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杨海燕;黄梅;程宇星

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表阿霉素, 多西紫杉醇
摘要:目的观察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用ET方案:EPI(法玛新)8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多西紫杉醇(艾素)75 mg/m2,第1天,持续1 h静脉注射,2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10~14天行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患者,CR 4例,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PR 18例,有效率(CR+PR)达81.1%(22∕27),NC 5例,无PD病例.27例患者中有9例行保乳治疗,其中4例新辅助化疗前不具备保乳条件,保乳手术率达33.3%(9/27).临床分期及淋巴结临床期别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及胃肠道反应较明显,但未见Ⅳ度毒性反应,脱发程度较重,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G-CFS治疗.结论 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在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了治疗周期,毒副反应可为患者所耐受,不失为1种理想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行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自然高居不下,且有年轻化趋势.对胃癌的治疗,手术为首选的方法;而不能手术的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化疗已成为主要的手段,对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有一定的意义.2003年10月起,我们应用伊立替康(国产CPT-11)联合5-Fu/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1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开席;汪梅荣;郭其森;张保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胆管癌组织中TGF-β1、TβRⅡ及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TGF-β1、TβRⅡ及p27kip1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肝外胆管癌及8例正常胆总管组织中TGF-β1、TβRⅡ、p27kip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49例胆管癌组织TGF-β1、TβRⅡ和p27k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35/49)、36.73%(18/49)和40.82%(20/49),而在正常胆管组织分别为12.50%(1/8)、100.00%(8/8)和87.50%(7/8);TGF-β1、p27kip1蛋白表达与胆管癌临床分期及转移相关,Ⅲ~Ⅳ期胆管癌的TβRⅡ阳性表达率(25.81%)明显低于Ⅰ~Ⅱ期(55.56%),P<0.05;TGF-β1及其Ⅱ型受体的共同表达与胆管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TβRⅡ与p27kip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724,P<0.01);p27kip1表达与TGF-β1及TβRⅡ共同表达相关(P<0.01).结论 TGF-β1表达增高伴TβRⅡ、p27kip1表达降低提示胆管癌生物学行为不良;胆管癌中p27kip1蛋白的调控可能与TGF-β1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朱卫东;汤恢焕;欧阳迪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yclinE与乳腺癌预后

    过去对Cyclin E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上,目前已经渐渐转移到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上[1].本文对Cyclin E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目前Cyclin E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余峰彬;杨映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早期胰腺癌发展模型与基因研究新进展

    胰腺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基因诊断是早期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手段.作为病理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胰腺上皮肿瘤概念的确立)与基因层面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结合,使我们绘制出1个早期胰腺癌的发生模型,该模型为胰腺癌的早期基因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车旭;单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黏着斑激酶、整合素α5,β1亚基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黏着斑激酶(FAK),整合素α5,β1亚基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中表达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乳腺癌和36例癌旁组织FAK,整合素α5,β1亚基及TGFβ1表达的情况.结果 76例乳腺癌组织中FAK表达的阳性率为81.58%(62/76),整合素α5为30.48%(23/76),整合素β1为25.00%(19/76),TGFβ1为65.79%(50/76);36例癌旁组织中FAK表达的阳性率为5.56%(2/36),整合素α5为75.00%(27/36),整合素β1为83.33%(30/36),TGFβ1为27.77%(10/36),统计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差异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FAK与乳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SBR分级),p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况,ER,PR,C-erbB-2无关(P>0.05).整合素α5,β1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SBR分级),p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绝经状况,ER,PR,C-erbB-2无关(P>0.05).TGFβ1仅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FAK与整合素α5,β1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TGFβ1与FAK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而整合素α5,β1与TGFβ1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FAK、整合素α5、β1,TGFβ1与乳腺癌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中整合素α5,β1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负性调控作用,而FAK,TGFβ1可能对肿瘤的侵袭转移起正性调控作用且两者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这4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了解乳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可作为指导乳腺癌临床诊疗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作者:周夏;林从尧;汪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段食管癌术后预防性放疗的价值及照射范围的探讨

