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军;谭仲俊;蔡义兵;蒋菊花;刘佳鹏;唐智中
目的 比较2种方式的舌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转移率和生存率,探讨口底和部分下颌骨切除在舌癌根治术中的地位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原发灶T2、T3颈部为N0舌癌33例(UICC标准)分为2组.连续性手术组16例,在根治性颈清扫同时于颏孔前离断下颌骨,原发灶、口底及下颌管以上的下颌体与颈清组织一并切除.非连续性手术组17例,将颈清扫和舌癌切除分块完成,不处理口底及下颌骨.结果 术后3年连续性手术组转移率为12.50%,非连续性手术组52.94%.3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58.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29和P=0.043).结论 传统的非连续性舌癌根治术对T2/3期舌癌缺乏彻底性,存在较高的转移或复发风险.口底下颌区确实存在与舌体的淋巴回流关系,连续性舌癌手术暴露清晰并能避免亚临床转移的遗漏,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该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军生;牛怀恩;辛克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具有与放化疗协同作用,并逆转化疗耐药的优点.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中,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治疗是目前的热点之一.在各类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EGFR正常通路被破坏并异常激活,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无法抑制,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廖希一;林少俊;潘建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存活素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0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率为65.00%,10例正常膀胱组织存活素表达均为阴性.Ⅰ、Ⅱ、Ⅲ级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0%、68.96%、86.66%,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期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率分别为54.54%、70.00%、85.71%,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膀胱癌存活素阳性率为75.00%.结论 存活素与膀胱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膀胱癌组织中存活素表达,对判断膀胱癌预后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癌发生发展、有无复发的指标之一.
作者:袁源湖;刘佛林;邹晓峰;伍耿青;王晓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并通过Maxvision法对16例乳腺IPC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乳腺IPC的细胞为高柱状,与乳头轴心垂直排列.细胞排列紧密,核位于基底,卵圆形,核苍白或深染.在一些病例中,肌上皮细胞消失.还有些病例,尤其是肿瘤较大的病例中,纤维脉管轴心有广泛的玻璃样变性及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乳头被覆细胞CK7、p53、Ki-67、E-cadherin均阳性,CD34、actin和SMA乳头纤维血管轴心及周围血管呈阳性表达,而actin、ER、PR、cerbB-2、p63及CK,(34βE12)癌细胞均阴性.结论 乳腺IPC好发于老年妇女,即绝经期后的妇女,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乳腺IPC的预后非常好.
作者:黄传生;蔡勇;高文;涂侃;罗庆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多种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诊断系统用于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多种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诊断系统测定分析30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20例良性肠道肿瘤患者,30例对照人群和30例肠道肿瘤术后复发患者血清中的组织特异性抗原(TPS)、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原125(CA125)、糖原153(CA153)、糖原242(CA242)、糖原199(CA19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铁蛋白(FER).结果 30例肠道肿瘤患者血清有27例肿瘤标记物为阳性(阳性率为90.0%);20例良性肠道肿瘤患者血清有3例肿瘤标记物为阳性(阳性率为15.0%);30例对照人群血清3例肿瘤标记物为阳性(阳性率为10.0%);30例肠道肿瘤术后复发患者血清30例肿瘤标记物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在肿瘤组和复发组中以TPS的阳性率高(分别为83.3%、90.0%),其次为CEA、CA199和CA242.结论 TPS在肿瘤的诊断中是1种敏感性较高的肿瘤标记物.多种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诊断系统的应用对肠道肿瘤患者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术后复发转移的判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航;廖旺军;罗荣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食管癌常规三野照射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设野方法的计划中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受量.方法 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在28例食管癌患者的CT虚拟图像上分别设计2种外照射计划(A:常规三野;B:三维适形三野),应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2种计划肺、心脏等正常组织受量及肺正常组织并发症发生概率(NTCP)的区别.根据肺的NTCP来估计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结果 常规三野照射和适形放射治疗的比较:PTV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心脏受照的体积百分比(V40、V50)及左右肺及双肺受照的体积百分比(V20、V30)等有明显的差异(P=0).结论 食管癌三野常规照射与适形放射治疗比较:三野的适形放射治疗有利于保护心脏及正常肺组织,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概率.
