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岷;邝胜利;史成章
胃肠道基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为原发于胃肠道和腹腔的间质细胞肿瘤,其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比例<1%[1].早期文献中GISTs被认为是胃肠道平滑肌或软组织肉瘤[2].1960年学者们应用电子显微镜[3]及随后应用免疫组化技术[4],发现该肿瘤无平滑肌细胞特有结构和免疫标志.1990年Hirota等发现KIT蛋白活化与GISTs发生密切相关,指出了GISTs的现代内涵.格列卫(Gleevec,又称STI571,它是1种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通过抑制KIT蛋白活化,取得靶向治疗肿瘤的成功.本文通过回顾胃肠道基质肿瘤一系列诊断和治疗的研究,阐明胃肠道基质肿瘤特点、一般情况和格列卫靶向治疗的进展,并对格列卫的剂量选择、安全性及耐药问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作者:曹宝山;沈琳;金懋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头颈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可能影响预后的12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不同因素间相关关系分析用x2检验.结果头颈部MFH 5年累积生存率为42.0%;局部复发率约37.1%;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为:肿瘤发生部位、治疗方式、颈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肿瘤局部复发(P<0.01);病理分级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者较单纯手术、放疗和化疗者预后佳(P<0.05).结论头颈部MFH患者预后差、复发率高,颈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差、局部复发患者预后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作者:陈艳峰;陈福进;曾宗渊;杨安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间接淋巴结造影对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肠黏膜下间接淋巴结造影,对3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行淋巴结造影并摄X线片,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造影检查阳性10例患者中8例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阳性符合率为80%(8/10);而造影结果阴性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阴性符合率为100%(22/22).结论间接淋巴结造影有助于正确判断淋巴结是否彻底清扫,从而使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更具主动性,提高了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
作者:齐卫红;张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由于淋巴瘤组织学结构特殊,当它受到抗原刺激时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构紊乱、免疫母细胞增生、核分裂相增多等假恶性图象.因此,仅凭形态学观察有时很难确定其良、恶性[1~3],目前约70%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根据切片可以确诊,约25%的病例,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淋巴瘤分型,但无深浅淋巴结及肝肿大患者诊断尤为困难.近年发展起来的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技术,为疑难、早期病例或微量标本确定诊断提供了可能,是对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重要补充.我们收治1例不典型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基因重排技术检测得以确诊,疗效满意.
作者:王晓莉;程洪波;傅明伟;罗敏智;张胜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BMN)在临床上较少见.常继发于累及骨髓的肿瘤性疾病,或由某些作用于骨髓循环的致病因子所产生.由于骨髓坏死的发生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预后凶险,死亡率高.现将我院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6例骨髓坏死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真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西眼镜蛇毒细胞毒素(CTX)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CTX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淋巴瘤细胞株(YAC)、S180癌细胞株、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卵巢癌细胞株(Ho8990)体外细胞毒作用,同时应用动物移植性肿瘤的体内试验法,观察CTX对S180载瘤小鼠(S180)和CNE的抑瘤作用及其生命延长率.结果CTX对上述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4,0.50,1.82,1.76和1.05 μg/ml;CTX对小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2%~37%,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CTX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移植性瘤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雷丹青;刘绵林;蓝利;汤圣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肾AML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其中6例做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根据镜下特点,16例肾AML可分为典型型9例(56.3%)、平滑肌瘤样型3例(18.8%)、非典型型2例(12.5%)和脂肪瘤样型2例(12.5%).免疫表型: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Melan-A、gp-100、CD68和SMA.结论肾AML的镜下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瘤的确诊.
作者:马敬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扩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 h,获得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hGM-CSF(50 ng/ml)+hIL-4(10 ng/ml)+hTNF-α(50 ng/ml)诱导培养14天.在DCs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型.采用MTT法检测DCs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第6天体外培养的DCs由贴壁状态变为悬浮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类细胞数量增多,第12天为形态不规则的毛刺状,为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成熟DCs高水平地表达HLA-DR、CD80、CD83、CD1a、CD11c、CD123.被激活的T细胞对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结论人脐血经rhGM-CSF+rhIL-4+hTNF-α体外诱导培养,能诱导出DCs.
