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应用进展

张建军;苟欣

关键词:腹腔镜, 膀胱切除术, 膀胱癌
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的方法[1].1992年Parra等[2]报道了首例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2000年Gill等[3]报道2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通道术,2002年报道首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膀胱术.国内外泌尿外科医生们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及尿路重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就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6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同时性发生7例,异时性发生9例,绝经前发生9例,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为主,双侧癌中0~Ⅰ期比例高(P<0.05),经综合治疗后生存情况良好.结论 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是否发生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袁钦华;邵正才;俞士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制带钩导丝超声引导下定位乳腺肿块的临床应用

    随着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和仪器分辨率的提高,乳腺内较小的病灶容易被超声检查发现,但对某些较小病灶的定性还有一定难度,为了明确其性质而需手术切除.我们对22例临床上无法触及的肿块采用自制带钩导丝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洪良;樊丽萍;徐建华;张永乐;郑红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EB病毒引起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机制

    1964年,Epstein和Barr首先从非洲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 组织分离建立了一株可传代的淋巴母细胞系,发现这一株细胞含有疱疹病毒颗粒,后来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病毒.该病毒广泛存在人群中,有研究证明,90%以上的中国人群存在EB病毒终生潜伏感染[1].EB病毒不仅与NK/T细胞淋巴瘤相关,而且与BL和B细胞淋巴瘤密切相关[2].近的研究表明,EB病毒主要是攻击B淋巴细胞,引起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如B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因此,EB病毒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EB病毒作为1种致瘤病毒正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作者:朱才娣;杨文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XELOX和PCF方案对晚期胃癌疗效的比较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 年10 月至2007 年10月,采用XELOX (奥沙利铂+希罗达方案)方案治疗65例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同期采用PCF(紫杉醇+氟尿嘧啶+顺铂)方案治疗的31例胃癌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曦;陈碧茵;王文武;彭永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Ezrin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zrin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85 例卵巢上皮性癌术后组织和20例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Ezrin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Ezrin蛋白表达率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0.14% vs 89.76%,P<0.001);晚期卵巢上皮性癌(FIGO Ⅲ~Ⅳ)中Ezrin 蛋白表达率低于早期卵巢癌(FIGOⅠ~Ⅱ)(38.9% vs 74.2%,P<0.001);Ezrin蛋白低表达或缺失与细胞分级(P=0.036)、组织学类型(P=0.024)和残留肿瘤大小有关(P=0.012),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良性肿瘤组织中Ezrin 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上皮性癌组织中主要以胞质染色为主,少部分分布在胞膜;单因素分析显示:Ezrin 低表达或缺失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率明显缩短(P<0.001,P=0.01).多因素COX 回归模型显示:Ezrin 蛋白低表达或缺失是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zrin 蛋白与卵巢癌的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是卵巢癌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作者:任玉峰;李艳芳;何洁华;刘富元;邓鹏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脊柱及椎旁肿瘤误诊6例分析

    脊柱及椎旁肿瘤常见的症状为,脊髓和神经根受肿瘤侵蚀或压迫而引起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颈肩、腰腿痛是骨科常见病,当伴有椎体或椎旁肿瘤时,容易与椎间盘突出症(DH)相混淆,而延误治疗.我们收治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0例,其中误诊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卢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免疫组织化学法筛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的产物是错配修复蛋白,为1种核酸水解酶,通过在DNA复制过程中修复错配的碱基使DNA能精确复制,保证人类遗传的保守性和稳定性.当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量下降、不表达或出现截短,对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缺失和插入不能校正或纠错,引起基因组DNA不稳定.大约1996年,针对MM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开始出现,第一个抗体为MSH2,之后有了其它抗体,抗体的出现提示检测MMR蛋白的可能,进一步为临床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检测MMR蛋白缺失的方法[1].