作者:陈文娟;潘建基;王捷忠;柏朋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同机融合是1种先进的影像诊断系统,它可更精确地确定原发肿瘤、区域转移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病灶的位置和范围,对肿瘤放疗前治疗计划的制定、放疗疗效的评价、放疗后复发或残留的鉴别以及放疗后预后的评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霞;范廷勇;李建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肿瘤的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ing,RII)是以阳性显像剂的放射性浓聚区在动物或患者体内的分布,反映肿瘤的解剖学位置,还是肿瘤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1种免疫学与影像学相结合的肿瘤探测技术.
作者:陈凌燕;高国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侧斜方肌肌皮瓣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中的作用及其优缺点.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共采用带蒂侧斜方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6例,其中舌根癌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累及皮肤3例,观察肌皮瓣的存活情况、组织移植后功能状态和肿瘤控制的近期疗效.结果 全部肌皮瓣存活,无手术并发症,舌根缺损修复后进食、咀嚼、发音均满意,颈部缺损修复后外形满意,无垂肩畸形;全部病例随访6~18 个月,1例舌根癌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者术后6个月复发,挽救治疗中,其余4例均无瘤生存至今.结论 侧斜方肌肌皮瓣可以安全地应用于舌根、颈部缺损修复;手术方便,对供区影响小是该皮瓣的优点;颈横静脉缺如偶有存在,确保充足的静脉回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熙鸿;彭汉伟;林建英;郭海鹏;陈伟正;徐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阴式和腹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扩大性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腹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30例,阴式扩大性子宫切除术3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情况.结果 阴式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腹式组,P值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阴式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与腹式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50).腹式组术后2天体温达38℃以上者4例,而阴式组无1例出现,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阴式扩大性子宫切除与腹式比较,具有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低,住院日短,腹壁不留切口瘢痕,达到了损伤小,恢复快,是1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胡小青;喻晓洁;罗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D117在胃肠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4例GIST中CD117、CD34、a-SMA、S-100、及其中13例GIST中nestin蛋白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34例GIST中CD117和CD34阳性率为94.1%、79.4%.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9.4%、35.3%.13例GIST中nestin阳性率100.0%.结论 CD117作为GIST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CD117表达与GIST的良恶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CD117和CD34联合检测,能辅助诊断大部分GIST,但是尚需探讨nestion等其他指标在GIST中的表达,并积极开展c-kit基因在GIST中突变研究.
作者:付华辉;侯英勇;潭云山;陈小萍;周慧霞;王志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CA125系高分子糖蛋白,与胚胎期体腔上皮中出现的糖蛋白相似,属卵巢癌相关抗原.是非黏液性卵巢上皮癌诊断,观察病程及疗效的指标之一[1,2].CA15-3为乳腺癌的二株McAb识别的糖类抗原[1],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也存在一定的阳性表达.我科采用IMMULITE仪检测78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CA125、CA15-3水平,以探讨两者联合测定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雪芹;周爱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联合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分层.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肺良性组织和30例正常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应用Ki67标记检测细胞增殖指数(PI).TUNEL法检测70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血管浸润、VEGF高表达、高PI、低AI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浸润(BVI)、VEGF及PI可以作为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免疫组化综合评分(IRS)IRS=VEGF+PI+Al,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刺为82.22%,23.33%,有显著性差异(P=0.0056).综合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RR=4.878,95% CI:1.379~17.258,P=0.014).结论 联合检测肿瘤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可能实现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层,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
作者:周世杰;许绍发;张海青;刘志东;梁子昆;宋小运;韩毅;赵丹;姜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髓系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标准治疗是DA方案,该化疗方案可以使60%~80%的患者获得缓解[1],另外20%~40%的患者对化疗效果差,为难治性白血病.化疗缓解后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干细胞移植,绝大多数患者会在一定时间内复发.复发者通常化疗缓解率低、缓解时间短、死亡率高.对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既往未曾使用过的药物进行化疗.阿克拉霉素(Acla)是1种蒽环类抗肿瘤药,临床较少作为一线抗肿瘤药物.我们将阿克拉霉素与阿糖胞苷、VP-16联合组成AAE方案(AAE),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军;汪炜;叶秀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花蛇舌草(HD)对U14宫颈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U14宫颈癌模型,用不同剂量白花蛇舌草进行治疗,并以顺铂治疗组为阳性对照,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采用PCR-TRAR-ELISA方法定量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 HD对U14宫颈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诱导U14细胞凋亡,经中、高剂量的HD治疗后U14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一定剂量HD具有诱导U14宫颈癌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高超;刘颖;蔡晓敏;韩秋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复习文献.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3例占同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例的1.82%;常见症候为盆腔包块、腹部不适或疼痛和痛经;手术切除病灶经病理检查才能确诊;3例中1例失访、1例已生存42个月、另1例已生存55个月.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罕见;术前难以诊断、切除病检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化疗、放疗及激素治疗;早期病例预后较好.