作者:杨波;祁岩超;卢敏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宫颈癌的放疗效果肯定,但根治性放疗的具体操作方式不尽相同.1种方式为A点剂量由阴道源及宫腔源共同给予,另1种A点剂量全部由宫腔源给予,阴道源只给予肿瘤消除量[1].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对40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以上2种方法进行根治性放疗,2种方法疗效差异颇大,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小青;蔡华;段雪英;叶礼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MMP-9、TIMP-1、TIM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17.8%、13.3%和84.4%;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的MMP、TIMP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肿瘤浸润的加深,MMP-2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x2=4.375,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6.252,P<0.01).结论MMP-2、MMP-9主要在癌细胞中表达,TIMP-1、TIMP-2主要在间质细胞中表达.MMP-2、MMP-9、TIMP-1、TIMP-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MMP-2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李淳;吴名耀;吴贤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36例,合并甲状腺癌23例(2.75%,23/836).病理检查结果示:灶性癌变3例,微小癌变8例,乳头状癌n例,乳头状癌并滤泡状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中常见,但并发甲状腺癌诊断困难,多为分化好的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指征应放宽,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有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使治疗合理有效.
作者:余志和;刘英祥;李松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IF-1α、VEGF、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大肠癌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进行HIF-1α、VEGF、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HIF-1α在大肠癌组中的平均表达阳性率为67.6%(46/68),与正常黏膜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IF-1α表达随Dukes分期而增强;大肠癌组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1%VS 0,P<0.01),大肠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VEGF表达有一致性(P<0.05).结论HIF-1α可通过诱导VEGF生成而刺激大肠癌血管生成,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岷;邝胜利;史成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经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年1月~2002年8月间收治的36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胆道病史者25例(69.44%);术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65.38%,CT诊断符合率为85.00%;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率为58.33%;随访率83.33%,NevinⅠ期2例均生存5年以上,Ⅱ~Ⅳ期患者平均生存22个月,Ⅴ期患者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者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结论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首选方法,对有癌变倾向的胆囊病变行预防性切除,是预防胆囊癌的有效措施.
作者:索宗武;丁钋;赵永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2岁.1995年4月20日在外院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2年因右眼失明、疼痛,于1997年5月12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消瘦面容,右侧乳腺缺如.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为8.1 kPa,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瞳孔圆,直径为4 mm,晶状体后方玻璃体内可见青灰色球形隆起,其上有粗大血管,眼内其他结构不清.
作者:柳海玲;张玉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普遍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常大肠黏膜细胞要演变为癌细胞,其演变过程相当复杂,基因的不稳定性似乎是必不可少的[1].基因的某些DNA片段发生了变异,影响基因对生物的遗传性状调控和细胞功能的发挥,尤其是可导致细胞的恶性增殖.除了肿瘤相关基因外,还有其它许多遗传学指标也发生了改变.
作者:梁锐;王芳;杨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共65例,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病例的1.3%(65/5 070),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35例,异时性多原发癌30例,65例均行手术治疗,35例同时性多原发癌行根治性切除29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4.6%(9/26);3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首次治疗时28例行根治术,2例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第一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92.0%(23/25).结论多原发性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赵东兵;白月奎;周志祥;邵永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放疗前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51例鼻咽癌组织中PCNA和p53蛋白表达阳性者分别有50例(98.0%)和46例(90.2%),高表达者分别有16例(31.4%)和22例(43.1%);鼻咽癌组织中PCNA表达与p53蛋白表达显著相关(P<0.01);PCNA和p53蛋白阳性表达水平越高,则鼻咽癌对放射治疗越敏感,放疗后鼻咽局部癌肿完全消退率越高(P<0.05);PCNA和p53蛋白同时高表达者比单一指标高表达者,对放射敏感性更高(P<0.05).结论PCNA和p53蛋白是反映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和预测其放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阗;陈茂怀;吴名耀;吴贤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组织中COX-2与P-gp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组织中未见COX-2表达,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60.4%(29/48),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OX-2阳性组中P-gp表达阳性率为82.8%(24/29),而COX-2阴性组P-gp同时阴性表达率为63.2%(12/19),两者表达呈高度正相关(γ=0.470,P<0.01).结论COX-2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及恶性进展,并可能通过干预P-gp的表达参与对肿瘤多药耐药(MDR)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军;朱海杭;卜平;顾学文;崔飞;田秀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和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T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GST-π的表达与UICC分期有关(P=0.0218),与肿瘤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gp、TopoⅡ和TS的表达与上述参数均无关(P>0.05).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UICC分期、肿瘤组织类型及GST-π、Topo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TS的表达,对肿瘤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UICC分期、组织类型及GST-π、TopoⅡ的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作者:张建兵;何松;缪宏兰;吴丽华;韩枋;于兰;杨书云;周建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前列腺素(PGs)合成过程中的1个重要限速酶,目前发现其主要有2种亚型:COX-1和COX-2.近年来研究发现,COX-2不仅在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并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分化.传统的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已被证实可防治结肠癌、胃癌和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随着COX-2与肿瘤关系的深入研究必将为肿瘤防治提供又一新途径.现将COX-2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军;朱海杭;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