巢移位;对照组患者仅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中3例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占6.1%,而对照组中6例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占13.1%。结论由于卵巢组织对放疗呈高敏感性,即使盆腔外放疗也可明显影响卵巢功能,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要放疗的患者,行卵巢移位术能保护宫颈癌患者的卵巢功能。
作者:吐尔逊阿依·艾尔肯;艾星子·艾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以100例行喉癌切除术的高龄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出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0例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全部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0%、73.0%和6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与其术后疗效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是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吕凌;周本忠;谢楼胜;王胜国;毕竞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9例鼻咽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74.3%、和45.0%。鼻咽癌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治疗死亡和肿瘤恶病质,其次为远处转移和肺部感染。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的大小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T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阳光;杨岳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 XELOX)同步化疗治疗Ⅲ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Ⅲ期食管癌患者分别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单纯放疗组=28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XELOX同步化疗(同步放化疗组=30例)。比较2组近期疗效、1年及2年生存率、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同步放化疗组完全缓解率及客观有效率分别为33.3%和80.0%,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14.3%和53.6%(P<0.05);同步放化疗组1年及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同步放化疗组白细胞下降、贫血及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但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完成治疗;化疗结束后6个月同步放化疗组QLQ-OES24评分显著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显著提高Ⅲ期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发恩;韦嵩;韦春琳;韦爱芳;蓝川;廖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BRT)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早期NSCLC初治患者入组。 SBRT方式:剂量为4.5~6 Gy/次,每天1次,每周5次,共8~12次,总剂量DT48~56 Gy,以50%~70%等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线包括90%PTV。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随访率100%,治疗3~6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率80.8%,部分缓解率17.3%,总有效率98.1%。1、2、3年疾病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96.1%、94.2%。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0%、92.3%、82.7%。Ⅱ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9.6%,无Ⅱ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结论采取SBRT治疗早期NSCLC的1、2、3年肿瘤局部控制率、疾病相关生存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张淑莲;马武;景文江;杨晓君;范志刚;王金凤;马军;齐宝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6例鼻咽癌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营养干预组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给予营养干预,而对照组则按照临床常规方式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放化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放化疗前、后营养学指标的变化。结论营养干预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4%;在不良反应方面,营养干预组Ⅲ和Ⅳ级口腔黏膜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8和0.012。放化疗结束时,营养干预组的营养学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营养干预能够保证鼻咽癌患者对放化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娟;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7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或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术后立即给予肠内滴注自配营养液,B组术后肛门排气再肠内滴注自配营养液,C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三组患者术后情况以及住院期间营养费用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腹胀、腹痛、肺部感染及腹泻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出现肠梗阻和胃肠道出血;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费A组与B、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全胃或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不但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而且能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期间营养费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彭法才;刘烈文;方慧瑾;方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疗效。方法对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观察组,n=61)或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对照组,n=58)治疗的119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Ⅲ期患者的新辅助化疗疗效显著大于Ⅳ期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佳减灭率和并发症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但是2组患者在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虽然不能提高患者的1年及3年生存率,但是对癌细胞杀伤作用确切,能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作者:李昱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胸段食管癌患者共121例,分析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结果本组121例患者中,有5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时需注意。
作者:张安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余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78例接受宫颈锥切及子宫切除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Ⅰa1期68例,Ⅰa2期1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引起术后病灶残余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8例患者共有33例发生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为42.3%,其中宫颈锥切切缘阳性者36例中30例发生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为38.5%。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锥切切缘阳性、年龄、绝经、HPV-DNA负荷量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风险因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锥切切缘阳性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锥切切缘阳性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独立风险因素,切缘阳性患者需进行后续治疗。