作者:任玉峰;李艳芳;刘富元;吴秋良;郑敏;冯艳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支气管类癌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2004年WHO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并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加淋巴结清扫术(97年以前行淋巴结采样切除术,98后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影像类型、病灶大小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类癌术后总体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8.5%,TC预后明显优于AC(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81.2%和52.7%、52.7%,P<0.05),N0期预后明显优于N1+N2期(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5.0%和40.7%,P<0.05).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影像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放化疗及复发亦对预后有影响(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N分期是预后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改变,诊断终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刷片、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则无诊断意义.病理类型、N分期是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李岩;张真发;王长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与放射诱导凋亡的关系.方法 使用60Coγ射线对人小细胞型肺癌细胞株(NCI-H446)和人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进行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根据Do值、Dq值等放射生物学参数,比较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特有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分析3种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3种肿瘤细胞Do值的大小依次为NCI-H446<Siha<SGC-7901,Dq值大小依次为NCI-H446<Siha<SGC-7901,放射敏感性的高低依次是NCI-H446>Siha>SGC-7901.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够观察到细胞凋亡的特有梯状条带(DNA Ladder),电镜能够观察到凋亡的特有的形态,如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浓缩、凋亡小体形成等,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明显的凋亡峰.肿瘤细胞凋亡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且3种肿瘤细胞株凋亡峰值的大小依次为NCI-H446>Siha>SGC-7901,与其放射敏感性高低一致.结论 放射线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放射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率越高,则其放射敏感性越高.肿瘤细胞凋亡率的检测对预测其放射敏感性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钟军;熊戴群;罗辉;陈文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腹腔化疗对伴有血性或非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相同.方法 伴有腹水的43例肝癌患者按腹水性质及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13例为非血性腹水腹腔化疗组,B组15例为非血性腹水对症治疗组,C组8例为血性腹水进行腹腔化疗组,D组7例为血性腹水对症治疗组.腹腔化疗均采用羟基喜树碱(HCPT)16mg/m2、氟尿嘧啶(5-Fu) 1000 mg/m2、地塞米松10 mg,1周后重复,共2~4 次.结果 A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4.3个月(1.8~9.3 个月),腹水完全缓解(CR)1例(8%),部分缓解(PR)5例(38%),有效率46%,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B组MST为2.5个月(1.7~8.3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C组MST为1.3个月(0.5~1.4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恶心、呕吐以及白细胞、血小板下降;D组MST为1.8个月(0.8~2.9 个月),腹水控制有效率为0.结论 腹腔化疗对非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对血性腹水的肝癌患者疗效不佳.
作者: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李相勇;范晓强;周仁贵;唐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奈达铂(NDP)联合5-氟脲嘧啶(5-Fu)治疗晚期头颈部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对34例晚期头颈部癌患者给予NDP 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500mg/m2,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1~5 天,每21天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 34例患者中32例可评价疗效,CR 2例,PR 12例,SD 13例,PD 5例;总缓解率为43.8%;中位缓解期(TTP)4.9个月;中位生存期(MST)9.5个月.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结论 奈达铂联合5-氟脲嘧啶治疗晚期头颈部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
作者:何泽明;刘秀峰;秦叔逵;陈映霞;王琳;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