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桃;周宇;麦海妍
复发已成为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是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中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约80%,小肝癌亦达60%左右,使肝癌手术后的远期疗效不理想.因此,研究肝癌术后复发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机理.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比研究了47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长生存组)的胃癌患者和44例生存时间在2年以下(短生存组)的胃癌病例.结果长生存组和短生存组患者在胃癌浸润深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高分化腺癌,而短生存组多数为低分化腺癌,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淋巴结转移病例(44.7%)明显少于短生存组(72.7%);长生存组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36.2%和66.0%)明显低于短生存组(分别为56.9%和88.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因素,除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p53基因突变和p21基因过度表达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检测p53基因和p21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胃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作者:张建中;郑庆璇;郭风英;张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16、p21、p53、cyclin 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食管癌中p16、p21、p53、cyclin D1的表达,采用PCR-SSCP法检测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p16、p21阳性表达率均为63.3%,p53为66.7%,cyclin D1为86.7%,p53基因突变率为26.7%.结论食管癌以p53第7外显子突变为主.cyclin D1过度表达在食管癌中是常见的并且是早期出现的分子异常,p16、p21可作为判断食管癌分化程度及预后的1个参考指标.
作者:战雪梅;王国新;孙崇伟;王家银;李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寻求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量化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8例星形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指数(Ki-67LI)进行测定.结果低度恶性肿瘤中MVD和Ki-67LI分别为8.89±5.80和6.69±4.81,在高度恶性肿瘤中分别为17.49±13.13和23.62±6.78,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2年以上者,其2个指标值均低于术后生存不足2年者.但MVD和Ki-67LI在不同性别、年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VD和Ki-67LI均可作为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同时检测两者可互为补充.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张望来;陈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p53和Rb基因的突变特点和规律.探讨2种抗癌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和PCR-RFLP法检测65例肝癌p53基因第5~8外显子和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的突变率.结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50.8%,以缺失为主;Rb基因的突变率为38.5%;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率为12.3%.结论肝细胞癌中既有p53基因突变也存在Rb基因突变,两者在肝癌的发生中均有重要作用.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与肝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严世荣;阮绪芝;朱明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诊断、良恶性鉴别以及在监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其中13例有术后1周对照)及21例术后半年到4年结直肠癌患者的静脉血,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早期患者(Duke's A期)血清VEGF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Duke's A、B期组间血清VEGF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 C期)较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 B期)的血清VEGF浓度显著升高(P<0.01),有远处脏器转移组血清VEGF较淋巴结转移组亦显著升高(P<0.01).高分化腺癌组(含Duke's A期5例和B期3例)血清VEG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到4年的患者,复发组血清VEGF与未复发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对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血清VEGF浓度变化还可监测癌症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作者:孟冬娅;薛文成;胡晓芳;胡华;罗军;王一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性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GPDA活性.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浓度为(127.0±21.6)U/L,健康人含量为(90.0±18.5)U/L,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乳腺肿瘤患者GPDA浓度为(88.0±24.2)U/L,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患者GPDA动态观察结果,乳腺癌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GPDA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的改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及时发现和明确诊断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乳腺肿瘤的实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0%~88.4%[1~5].我院自1995年4月~1998年12月对86例乳腺癌患者行超声诊断检查,通过分析图像并与术后病理比较,对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分型作初步探讨.
作者:忻晓洁;张晟;孙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对心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83年1月至1984年12月收治的胸部恶性肿瘤44例,在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分别作心电图检查.左肺癌38例,右肺癌2例,其他肿瘤4例.常规野放疗30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加速超分割放疗5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常规野常规放疗25例;<55 Gy 19例,≥55 Gy25例.结果本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3.2%(19/44),其中心动过速27.3%,心动过缓4.5%,S-T段下移6.8%,传导阻滞4.5%.左下肺癌心电图异常率远远高于其他胸部肿瘤(P<0.01);≥55 Gy组高于<55 Gy组(P<0.05);加速超分割照射组明显高于常规分割照射组(P<0.01).结论放射治疗期间可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心脏受照体积、放射剂量、分割方式有关.超分割、加速超分割照射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应当慎重.