作者:陶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骨肉瘤患者共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综合治疗组复发或转移率(17.1%)显著低于对照组(42.9%),P<0.05。2组患者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nneking分期为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能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Enneking分期为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黄飞;王显勋;罗小江;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血清癌胚抗原(CEA)和CYFRA21-1水平变化。方法检测30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SVCS)患者的血浆D-D及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以同期30例未合并SVCS的局限期肺癌患者作为参照。合并SVCS的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采用6MV-X线,总剂量61.6 Gy),同步联合化疗( EP或TP方案,21天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第1个周期化疗与放疗同步)。放化疗结束2周后评估疗效。结果合并SVCS的肺癌患者血D-D及CEA和CYFRA21-1水平较未合并SVCS者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血D-D及CEA和CYFRA21-1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肺癌合并SVCS患者血D-D及CEA和CYFRA21-1水平的动态检测,对其临床疗效评估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马旭辉;戴新国;李霞;翟立广;高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镇吐措施预防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 PONV)的效果。方法对择期行妇科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的ASAⅠ~Ⅱ级手术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联合镇吐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术中以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维持,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托烷司琼4 mg。联合镇吐组诱导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托烷司琼4 mg和帕瑞昔布钠40 mg。比较患者手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结果联合镇吐组术后24 h的PONV发生率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联合镇吐组术后0~2、2~6、6~24 h内的PONV发生率分别是6.2%、7.7%和23.1%,均低于对照组的31.7%、28.3%和66.7%(P<0.05)。结论术前、术中进行联合镇吐可显著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4 h PONV的发生率。
作者:曹奕;王瑚;华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行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8例患者化疗后生存时间为5~7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3.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1%、40.2%、2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KPS评分、化疗药物、化疗周期及化疗效果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KPS评分及化疗效果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临床分期、KPS评分及化疗疗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汪华;张云;耿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17号染色体倍体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及免疫组化(IHC),检测30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17号染色体倍体情况及ER、P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0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 Her-2扩增者中17号染色体多体占55.44%, Her-2无扩增中共占25.13%(P<0.01);Her-2蛋白表达++/+++及Her-2蛋白表达-/+中17号染色体多体分别占59.12%、15.34%(P<0.01),17号染色体多体与ER、PR表达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相关性。结论17号染色体多体是乳腺癌常见遗传学改变,其多体性与乳腺癌病情发展无关。
作者:陈顺平;余英豪;吴文乔;周宗楷;谢飞来;沈洪武;王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胃癌患者中无转移112例,有转移48例。 Logsitic回归分析中显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林根;董江楠;李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PF方案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9例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3例患者进行TPF方案联合同期放化疗治疗( TPF组),另26例患者行PF方案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治疗( PF组),2组均进行2个疗程治疗。治疗完成1周后对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治疗完成12周后评价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①TPF组出现52例次不良反应,Ⅰ~Ⅱ级34例(65.38%)、Ⅲ~Ⅳ级18例(34.62%);PF组出现34例次不良反应,Ⅰ~Ⅱ级28例(82.35%)、Ⅲ~Ⅳ级6例(17.65%)。 TPF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次数、Ⅲ~Ⅳ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PF 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TPF 组 CR (82.61%)高于 PF 组(69.23%),且差异明显(P<0.05),PF组SD(15.38%)明显高于TPF组(4.35%)(P<0.05)。其他各项组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 TPF方案诱导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接受。
作者:吴金通;彭俊英;吴陈宾;丁纪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宫颈锥切术治疗的30例Ⅰa1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接受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的20例Ⅰa1期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术后病灶残余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锥切组宫旁浸润比例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缘阳性患者的病变残留率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患者(P<0.05);高危HPV感染患者的病变残留率明显高于高危HPV阴性患者(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缘情况、是否高危HPV感染是直接影响术后病灶残留的因素。结论宫颈锥切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灶残余风险较高,手术方式应根据高危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尚艳梅;高娜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 HPV-DNA)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HPV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作病毒分型,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21种HPV-DNA亚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 L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在病理学诊断结果下将患者分为正常或炎症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LSIL )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组。根据HPV-DNA亚型分布情况分析HPV 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高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16种。常见的高危型HPV基因亚型为HPV-16,58,52,18,33,31,CP8304,其中HPV-16检出率高。正常或炎症组、LSIL组、HSIL组HPV-16的检出率为19.23%、23.53%、65.22%,HSIL组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低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5种,以HPV-11为常见,检出率高。 HSIL组HPV多重感染的检出率为54.35%,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16,58,52,18,33,31,CP8304感染在宫颈病变患者中为多见,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张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08例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按照肝癌切除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分为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组(A组)与发生肝功能衰竭组(B组),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再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前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白球比值(A/G),癌栓位置以及手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等,与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显著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50%、手术前TBil>256.5μmol/L、术前白球比值≤1.3,均是造成该类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是否会发生肝功能衰竭,与手术前TBil水平、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以及术前白球比值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手术前后减少与控制各类影响因素,才能有利于控制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苏瑛;龚昭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