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支气管类癌的手术治疗与预后分析

李岩;张真发;王长利

关键词:类癌, 手术, 预后
摘要:目的 总结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支气管类癌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2004年WHO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并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加淋巴结清扫术(97年以前行淋巴结采样切除术,98后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影像类型、病灶大小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类癌术后总体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8.5%,TC预后明显优于AC(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81.2%和52.7%、52.7%,P<0.05),N0期预后明显优于N1+N2期(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5.0%和40.7%,P<0.05).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影像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放化疗及复发亦对预后有影响(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N分期是预后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改变,诊断终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刷片、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则无诊断意义.病理类型、N分期是重要预后因素.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存活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0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率为65.00%,10例正常膀胱组织存活素表达均为阴性.Ⅰ、Ⅱ、Ⅲ级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0%、68.96%、86.66%,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期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率分别为54.54%、70.00%、85.71%,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膀胱癌存活素阳性率为75.00%.结论 存活素与膀胱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表达,对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发生发展、有无复发的指标之一.

    作者:袁源湖;刘佛林;邹晓峰;伍耿青;王晓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Ⅱ/Ⅲ期(Dukes B/C期)低位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疗效.方法 对23例Ⅱ/Ⅲ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放疗+同步口服希罗达,4~6 周后行手术治疗.结果 放化疗后肿瘤缩小,手术切除率为100.0%,保肛率为73.9%,局部复发率仅为4.4%,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4.4%.结论 对于Ⅱ/Ⅲ期(Dukes B/C期)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并不增加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是1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疏云;何秀琴;尚红娟;孔德文;吴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

    低剂量超敏感性是近几十年来放射生物研究中的1个重要课题,目前的离体和在体实验均已证实这一现象的存在.近几年,关于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的研究不断,我们就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作者:叶建明;李金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吉非替尼与多西紫杉醇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的疗效与毒性.方法 对60例体力状况评分为0~2 分、既往曾行含铂双药方案化疗、脏器功能许可接受化疗的Ⅳ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吉非替尼250 mg/日,口服,或多西紫杉醇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1个周期.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紫杉醇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0.0%和10.0%(P<0.05),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6.3和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5和6.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3.3%和26.7%.多西紫杉醇的3~4 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率和脱发显著高于吉非替尼.结论 吉非替尼二线治疗Ⅳ期肺腺癌的客观有效率优于多西紫杉醇,且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多西紫杉醇,可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

    作者:苏安;吕霞;王馨;潘战和;肖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原发性脾脏肿瘤26例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6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中,良性11例,恶性15例.25例(良性11例,恶性14例)行脾切除术,其中1例行脾联合胰体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8例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肿瘤主要诊断手段,原发性脾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良性肿瘤效果好,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好,肉瘤预后差.

    作者:杨小文;刘旗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T血管造影在肾上腺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肾上腺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5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肿瘤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5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7次,共发现肿瘤血管及侧支血管21支.MSCTA在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解剖关系方面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论 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全面、清晰地显示肾上腺肿瘤的供血血管的起源、数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唐晓军;谭仲俊;蔡义兵;蒋菊花;刘佳鹏;唐智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口底及部分下颌骨切除在舌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2种方式的舌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转移率和生存率,探讨口底和部分下颌骨切除在舌癌根治术中的地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原发灶T2、T3颈部为N0舌癌33例(UICC标准)分为2组.连续性手术组16例,在根治性颈清扫同时于颏孔前离断下颌骨,原发灶、口底及下颌管以上的下颌体与颈清组织一并切除.非连续性手术组17例,将颈清扫和舌癌切除分块完成,不处理口底及下颌骨.结果 术后3年连续性手术组转移率为12.50%,非连续性手术组52.94%.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58.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9和P=0.043).结论 传统的非连续性舌癌根治术对T2/3期舌癌缺乏彻底性,存在较高的转移或复发风险.口底下颌区确实存在与舌体的淋巴回流关系,连续性舌癌手术暴露清晰并能避免亚临床转移的遗漏,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军生;牛怀恩;辛克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伴有血性或非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的腹腔化疗研究

