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5例胃上部癌的预后分析

刘彦擎;郑志超;赵国华

关键词:胃肿瘤, 预后,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5例胃上部癌患者行开腹D2手术,观察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105例胃上部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88.57%,53.33%,43.81%。 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进展期术后化疗次数与其预后相关( P<0.05)。结论胃上部癌术后预后主要影响因素是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进展期术后化疗次数。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全中枢神经系统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

    目的:探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在改善全中枢放疗整体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全中枢放射治疗患者,分别采用常规适形技术( CRT)和调强射野叠加逆向优化技术进行计划设计。对比2种方法靶区、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和衔接区域剂量均匀性差异。结果调强组的靶区整体剂量覆盖和剂量均匀度均得到显著改善。靶区体积各项指标D98%、D2%、V95%、V110%分别为IMRT(95.2%、113.8%、98.1%、11.9%),优于常规组(89.7%、124.1%、88.6%、25.4%),脊髓剂量均匀性由57.7%~118.5%提高到96.5%~108.8%,各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 mm的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引起衔接区域脊髓中轴剂量变化范围从常规组的160%~35%降低到110%~95%。结论采用调强射野叠加优化技术可明显改善靶区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并能有效减小摆位误差对衔接区域剂量的影响。

    作者:谢秋英;石锦平;张利文;滕建建;胡学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肠外营养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 PN)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均采用TC化疗方案(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予以谷氨酰胺强化的PN支持治疗,连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化疗后治疗组的营养指标较化疗前下降不明显,但对照组TB、ALB、PA及TF水平及氮平衡较化疗前显著下降( P<0.05);化疗后治疗组CD8、IgM水平有所下降,而对照组CD4、CD8、CD8/CD8和IgA、IgG、IgM水平均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轻度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未见死亡病例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给予谷氨酰胺强化PN支持,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免疫功能,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周晓云;何奇;邵玉国;籍敏;王杰;韩刚;钟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口服双环醇对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胃癌患者引起肝损伤的防治研究

    目的:探讨口服双环醇对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胃癌患者引起的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方法选取58例应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胃癌后出现肝损伤的患者,采用口服双环醇150 mg/d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按原化疗方案治疗,同时服用双环醇片进行预防。比较2种化疗方式的ALT、AST、TBiL的差值。结果肝损害后口服双环醇片可以明显降低肝功能ALT、AST指标(t=10.076、4.043,P<0.001),患者在服用双环醇片后约9天(中位时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与单纯化疗相比,联合双环醇一起化疗可以使治疗前后ALT、AST的差值显著减小(t=6.423、2.960,P<0.05)。结论口服双环醇可以治疗和预防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胃癌引起的肝损伤。

    作者:杨锭洪;孟凡军;林长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 HSG 和 EGFR 基因 mRNA 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 HSG)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乳腺癌组织中HSG及EGFR的mRNA表达,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HSG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乳腺组和纤维腺瘤组(P<0.05),而EGFR 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及纤维腺瘤组(P<0.05)。乳腺癌组织中HSG、EG-FR的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和HER-2显著相关(P<0.05)。 HSG与EGFR的mRNA表达呈负相关,γ=-0.427,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HSG、EGFR 的mRNA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为患者疾病程度的评估、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章骏;赵怡;王群;张舟;邢戍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谷氨酰胺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功能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添加谷氨酰胺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51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 n=25)和对照组( n=26)。2组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XELOX)方案化疗,并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化疗期间免疫功能的变化、化疗计划完成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计划化疗周期完成率对照组为76.9%(20/26);观察组为96.0%(24/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R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肠外营养前 IgG、IgM、IgA 无显著差异,营养7 d后,观察组IgG、IgM、IgA 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Ⅲ、Ⅳ级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晚期患者化疗期间在肠外营养中添加谷氨酰胺,可降低胃肠道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完成率。

