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生存期和短生存期胃癌患者的对比研究

张建中;郑庆璇;郭风英;张玉林

关键词:胃癌, 生存时间, P53蛋白, p21蛋白, c-myc基因
摘要:目的探索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机理.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比研究了47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长生存组)的胃癌患者和44例生存时间在2年以下(短生存组)的胃癌病例.结果长生存组和短生存组患者在胃癌浸润深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高分化腺癌,而短生存组多数为低分化腺癌,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淋巴结转移病例(44.7%)明显少于短生存组(72.7%);长生存组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36.2%和66.0%)明显低于短生存组(分别为56.9%和88.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因素,除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p53基因突变和p21基因过度表达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检测p53基因和p21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胃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T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 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 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 Gy.结果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6.7%;SRT+WBI组分别为89.7%、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作者:钟军;罗志强;李国庆;叶新芊;江建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癌粪便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发病后又容易被误诊为肠炎、痔疮等,确诊时多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一直在40%左右,因此寻找1种筛选及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新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李恕军;王迪;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7例临床分析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即卵巢恶性苗勒氏管肉瘤,临床上罕见,文献少见报道.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7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杨悦;羊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O测试盒对35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进行NO测定.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NO浓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NO浓度的变化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陈垦;汤斌;许庆文;梁坚;扬名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将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VR1110,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2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未经放射线照射和冻融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并研究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而制成的瘤苗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和未经放射线照射的H22细胞均持续分泌IL-2达30天以上;转染细胞在冻融后也能分泌IL-2;制备的瘤苗对小鼠肝癌模型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染后,能在肝癌细胞中有效表达,所制备的瘤苗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细胞bcl-2基因异常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研究鼻咽癌细胞bcl-2基因异常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套式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1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bcl-2蛋白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进行原位观察.结果41例鼻咽癌中发生bcl-2基因重排6例,阳性率为14.6%.bcl-2蛋白表达率为82.9%(34/41),LMP-1的阳性率为51.2%(21/41),bcl-2基因异常(重排和蛋白异常表达)与LMP-1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JH融合基因形成与bcl-2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基因在鼻咽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mbr和mcr区域同为bcl-2基因在鼻咽癌的2个重要断裂区;bcl-2基因重排可能不是引起bcl-2蛋白异常表达的惟一原因;EBV感染对bcl-2基因重排和bcl-2蛋白过表达可能无影响.

    作者:肖莎;吕俊豪;郭琳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性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GPDA活性.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浓度为(127.0±21.6)U/L,健康人含量为(90.0±18.5)U/L,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乳腺肿瘤患者GPDA浓度为(88.0±24.2)U/L,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患者GPDA动态观察结果,乳腺癌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GPDA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的改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近期疗效

    目的观察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博莱霉素10 mg/m2肌肉注射,第1、3、5天;长春地辛3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氨甲喋呤12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阿糖胞苷6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强的松(PDN)30 mg/m2,口服,第1~14天.28天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0例,CR 5例,PR 7例,NC 6例,PD 2例,有效率为60%.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90%和50%.结论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

    作者:钱军;秦叔逵;何泽明;王琳;邵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血管密度和Ki-67指数与星形胶质瘤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目的寻求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量化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8例星形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指数(Ki-67LI)进行测定.结果低度恶性肿瘤中MVD和Ki-67LI分别为8.89±5.80和6.69±4.81,在高度恶性肿瘤中分别为17.49±13.13和23.62±6.78,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2年以上者,其2个指标值均低于术后生存不足2年者.但MVD和Ki-67LI在不同性别、年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VD和Ki-67LI均可作为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同时检测两者可互为补充.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张望来;陈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眼内黑色素瘤中p21ras及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学类型眼内黑色素瘤及其浸润能力与p21ras及p53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1例眼内黑色素瘤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常规HE染色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分型,并根据肿瘤有无巩膜外浸润分类.结果p21ra及p53蛋白表达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53在3种不同细胞学类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21ras在有巩膜外扩展病例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巩膜外扩展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21ras表达与眼内黑色素瘤巩膜外扩展有关.p53与眼内黑色素瘤细胞类型及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蔡小军;杨桂芳;李道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组织中p16蛋白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16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160例、胃良性病变52例组织中p16蛋白及VEGF的表达.结果胃癌中的p16蛋白表达率低于胃良性病变(P<0.05),而VEGF表达率则高于胃良性病变(P<0.01).胃癌中p16蛋白的低表达与VEGF的高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p16蛋白和VE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具有相关性,是胃癌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管金平;华正进;秦宪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临床报告