作者:黄义文;黄芝华;廖遇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学类型眼内黑色素瘤及其浸润能力与p21ras及p53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眼内黑色素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常规HE染色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分型,并根据肿瘤有无巩膜外浸润分类.结果p21ra及p53蛋白表达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53在3种不同细胞学类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21ras在有巩膜外扩展病例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巩膜外扩展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21ras表达与眼内黑色素瘤巩膜外扩展有关.p53与眼内黑色素瘤细胞类型及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蔡小军;杨桂芳;李道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内的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31例肝癌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内IL-2、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癌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跑内IL-2和IFN-γ均较化疗前降低(P<0.05);静脉化疗组与介入化疗组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内IL-2及IFN-γ改变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临床分期化疗前后IL-2及IFN-γ改变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药物可通过降低T淋巴细胞内的IL-2、IFN-γ水平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作者:吴维光;赵燕;张积仁;汪森明;彭秋平;李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000年1月以来,我们对传统的腹腔闭式引流术予以改进,采用一次性无菌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伴腹腔积液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曾纪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该肿瘤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上、下颌骨,呈浸润性生长、溶骨性破坏.组织学特征为:肿瘤由含色素的上皮样细胞和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结果为:上皮样瘤细胞表达CK、EMA、HMB45、S-100蛋白及Vim,小的瘤细胞则表达NSE,Syn及Vim.超微结构观察:大的瘤细胞质内含黑色素小体,小的瘤细胞质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起源于原始的神经外胚层细胞,为低度恶性肿瘤.
作者:赵海滨;石群立;金行藻;孙桂勤;陆珍风;严小娟;杨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采用NP方案(NVB+DDP)和CAP方案(CTX+ADM+DDP)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6例,现对2个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作者:柯玉华;余伟江;付小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细胞核因子κB又称κ基因结合核因子(nuclear factor κ gene binding,NF-κB),是1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参与调控细胞激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粘附因子及早期反应的蛋白质分子基因的转录,其活性受到1个强抑制物IκB的抑制.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NF-κB能介导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NF-κB在细胞凋亡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培林;朱世能;陆世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载脂蛋白(ApoA1)的浓度变化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肝癌、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血清ApoA1浓度.结果40例肝癌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ApoA1浓度分别为(1.28±0.32)g/L、(0.88±0.29)g/L和(1.09±0.23)g/L,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肝癌患者血清ApoA1浓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浓度为(1.25±0.31)g/L,介入化疗后血清ApoA1浓度为(0.97±0.34)g/L,介入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血清AFP浓度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肝癌患者血清ApoA1浓度增高,介入化疗后则降低.血清ApoA1浓度的高低可作为肝癌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叶文桃;周宇;麦海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96年2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复发转移性食管癌127例,其中采用MCP+5-Fu/CF方案(MMC、PYM、5-Fu/CF、CDDP)联合化疗69例,并与同期采用DF方案(CDDP+5-Fu)化疗的58例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发强;宋高武;陶本春;李新菊;詹香草;李本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DM2基因蛋白与p21、p53蛋白在胃癌、食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胃癌、45例食管癌标本,进行石蜡切片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DM2、p21和p53在胃癌、食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44%(58/86)、61.63%(53/86)和30.23%(26/86).MDM2与p2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4932).结论MDM2和p53蛋白在消化道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互相排斥和调节作用,而MDM2和p21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
作者:薄爱华;张晓丽;邢立强;丁顺德;刘月萍;范兰鸥;王亚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光敏剂对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HOS细胞的作用.方法在HOS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光敏剂,并孵育一段时间,经光照发挥其光敏作用.结果经光敏作用后,HOS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表现为荧光染色出现凋亡小体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见到特征性的梯度条带.结论光敏剂有诱导HOS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林;文剑明;张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T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 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 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 Gy.结果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6.7%;SRT+WBI组分别为89.7%、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作者:钟军;罗志强;李国庆;叶新芊;江建开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