    作者:王晓青;王大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 BIRADS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超声成像( UE)与超声BIRADS分类,在乳腺恶性病变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确诊的352名患者的420个乳腺病灶分别进行超声弹性成像( UE ), BIRADS分类,弹性成像与BIRADS联合检查研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比分析 UE、BIRADS分类及两者联合在乳腺癌超声诊断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结果弹性成像(UE)对乳腺病变诊断的特异度83.62%(240/287)、灵敏度87.21%(116/133)、准确率84.76%(356/420)、阳性预测值71.17%(116/163)、阴性预测值93.39%(240/257)、Youden 指数为70.83%(特异度+灵敏度-1)。 BIRADS分类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89.55%(257/287)、灵敏度77.44%(103/133)、准确率85.71%(360/420)、阳性预测值77.44%(103/133)、阴性预测值89.55%(257/287)、Youden指数为66.99%(特异度+灵敏度-1)。联合应用弹性成像(UE)和BIRADS分类的特异度94.77%(272/287)、灵敏度90.23%(120/133)、准确率93.33%(392/420)、阳性预测值88.89%(120/135)、阴性预测值95.44%(272/285)、Youden指数为85.00%(特异度+灵敏度-1)。结论弹性成像技术( UE)与BIRADS在乳腺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弹性成像技术与BIRADS分级联合应用时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均增高,减少了单独使用两方法的漏诊或误诊病例,提高了诊断技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作者:黄嘉静;陈玉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两种含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顺铂分别联合紫杉醇与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14例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资料,并依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TP组(紫杉醇+顺铂)和GP组(吉西他滨+顺铂),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分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 TP组治疗有效率为38.3%;GP组治疗有效率为36.2%,2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P>0.05);2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血液毒性方面,差异较明显。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均可作为临床抗癌一线化疗药物,可根据患者耐受及不良反应等适当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龚卫华;浦旭红;冯国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分类与其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影像学检查BIRADS(乳腺影响报告数据系统)分级与其临床病理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与钼靶、MRI分类呈正相关性( R=0.328,P=0.009;R=0.281,P=0.026)。乳腺癌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分级与钼靶分类呈正相关性( R=0.267,P=0.034;R=0.268,P=0.034)。乳腺癌肿瘤组织分级与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性(R=-0.019,P=0.031;R=-0.189,P=0.042)。 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与B超和MRI分类也有一定相关性, ER阳性表达与钼靶分类相关,PR阳性表达与MRI分类相关。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与BIRADS分类存在相关性,可根据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作者:熊文;徐时;吴东进;吴泽明;唐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TGF 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促进凋亡抵抗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CTGF在人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获取编码CTGF全长的cDNA,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癌中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pcDNA3.1质粒和慢病毒载体分别上调和下调Eca109细胞中CTGF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XL 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中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食管癌标本中CTGF显色较正常对照组织强。转染pcD-NA3.1 CTGF质粒后,有效增强了Eca109细胞中CTGF蛋白的表达和凋亡的抵抗作用,且抗凋亡蛋白BCl-XL 表达水平上调。用RNAi逆转录病毒转染后,有效下调了内源CTGF的表达,对INF-γ介导的凋亡抵抗作用较对照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BCl-XL 蛋白表达水平亦下调。结论在食管癌中CTGF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并且可以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XL 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黄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对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对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及相关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8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的6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膀胱全切术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2种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患者5年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生存率与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略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2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影响膀胱癌患者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是否侵犯淋巴、血管,是否行输尿管再植,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量、大小意义不大。结论对于膀胱癌患者来说,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患者术后肿瘤控制效果满意,延长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作者:舒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胰腺肉瘤样癌的 CT影像学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胰腺肉瘤样癌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治疗与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胰腺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影响学资料。结果肿瘤主要分布在胰体部(40.00%),肿瘤形状以椭圆形/圆形为主(90.00%);不同组织在动脉期、延迟期以及门静脉期CT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胰腺肉瘤样癌多分布于胰腺体部,且以囊实性瘤体为主,但CT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密切观察患者CT影像学变化,有利于判断病情、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韩冰;王警建;赵清;王龙龙;郭永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调强放疗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残留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5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患者行调强放疗,残存区域放疗剂量为66~70 Gy,单次剂量2.15~2.25 Gy。结果调强放射治疗后完全缓解( CR)率为69.1%(38/55),部分缓解(PR)率为18.2%(10/55)。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4%、94.5%和85.5%,放射性皮炎1~2级占89.0%,3级占11.0%。结论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甲状腺癌术后残留肿瘤,放疗毒副作用可控,是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九成;任庆荣;廖玲霞;陈卫东;邹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 LEEP)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18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诊断确诊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Ⅰ级32例,Ⅱ级58例,Ⅲ级40例,宫颈浸润癌8例。采用宫颈锥切治疗,分析手术前后病理诊断情况。结果在618例患者中,阴道镜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6%、93.8%、77.4%和92.8%;阴道镜正确诊断CINⅠ级、CINⅡ级及CINⅢ级分别为19例(59.4%)、46例(79.3%)及33例(82.5%);子宫锥切术检出CINⅠ级22例,Ⅱ级50例,Ⅲ级36例;阴道镜诊断宫颈浸润癌5例(62.5%),经宫颈锥切另发现2例(25.0%),两者联合诊断宫颈浸润癌准确率为87.5%。结论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可提高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作者:易黎;归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宫颈癌组织中 ABCG2与 CD133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ABCG2与CD133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宫颈癌病患设为实验组,同期收治的100例宫颈内瘤变患者和100例正常患者分别作为对照A组和作对照B组,统计比较3组患者宫颈病变组织中ABCG2与CD133表达水平,并统计实验组3、12、24个月生存期及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标本ABCG2、CD1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实验组69.5%、67.0%,对照A组33.0%、32.0%,对照B组18.0%、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生存期3个月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12个月、24个月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阳性程度增加,远期生存率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中ABCG2或CD133的表达阳性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率,随着阳性表达程度增加,远期生存率降低。