    我院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去甲长春花碱(NVB)、顺氯氨铂(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华正;章迎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剂量顺铂联合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16例报告

    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应用大剂量顺铂(DDP)联合阿霉素(ADM)治疗16例晚期乳腺癌,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袁保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例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该肿瘤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上、下颌骨,呈浸润性生长、溶骨性破坏.组织学特征为:肿瘤由含色素的上皮样细胞和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结果为:上皮样瘤细胞表达CK、EMA、HMB45、S-100蛋白及Vim,小的瘤细胞则表达NSE,Syn及Vim.超微结构观察:大的瘤细胞质内含黑色素小体,小的瘤细胞质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起源于原始的神经外胚层细胞,为低度恶性肿瘤.

    作者:赵海滨;石群立;金行藻;孙桂勤;陆珍风;严小娟;杨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p53和Rb基因改变的分析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p53和Rb基因的突变特点和规律.探讨2种抗癌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和PCR-RFLP法检测65例肝癌p53基因第5~8外显子和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的突变率.结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50.8%,以缺失为主;Rb基因的突变率为38.5%;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率为12.3%.结论肝细胞癌中既有p53基因突变也存在Rb基因突变,两者在肝癌的发生中均有重要作用.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与肝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严世荣;阮绪芝;朱明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H-ras原癌基因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H-ras基因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潜能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76例乳腺癌、34例淋巴结转移灶和8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p21蛋白、PCNA、CD44、ⅧRAg的表达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42例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H-ras 12位密码子点突变状态.结果76例乳腺癌p21蛋白阳性58例,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21蛋白与CD44、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γ=0.6337,P<0.01;γ=0.3044,P<0.05).p21蛋白阳性组肿瘤间质血管密度(IMVD)明显高于阴性组,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2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CD44、IMVD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潜能敏感且准确的指标.

    作者:张雅洁;何彦丽;孙瑜;张惠球;黄书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P方案与CA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自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采用NP方案(NVB+DDP)和CAP方案(CTX+ADM+DDP)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6例,现对2个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作者:柯玉华;余伟江;付小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光敏剂mTHPC诱导骨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研究光敏剂对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HOS细胞的作用.方法在HOS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光敏剂,并孵育一段时间,经光照发挥其光敏作用.结果经光敏作用后,HOS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表现为荧光染色出现凋亡小体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见到特征性的梯度条带.结论光敏剂有诱导HOS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林;文剑明;张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红毛五加多糖诱导体外人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索红毛五加多糖的体外抑癌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比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红毛五加多糖使胃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该多糖作用后在细胞周期直方图上出现凋亡峰,0.1 mmol/L红毛五加多糖样品Ⅱ(AGPⅡ)作用36 h、红毛五加多糖样品Ⅲ(AGPⅢ)作用48 h后,凋亡细胞分别占11.2%和15.5%,并使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0/G1期,具有时间-效应关系,且AGPⅡ的作用效果较AGPⅢ更为明显.结论该多糖的抑癌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作者:吕晓英;李由;孙菊华;王双印;王维祥;曾令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DM2与p21、p53在胃癌、食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DM2基因蛋白与p21、p53蛋白在胃癌、食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胃癌、45例食管癌标本,进行石蜡切片和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DM2、p21和p53在胃癌、食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44%(58/86)、61.63%(53/86)和30.23%(26/86).MDM2与p2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4932).结论MDM2和p53蛋白在消化道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互相排斥和调节作用,而MDM2和p21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

    作者:薄爱华;张晓丽;邢立强;丁顺德;刘月萍;范兰鸥;王亚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