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琦;许琼;郑军权
同步放化疗是治疗失去手术指征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标准方案[1],但大约50%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时年龄>65岁,如果同步放化疗,因其存在毒性反应叠加,故老年患者就难以耐受.结合文献,我们于2004年1月至 2007年6月采用多西他赛每周小剂量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步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燕;陈彦帆;赵善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五年生存率低于30%[1],其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未阐明.已有研究探讨了食管癌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2].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也是各种人类肿瘤包括食管癌中常见有突变的基因之一.野生型p53具有抗细胞增生的功能,p53基因突变可损害其DNA结合性和转录因子功能,使其控制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的正常功能受到抑制.
作者:洪强;谭家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数字胃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及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资料.结果 双重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限性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及龛影,黏膜破坏,近端肠管扩张;CT检查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数字胃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玉玲;印春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7~65岁,平均50.1岁,病程2个月~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压迫症状,肿瘤直径为3.0~5.0㎝.免疫组化结果:CD34阳性6例,bcl-2阳性6例,Vim阳性6例,CD99阳性5例,desmin 阳性2例,FVIII均阴性.结论 SFT的临床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综合考虑,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作者:詹彦平;吕新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常规放疗联合每周1次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NPC)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DLT),以确定此治疗模式下吉西他滨的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18例随机进入前瞻性临床研究.吉西他滨每周1次,开始剂量200 mg/m2,如无DLT发生则逐次递增50 mg/m2.放疗采用常规技术,每周5次,每次2 Gy,总剂量68~70 Gy.结果 18例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在200 mg/m2、250 mg/m2、300 mg/m2剂量内未发生DLT,剂量为350 mg/m2时1例发生Ⅲ级口咽部黏膜炎并持续达4周时间,追加治疗3例患者未发生DLT,剂量为400 mg/m2时2例出现DLT,其中1例发生Ⅳ级黏膜炎并持续2周且发生Ⅳ级血小板减少,1例发生Ⅲ级皮肤损伤并持续4周.结论 急性黏膜炎、急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是常规放疗联合每周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DLT,吉西他滨MTD为350 mg/m2.
作者:王希成;韩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从肺癌T7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出能用于肺癌早期检测的分子标志群.方法 亲和筛选肺癌T7噬菌体展示文库,对纯化后的富集肺癌相关肽的文库进一步行两轮ELISA检测,PCR扩增阳性噬菌体插入片段,测序后经过NCBI上的BLAST序列比对.结果 筛选出13个有意义噬菌体,测序结果显示1个为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其余的均已确定与癌症相关;且13个基因中包含有三组相同的基因.结论 从T7噬菌体构建的肺癌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一组阳性噬菌体表达的抗原,可能是潜在的肺癌诊断分子标志群.
作者:陈贻玲;马传亮;赵晋丰;邓松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寻求1种较理想的鼻咽癌三维放疗的分割方式,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方法 对15例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模拟的剂量学研究,将后程大分割(分次量2.5 Gy和3.0 Gy)与常规分割(2.0 Gy)进行剂量学对比.结果 大分割放疗可以较大幅度增加肿瘤区(GTV)的剂量.2.5组脊髓大剂量、腮腺、颞颌关节、脑干平均剂量提高均不超过1.0 Gy,脑干大剂量增加2.3 Gy.3.0组腮腺及颞颌关节的平均剂量增加幅度较大达3.4 Gy和1.4 Gy,脑干大剂量增加4.5 Gy.结论 分次量2.5 Gy的后程大分割放疗能够较大幅度地增加GTV剂量,且对正常器官的剂量增加幅度较小,并发症增加较少.
作者:汤轶强;黄敏;叶新芊;龚晓昌;何志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ERCC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采用免疫组化(即用型二步法)检测其ERCC1表达水平,术后均以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所有入组患者随访3年以上.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ERCC1表达阳性率为51% .ERCC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与肿瘤局部浸润有关,但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ERCC1 阴性患者,术后经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后2、3、4和5年生存率均高于阳性患者,经Log rank检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ERCC1表达为结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ERCC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应用以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可能获得生存受益;ERCC1表达水平可作为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钟琼;李邦华;朱惠东;胡志方;李建旺;王丽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我们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 10月开展保乳术治疗早期乳腺癌6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1例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年龄28~52岁,中位年龄43岁.绝经前52例,绝经后9例.Ⅰ期27例,Ⅱ期34例,年龄<35岁2例,≥35岁59例;浸润型导管癌48例,粘液腺癌 13例.淋巴结阴性52例,淋巴结阳性1~3枚6例,≥4枚3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均阳性33例,雌激素受体或孕激素受体阳性23例,两者均阴性5例.
作者:陈海明;王金重;陈福佳;陈晓明;钟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情况,探讨鼻咽癌细胞中COX-2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对细胞中COX-2的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检测.结果 2种细胞株(CNE1和CNE-2Z)均有COX-2的表达,表达强度和分布与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低,表达越高;流式细胞仪检测COX-2在细胞株中表达强弱顺序为CNE-2Z>CNE1,阳性表达细胞数CNE-2Z>CNE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OX-2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分布与分化程度有关,细胞质表达强度CNE-2Z>CNE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X-2在鼻咽癌细胞株中表达和分布与细胞株的分化程度有关.