    作者:彭勇;陈明清;董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术前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评估保乳手术可行性的价值.方法 87例经临床体检和超声检查后计划进行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均行术前乳房MRI、其中65例行钼钯X线检查,手术标本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MRI和钼靶X线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是否适宜行保乳术(breast-conserving surgery,BCS).结果 MRI检查能够准确检测出乳腺癌灶的数目、大小和淋巴结状况,测量切除肿块/乳房体积比.通过MRI检查结果综合判断71例可行BCS、16例不可行BCS,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达91.6%,高于钼钯X线检查.结论 术前MRI检查能为乳腺癌BCS患者的筛选提供较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是传统的影像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作者:孙正魁;马行天;王芹;王索宇;吴毓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MMP-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MMP-7在大肠癌(CRC)中的表达与其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MP-7 mRNA和其蛋白在大肠正常黏膜、腺瘤和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MMP-7的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结果大体是一致性,MMP-7在正常黏膜中的低表达和在腺瘤、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Dukes分期的升高,其表达呈上升的趋势;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组的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 (P<0.05).结论 MMP-7在CR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胜美;马红梅;郭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30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2 000 mg/m2,分两次口服,第1~14天;3周为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可评价疗效者30例,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0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RR)为43.3%(13/3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5.2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9.0个月.临床获益率为7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脱发、腹泻、手足综合征.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邱宇安;刘洪涛;陈火国;靳文剑;贺文兴;洪道显;尹福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实用癌症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和受累部位,全球每年有超过150万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常导致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严重干扰了患者生活质量.芬太尼透皮贴剂(商品名:多瑞吉)是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低,使用方便,作用持久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唑来磷酸通过抑制因破骨活性增加而导致的骨吸收,可减少骨转移引起骨疼痛等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2007年5月~2009年2月,我院对50例多发性骨转移疼痛患者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镇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芦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耐药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36例,采用吉西他滨(泽菲)10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第1~ 3天,静脉滴注,21天为1个周期.中位周期数为3(2~4)个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CR)4例(11.1%),部分缓解(PR)13例(36.1%),稳定(SD)15例(41.7%),进展(PD)4例(11.1%),总有效率(CR+PR)为47.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6.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2.8个月.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是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耐药的复发或晚期乳腺癌的有效方案,毒性可耐受.

    作者:骆梅青;李锡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于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in esophagus,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2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胃镜检查均见食管腔内有息肉样肿物,镜检示肿瘤实质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多形性等,可见散在的瘤巨细胞,部分瘤细胞有黑色素颗粒沉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B45(+)、S-100(+)和Vim(+),CK、CD45和NSE均(-).结论 PMME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应及早发现,并治疗.HMB45和S-100是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敏感的标记物,与Vim及CK联合检测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江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NF-κB抑制剂对卡铂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NF-κB抑制剂(PDTC)对卡铂诱导卵巢癌细胞SKOV3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卡铂诱导下卵巢癌SKOV3细胞中NF-κB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凝胶迁移率变动试验(EMSA)法,检测卡铂作用下和卡铂与PDTC共同作用下NF-κB的活性;MTT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种情况下SKOV3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凋亡率.结果 NF-κB在卵巢癌SKOV3细胞质中表达,卡铂诱导12 h后卵巢癌SKOV3细胞质中的NF-κB转移至细胞核.EMSA实验结果表明,卡铂诱导后的卵巢癌SKOV3细胞NF-κB的活性增强,PDTC可以抑制此作用.PDTC预处理后可增强卡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卡铂作用24 h、48 h后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7%、20.1%;卡铂+PDTC作用24 h、48 h后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率为14.0%、32.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卡铂能诱导NF-κB的活化,NF-κB的抑制剂可以增强卡铂诱导SKOV3细胞的凋亡,提高化疗疗效.

    作者:王淑华;李小薇;陈亚琼;辛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彩超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7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816枚颈部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7例中43例为反应增生型淋巴结, 3例为结核性淋巴结, 89例为转移性淋巴结 , 72例为淋巴瘤患者,淋巴结声像图的表现各有不同,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分布及阻力指数均不同.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佘凯;万淑华;付志勇;管湘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肺癌是1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骨骼为常见转移部位之一,有无骨转移对患者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123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谭丽玲;程鹏;李显华;冯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HOP与CHOE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比较

    文章编号:1001-5930(2009)06-0656-026~8个周期的CHOP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侵袭性淋巴瘤,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的标准方案已经将近30年,该方案的总有效率为80% ~90%,但5年生存率仅为30%~40%,超过半数的患者终出现复发或耐药[1,2].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60例,分别采用CHOEP方案和CHO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并比较2种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彦帆;韦燕;龚建忠;赵善林;杨泽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应用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的方法[1].1992年Parra等[2]报道了首例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2000年Gill等[3]报道2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通道术,2002年报道首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膀胱术.国内外泌尿外科医生们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及尿路重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就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建军;苟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EGF+6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G61A位点(EGF +61)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中国人群中17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27例正常对照者中EGF +61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EGF +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均高于结直肠癌患者(7.0% vs 5.7%,30.4% vs 29.0%),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 +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结直肠癌中的分布频率及规律不一,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EGF +6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陈越峰;戚鹏;阮灿平;王皓;徐昕昀;孙小娟;刘艳;高春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