    食管癌根治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淋巴结转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放疗,其目的是为了消灭术后可能残留的亚临床病灶,防止局部肿瘤复发、转移.我们对1998年4月~2001年8月在本院行根治切除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用ET方案:EPI(法玛新)8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多西紫杉醇(艾素)75 mg/m2,第1天,持续1 h静脉注射,2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10~14天行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患者,CR 4例,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PR 18例,有效率(CR+PR)达81.1%(22∕27),NC 5例,无PD病例.27例患者中有9例行保乳治疗,其中4例新辅助化疗前不具备保乳条件,保乳手术率达33.3%(9/27).临床分期及淋巴结临床期别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及胃肠道反应较明显,但未见Ⅳ度毒性反应,脱发程度较重,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G-CFS治疗.结论 ET方案密集新辅助化疗在取得显著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了治疗周期,毒副反应可为患者所耐受,不失为1种理想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作者:杨海燕;黄梅;程宇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藏药金腰草中黄酮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藏药金腰草中6,7,3′-三甲氧基-3,5,4′-三羟基黄酮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凋亡诱导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透射电镜、细胞周期分析法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K562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Bcl-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6,7,3′-三甲氧基-3,5,4′-三羟基黄酮可以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数明显增多,出现S期阻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梯状条带;6,7,3′-三甲氧基-3,5,4′-三羟基黄酮作用72 h后,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由36.10%下降到27.78%,Fas蛋白阳性表达率由11.33%上升到32.76%.结论 6,7,3′-三甲氧基-3,5,4′-三羟基黄酮对K562细胞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凋亡可能与下调Bcl-2和上调Fas有关.

    作者:王玉平;杨云裳;杨林西;高丽萍;闫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Ⅰ-Ⅱ期宫颈癌组织中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与Ⅰ-Ⅱ期宫颈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onTM)检测40例Ⅰ-Ⅱ期浸润性宫颈癌CD44V6 、MMP-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宫颈深度≥2/3的患者中,CD44V6,MMP-2,VEGF-C同时过表达率(均为55.6%,5/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浸润宫颈深度<2/3者(均为3.2%,1/31),P<0.05.CD44V6,MMP-2与VEGF-C同时过表达的患者2年生存率为64.2%,明显低于其他非同时过表达患者(88.4%),P<0.05.结论 CD44V6,MMP-2与VEGF-C蛋白的过表达与Ⅰ-Ⅱ期浸润性宫颈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张永杰;彭素蓉;张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乳腺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经存在隐匿性远处转移,约半数的乳腺癌发生肝脏转移,且常伴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约1%的乳腺癌,肝脏是惟一的转移、扩散部位.乳腺癌肝转移(breast cancer liver metastases,BCLM)患者对全身化疗反应性较差,生存期短,预后欠佳.本文重点复习了近3年文献报道的乳腺癌肝转移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欧阳华强;黄雯霞;刘鲁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氟西汀增强三阶梯止痛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氟西汀在癌症疼痛的治疗中对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增强作用以及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伴有疼痛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加用氟西汀治疗组)和B组(未加用氟西汀治疗组),每组30例.B组采用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与方法,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用药6周后比较2组在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以及抑郁、焦虑状态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与B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3.30%和6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由68.79±3.16降至55.18±3.02,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67±3.10与68.18±2.84,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A组治疗后其焦虑自测量表(SAS)与抑郁自测量表(SDS)评分明显降低.且应用后较少出现副作用.结论氟西汀用于肿瘤治疗可增强镇痛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且副作用少.

    作者:钱屹崟;徐新才;吴剑平;柏卫青;符炜;王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cl-2反义核酸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Bcl-2反义核酸(ASODN)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Bcl-2ASODN与QBC939细胞共同孵育,采用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结果台盼蓝拒染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均显示Bcl-2ASODN可以部分抑制QBC939细胞增殖,经ASODN作用细胞的存活率和克隆形成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cl-2反义核酸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作者:彭创;汤恢焕;黄平;陈明雄;石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肺癌细胞分泌蛋白特异性抗体检测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肺癌细胞分泌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法收集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12例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血清及1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收集A549细胞及HBE细胞培养的培养液上清液,同时收集胎牛血清培养液做对照;进行蛋白SDS-PAGE分离及电转膜.用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作第一抗体进行蛋白印迹检测.只与A549培养液蛋白样品有反应条带,而与HBE及对照无反应即认为是蛋白印迹阳性.结果在分子量约为30 kD的蛋白条带处,有61.8%(21/34)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分泌蛋白的抗体,小细胞肺癌患者(0/12)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未发现阳性条带(0/1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分子量约为30 kD的A549分泌蛋白特异性抗体.