作者:孔霞;黄培春;陈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RI对原发性肝癌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DCRT)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DCRT后行MRIT1WI、T2WI及动态增强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放疗后肝癌缩小缓慢,病灶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变.存活肿瘤动态增强早期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呈低信号;肿瘤坏死组织无强化.放射性肝损伤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主要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无强化或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明显强化,强化持续时间长.结论 MRI可判断放射治疗后原发性肝癌存活或坏死情况,能客观评价放疗的效果.
作者:杨学东;徐峻;张志良;马戈;边云;叶喜林;温阿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不同的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治疗模式对远期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江西省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6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分析对其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治疗模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7.56%和43.29%.全组患者中,22例首先接受放疗,完全缓解(CR)率为68.18%;38例首先接受化疗,CR率为15.79%.治疗完成后CR与非CR患者的5年OS率及DFS率分别为82.6%对47.84%(P=0.005);58.31%对22.57%(P=0.003).综合治疗中,首先接受化疗或者放疗两组间5年OS率及DFS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相比单纯放疗或化疗而言,明显提高了远期生存(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模式与KPS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化疗.改善一般状况、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及治疗后达到CR能明显提高患者远期生存.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接受以放疗或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阮寒光;邬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热疗联合岐睮FN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CDDP耐药逆转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及其耐药株A549/CDDP.设计1μg/ml、2μg/ml、4μg/ml浓度的CDDP,分别联合100 U/ml、500 U/ml、1 000 U/ml浓度a-IFN,在42℃热疗干预2 h后,采用MTT法检测2种细胞对化疗药物CDDP的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IFN、CDDP、热疗处理前后细胞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细胞内荧光药物CDDP的聚集量.结果 热疗、a-IFN分别联用CDDP时,对A549/CDDP细胞的抑制率较单用CDDP时的抑制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a-IFN与CDDP时,对A549/CDDP细胞的抑制率较热疗、a-IFN分别联用CDDP时明显升高(P<0.05).热疗、a-IFN分别联合CDDP时,A549/CDDP细胞P-gp表达率较单用CDDP时下降,细胞内荧光强度增强,热疗联合a-IFN与CDDP,CDDP/A549P-gp表达率明显下降,细胞内荧光强度显著增强.结论 a-IFN、热疗能部分逆转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CDDP的耐药性;a-IFN联合热疗可提高逆转肺癌细胞耐药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gp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的积聚有关.
作者:刘振洋;陶一明;向芳;曹培国;殷先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方对子宫颈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复制小鼠子宫颈癌U14自发性转移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其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检测子宫颈癌中VEGF和MMP2的表达.结果 益气养阴方组VEGF表达无强阳性者,表达阳性11例(22%);益气养阴方组MMP-2表达强阳性7例(14%),阳性4例(8%).益气养阴方组VEGF 和MMP2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益气养阴方对肿瘤血管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VEGF和 MMP2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静;张丹;朱庆均;李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浸润性宫颈癌(ICC)、9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端粒酶在正常宫颈组织、CINⅠ、CIN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40.0%、43.3%、70.0%和93.3%.端粒酶表达率浸润性宫颈癌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与CINⅠ,CINⅠ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宫颈癌癌前病变转归的预测指标.
作者:罗琼;熊树华;徐国荣;舒宽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M)持续静脉注射与静脉注射给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心脏毒性.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102例,分为阿霉素持续静脉注射组(CIV组)51例.静脉注射组(BL组)51例,采用ADM 50~60 mg/m2,CIV组ADM持续静脉注射72~96 h,BL组ADM经静脉注射30 min,分别观察用药后的心脏毒性及疗效.结果 在ADM累积剂量>300 mg/m2时,CIV组和BL组的心电图改变率、CK-MB/CK值异常率、LVEF<55%发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BL组明显高于CIV组(P<0.05或P<0.01).化疗2个周期后有效率无差异.结论 ADM经持续静脉注射与静脉注射相比,持续静脉注射可减轻心脏毒性,且不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胡欣;李光明;任大成;文世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β-cateni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β-cateni和MMP-7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 β-cateni 和MMP-7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异常表达率分别为92%、88%,两者的异常表达均与肿瘤直径、病理分化、肾盂肾包膜或静脉的侵犯及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β-cateni异常表达与MMP-7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 .结论 β-cateni和MMP-7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联合检测两者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有利于肾透明细胞癌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朱益民;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趋化因子CXCL16/CXCR6的相关报道较多见于在动脉粥样硬化、风湿免疫、炎症性疾病及HIV感染等多种疾病中对白细胞迁移产生的重要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由于肿瘤细胞游走与白细胞迁移有许多相似性,目前认为趋化因子家族在肿瘤器官选择性转移及癌症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而CXCL16/CXCR6对肿瘤的影响近来受到国内外密切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将恶性肿瘤中CXCL16/CXCR6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刘萍;杨之斌;李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甲状腺肿物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4%~7%[1].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由于创伤小、简便经济且有较高的准确率,目前已广泛用于甲状腺肿物的初步探查.我们总结了210例细针吸取甲状腺肿物病例,并以术后大体病理检查为对照做如下分析.
作者:吕祥瑞;陆晓晻;彭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Hahn在1950年首次注意到水分子弥散对磁共振信号的影响,之后Stejskal and Tanner将之发展为一种可测量的磁共振技术,并认为这项技术可用于测量水分子的运动.1986年Lebihan等将磁共振弥散成像首次应用于临床研究,这项技术早是用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研究.近10余年,磁共振弥散成像被应用于肿瘤,包括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肿瘤疗效的早期预测.
作者:聂翔;李金高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