    作者:王任晓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多西紫杉醇单周与三周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 meta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多西紫杉醇单周与三周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d、CNKI、ASCO会议以及WHO官网进行相关文献搜索,检索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11日。纳入有关多西紫杉醇单周与三周方案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6个研究包括5篇全文和一篇会议纳入meta分析。多西紫杉醇单周方案与三周方案相比,无论在ORR、PFS、OS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分析中,单周方案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三周方案(纳入3篇文献,共356例患者,OR 0.16,95%CI 0.06~0.43,P<0.001)。同样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单周方案也显著降低。结论多西紫杉醇单周化疗方案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与三周方案相同,但鉴于单周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老年患者或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更适合单周方案化疗。

    作者:刘思旸;李爱民;张军一;李荣;罗荣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ERCC1和 TS 对奥沙利铂和5-Fu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 Meta分析

    目的:分析ERCC1和TS对预测采用奥沙利铂和5-Fu联合化疗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作用。方法检索纳入5篇(从2008年到2013年)国际和国内有关ERCC1和TS关于预测5-Fu和奥沙利铂对于胃癌化疗疗效的文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0。结果 ERCC1对采用5-Fu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RR值为0.74,95%CI为0.58-0.95。 TS对采用5-Fu和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疗效的RR值为7.55,95%CI为4.47-12.76。结论 ERCC1阴性的胃癌患者,采用5-Fu和奥沙利铂化疗的疗效更好。TS阳性的胃癌患者,采用5-Fu和奥沙利铂化疗的疗效更好。

    作者:赵国华;吴杰;范中宝;刘信;张睿;许国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癌中 ERCC1、EGFR 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ERCC1、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CC1、EGFR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52例胃癌中ERCC1、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26.9%,ERCC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而EGF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则高于癌旁组织(P<0.05)。 ERCC1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EGF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两者表达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ERCC1、EGFR参与肿瘤的发生,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玉芳;周林艳;万美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治糜康栓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 HPV 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治糜康栓联合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伴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CIN伴HPV感染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LEEP治疗,试验组加用治糜康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阴道出血、排液、宫颈创面愈合情况、临床疗效以及HPV转阴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阴道排液量、排液时间、出血量、出血时间、盆腔疼痛发生率及宫颈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显效率和HPV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糜康栓联合LEEP治疗CIN伴HPV感染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作者:郝淑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413例原发性肝癌并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剔除失访的41例后,对其余372例患者的远期生存状况进行观察,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生存率为14.78%(55/372),余317例死亡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194)与非复发转移组(n=123)。两组患者在有无乙肝及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癌栓及多结节融合等方面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手术切缘、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肿瘤破裂等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而乙肝、肝硬化、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分化程度、多结节融合及血管癌栓是否存在,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伟;葛瑞良;胡雷;王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ACE 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对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4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对照组仅采用TACE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12个月和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3.34%、42.92%和57.14%、23.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2组治疗后6个月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ACE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延长了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预后。

    作者:朱中山;严文辉;彭新茂;李小兵;杨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