    目的 观察腹腔化疗对伴有血性或非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相同.方法 伴有腹水的43例肝癌患者按腹水性质及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13例为非血性腹水腹腔化疗组,B组15例为非血性腹水对症治疗组,C组8例为血性腹水进行腹腔化疗组,D组7例为血性腹水对症治疗组.腹腔化疗均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16mg/m2、氟尿嘧啶(5-Fu) 1000 mg/m2、地塞米松10 mg,1周后重复,共2~4 次.结果 A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4.3个月(1.8~9.3 个月),腹水完全缓解(CR)1例(8%),部分缓解(PR)5例(38%),有效率46%,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B组MST为2.5个月(1.7~8.3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C组MST为1.3个月(0.5~1.4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恶心、呕吐以及白细胞、血小板下降;D组MST为1.8个月(0.8~2.9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结论 腹腔化疗对非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对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疗效不佳.

    作者: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李相勇;范晓强;周仁贵;唐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Bcl-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cl-2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以单克隆抗体鼠抗人Bcl-2,标记65例甲状腺癌、50例甲状腺腺瘤、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Bcl-2的表达,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 Bcl-2阳性反应见于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癌旁甲状腺组织.在甲状腺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为44.6%,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织(22.0%)(P=0.012)、癌旁甲状腺组织(16.7%)(P=0.008)和正常甲状腺组织(0)(P=0.0000).甲状腺未分化癌和髓样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率明显增高.存在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Ⅲ、Ⅳ期病例中,Bcl-2的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 Bcl-2过量表达可能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有关,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赖非云;张诠;杨传盛;郭朱明;吴秋良;许光普;曹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子宫肉瘤2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改进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29例子宫肉瘤临床资料.结果 子宫平滑肌肉瘤14例(48.28%),内膜间质肉瘤11例(32.93%),恶性苗勒管混合瘤3例(10.34%),淋巴肉瘤1例.Ⅰ期22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1例、未确定分期1例.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确诊率为34.48%.治疗以手术为主,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10例.术后24例(82.76%)加用了化疗,3例(10.34%)加用了放疗.总的2年生存率为79.31%,5年生存率为48.28%,死亡2例.结论 子宫肉瘤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力争术前或术中确诊,作较广泛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以减少复发和提高存活率.

    作者:周晖;关明飞;卢淮武;林仲秋;陈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探讨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4例GIST中CD117、CD34、a-SMA、S-100、及其中13例GIST中nestin蛋白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34例GIST中CD117和CD34阳性率为94.1%、79.4%.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9.4%、35.3%.13例GIST中nestin阳性率100.0%.结论 CD117作为GIST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CD117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CD117和CD34联合检测,能辅助诊断大部分GIST,但是尚需探讨nestion等其他指标在GIST中的表达,并积极开展c-kit基因在GIST中突变研究.

    作者:付华辉;侯英勇;潭云山;陈小萍;周慧霞;王志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阴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与腹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阴式和腹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扩大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腹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30例,阴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3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情况.结果 阴式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腹式组,P值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阴式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腹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50).腹式组术后2天体温达38℃以上者4例,而阴式组无1例出现,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阴式扩大性子宫切除与腹式比较,具有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低,住院日短,腹壁不留切口瘢痕,达到了损伤小,恢复快,是1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胡小青;喻晓洁;罗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癌性结肠梗阻42例诊断和治疗

    我院外科从1999年~2006年间共收治急性癌性结肠梗阻患者共4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30~75 岁,平均年龄52.5岁,50岁以上33例(占78%),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右半结肠13例(回盲部癌6例、升结肠癌4例、肝曲癌3例);左半结肠癌29例(乙状结肠18例、脾曲癌6例、降结肠癌5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腺癌.13例右半结肠癌及15例左半结肠癌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术后未发现吻合口漏.14例左半结肠癌病灶切除.近端肠外置造瘘术,待Ⅱ期肠吻合术.

    作者:汤晟;尧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卵巢癌放射免疫显像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ing,RII)是以阳性显像剂的放射性浓聚区在动物或患者体内的分布,反映肿瘤的解剖学位置,还是肿瘤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1种免疫学与影像学相结合的肿瘤探测技术.