    作者:黄凌瑾;陈胜喜;易红;尹倪;凌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胰岛素瘤27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年来收治27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Whipple三联症,误诊率达到81.5%(22/27),平均病程为17个月,术前增强CT扫描诊断率为52.6%(10/19),术中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3.3%(15/18).单发瘤23例(85.2%),多发瘤4例(14.8%).27例均手术切除肿瘤.结论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有助于胰岛素瘤的早期诊断,术中超声检查能有效定位,合理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的关键.

    作者:沈威;李红浪;王梦龙;熊炳贤;毛盛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同时性双源癌37例分析

    上消化道双源癌少见,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0.76%~6.40%[1].陈虹等[2]报道河南省林州(原林县)地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同时性双源癌的发生率为0.7%,临床漏诊率较高(83.3%~100.0%).根据文献报道多在手术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中发现.

    作者:郭梅;景利萍;赵一电;杨海军;郝俊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 type B)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 type C)核心抗原(HCVAg)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的表达.同时比较患者的HBsAg和HCVAg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 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Ag阳性及HBsAg和HCVAg双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4%、2.6%和80.8%、44.9%、29.5%.HCC与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阳性及HBsAg和HCVAg双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肝硬化组和无肝硬HCC组中HCC与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阳性、HBsAg及HCVAg双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CC的HBsAg和HCVAg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与手术标本HBsAg和HCVAg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结论 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蔡琼珍;姜汉国;唐慰萍;李飞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治疗与预后

    目的探讨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治疗方式以及颈淋巴结、切缘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85例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临床资料,运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不同治疗方式、颈淋巴结及切缘状态对预后的影响;了解Ⅳ期声门上型喉癌的生存情况.结果Ⅳ期声门上型喉癌总3、5年生存率为37.7%(38/85)、30.4%(25/85);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单纯手术,放疗+挽救手术,手术+术后放疗,、化疗+放疗及单纯化疗)治疗的患者,其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8260);初治有淋巴结转移者(cN+)预后差(P=0.0233);cN0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者与未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41);切缘阳性者术后放疗同阴性者相比,其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8913);Cox模型分析显示:仅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90).结论Ⅳ期声门上型喉癌预后差,生存率低;不同治疗方式对生存率无影响;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初治cN+及cN0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预后差;切缘阳性术后放疗生存率不降低.

    作者:于文斌;曾宗渊;陈福进;邓莅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增殖表型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非整倍体与肿瘤细胞增殖表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人胶质瘤细胞系BT325和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单个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常规染色体分析方法检测这些细胞系的核型.结果 BT325和C6细胞系中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分别占8.0%和13.0%左右,具有中等增殖能力的细胞比例分别占17.0%和27.0%,不具有增殖能力或增殖能力很低的细胞分别占75.0%和60.0%.连续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发现,只有具有强增殖能力的细胞能够连续传代.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细胞系都是非整倍体核型,细胞系BT325的众数范围是47~57,C6的众数范围是32~41,众数范围的细胞比例分别是72.6%和73.4%.结论单纯从非整倍体出发不可能合理解释肿瘤细胞增殖表型的异质性现象,提示有其它机制参与癌变过程.

    作者:张丰;李青;张丽英;赵一岭;姚丽;洪柳;聂蕾;邵秋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94年9月~2004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改良Osserman标准分为Ⅰ型11例、Ⅱa型9例、Ⅱb型19例、Ⅲ型3例.随访结果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进行评价.结果 42例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早期发生MG危象,经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痊愈.随访40例,手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率20例,无效2例.1例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并肺转移.结论完善围术期管理,减少MG危象的发生,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孟庆山;孔常宝;王文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维甲酸诱导分化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应用维甲酸(RA)治疗的作用.方法 20例患者在131I治疗期间由于全身131I扫描显示肺或骨转移灶不摄取碘或摄碘能力不够不足以达到治疗目的,在下一次治疗前1.5个月服用RA.将RA治疗后131I摄取较前增加的病例归为治疗有效组,而RA治疗后无131I摄取或同前相比131I摄取无变化的病例归为治疗无效组.应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RA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共计25例次在131I治疗期间服用RA,其中11例次(44%)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382~1 000 ng/ml)较治疗无效组(176.35~616.25 ng/ml)增高明显,但治疗前后Tg值进行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RA治疗能恢复DTC细胞的摄碘功能.

    作者:张雯杰;郑容;林琳;李家琇;贾莹莹;刘琳;陈盛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