    作者:陈凌燕;高国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癌术后余肺切除15例临床分析

    一侧肺因患肺癌,肺转移瘤或肺良性病变行肺部分切除术后,又因再发生肿瘤或发生良性病变而需要切除同侧剩余肺组织的手术,称为余肺切除术(compiotion pneumonetomy,CP).我科自1996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行同侧余肺切除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枝生;匡裕康;曾来铎;吴九发;林群;阴兵林;王东升;黄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食管癌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剂量分布的比较

    目的 比较食管癌常规三野照射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设野方法的计划中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受量.方法 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在28例食管癌患者的CT虚拟图像上分别设计2种外照射计划(A:常规三野;B:三维适形三野),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2种计划肺、心脏等正常组织受量及肺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的区别.根据肺的NTCP来估计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结果 常规三野照射和适形放射治疗的比较:PTV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心脏受照的体积百分比(V40、V50)及左右肺及双肺受照的体积百分比(V20、V30)等有明显的差异(P=0).结论 食管癌三野常规照射与适形放射治疗比较:三野的适形放射治疗有利于保护心脏及正常肺组织,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

    作者:陈文娟;潘建基;王捷忠;柏朋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原发性支气管类癌的手术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的 总结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支气管类癌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2004年WHO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并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加淋巴结清扫术(97年以前行淋巴结采样切除术,98后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影像类型、病灶大小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类癌术后总体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8.5%,TC预后明显优于AC(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81.2%和52.7%、52.7%,P<0.05),N0期预后明显优于N1+N2期(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5.0%和40.7%,P<0.05).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影像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放化疗及复发亦对预后有影响(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N分期是预后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改变,诊断终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刷片、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则无诊断意义.病理类型、N分期是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李岩;张真发;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花蛇舌草对U14宫颈癌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HD)对U14宫颈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U14宫颈癌模型,用不同剂量白花蛇舌草进行治疗,并以顺铂治疗组为阳性对照,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CR-TRAR-ELISA方法定量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 HD对U14宫颈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U14细胞凋亡,经中、高剂量的HD治疗后U14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一定剂量HD具有诱导U14宫颈癌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高超;刘颖;蔡晓敏;韩秋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希罗达草酸铂方案联合艾迪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希罗达草酸铂方案联合艾迪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生存率及毒副反应.方法 64例经胃镜活检病理学确诊的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未接受过任何化疗的晚期胃癌,男44例,女性20例,年龄32~74 岁,中位年龄48岁;均为Ⅲ~Ⅳ期,Karnofsky评分≥70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希罗达草酸铂方案联合艾迪注射液,希罗达1250 mg/m2 Bid d1~14 P.O,草酸铂120 mg/m2+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4h,艾迪60 ml+生理盐水400 ml,d1~14,静脉滴注,3周为1疗程,32例进展期胃癌用希罗达草酸铂方案治疗,不加艾迪作为对照组,剂量同上,6个疗程后评估.结果 治疗组32例,CR 1例,PR 22例,PR 70.2%,中位无病生存期7.3个月,中位生存期11.9个月,1年生存率75.2%(24/32),2年生存率22.5%(7/32),卡氏评分比治疗前提高10分,主要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3%(3/32),末梢神经木麻15.2%(5/32),手足综合征9.3%(3/32),未出现3级以上的药物相关副反应.对照组RR56.8%,中位无病生存期6.5个月,中位生存期10.1个月,1年生存率为59.2%,2年生存率15.4%,卡氏平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中性粒细胞减少15.1%,末梢神经木麻20.8%,手足综合征18.2%.两组生存率、有效率、毒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希罗达草酸铂方案联合艾迪治疗进展期胃癌中位无病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1、2年生存率高,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毒副反应轻,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在治疗晚期胃癌中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亚兰;崔玉芹;王丽霞;孟令茹;于焕欣;李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在口腔癌化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肿瘤体外药敏实验ATP生物荧光法(ATP-TCA)在口腔癌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法,检测48例口腔癌组织对6种常用化疗方案的敏感性.结果 组织标本的可评估率为92.0%.口腔癌对TAT+DDP敏感,体外有效率为83.3%,其次为5-Fu+DDP(75.0%),BLM(54.2%),DDP(60.4%),MTX(45.8%),5-Fu(62.5%).化疗药物对口腔癌的杀伤作用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结论 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法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简便、快速、检测结果可靠,可用于临床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作者:王一凤;乐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