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强;宋高武;陶本春;李新菊;詹香草;李本全
2000年1月以来,我们对传统的腹腔闭式引流术予以改进,采用一次性无菌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伴腹腔积液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曾纪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即卵巢恶性苗勒氏管肉瘤,临床上罕见,文献少见报道.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7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杨悦;羊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光敏剂对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HOS细胞的作用.方法在HOS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光敏剂,并孵育一段时间,经光照发挥其光敏作用.结果经光敏作用后,HOS细胞出现了凋亡现象,表现为荧光染色出现凋亡小体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见到特征性的梯度条带.结论光敏剂有诱导HOS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林;文剑明;张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化疗不甚敏感,因此寻找有效的NSCLC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一直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在1997年4月至1999年6月采用MNP方案治疗NSCLC 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金奇;滕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TT法检测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相关性.方法取57例癌症患者新鲜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癌细胞对8种常用抗癌药的敏感性,成功46例,根据药敏结果对患者进行化疗,无敏感药物者按经验方案化疗,观察实验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药敏试验阳性者25例,阴性者21例.实验提示敏感药物化疗者的有效率为76.0%(19/25),耐药者按经验方案化疗,其有效率仅为28.6%(6/2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与临床符合率达73.9%(34/46);说明MTT法对癌症患者临床个体化化疗效果有预见价值.结论MTT法体外癌细胞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西方国家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发病后又容易被误诊为肠炎、痔疮等,确诊时多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一直在40%左右,因此寻找1种筛选及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新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李恕军;王迪;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复发已成为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是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中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约80%,小肝癌亦达60%左右,使肝癌手术后的远期疗效不理想.因此,研究肝癌术后复发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解联合细胞刷片和病检对提高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率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我们对经纤维胃肠镜活检及细胞刷片联合检查的1 19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守惠;叶欣;吴若华;葛惠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肿瘤体外实验研究中常常涉及到细胞计数,尤其在做细胞定量分析时,计数的可靠性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多种因素(射线、化疗药物等)介入条件下的细胞杀伤实验(克隆形成率),实验组之间进行比较时,计数的准确性对实验的影响非常大.国外细胞计数一般使用专用计数器,自动化程度高,重复性好;国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多采用廉价简便的计数板计数,人工成份多,影响因素较多.针对计数操作中一些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了如下试验.
作者:冯惠茹;丁为民;邵明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去甲长春花碱(NVB)、顺氯氨铂(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华正;章迎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放疗对鼻咽癌(NPC)患者视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对48例初次接受放疗的NPC患者放疗前、放疗中(鼻咽部DT 40.0~48.0 Gy)、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路功能进行前瞻性追踪检查.结果PRVEP总异常率为25.0%(12/48).放疗中、放疗结束时以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RVEP异常率分别为6.3%(3/48)、8.5%(4/47)、2.1%(1/48)、6.5%(3/46)、15.9%(7/44).照射野为颅底线上1.5 cm者异常率为16.7%(6/36),颅底线上2.0~2.5 cm者异常率为50.0%(6/1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视路受量46.0~55.0 Gy者PRVEP异常率为21.2%(7/33),视路受量56.0~59.0 Gy者为33.3%(5/15),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放疗前进行比较,放疗结束后6个月P100波显著延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持续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P<0.01).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产生早、晚期视路损伤,其与受照射面积有关,部分早期损伤是可以修复的.
作者:陈甲信;秦岭;张丽香;卢晓宁;王铁建;韩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4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及10例良性疾病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相互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阳性率为75.6%(31/41),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良性疾病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阳性率为20.0%(2/10).结论大多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成为恶性肿瘤的1个诊断指标.
作者:黄瑾;余新婕;张玉兰;顾永清;何玲;周祖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T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 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 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 Gy.结果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6.7%;SRT+WBI组分别为89.7%、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作者:钟军;罗志强;李国庆;叶新芊;江建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将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VR1110,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2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未经放射线照射和冻融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并研究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而制成的瘤苗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和未经放射线照射的H22细胞均持续分泌IL-2达30天以上;转染细胞在冻融后也能分泌IL-2;制备的瘤苗对小鼠肝癌模型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染后,能在肝癌细胞中有效表达,所制备的瘤苗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红毛五加多糖的体外抑癌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百分比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红毛五加多糖使胃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该多糖作用后在细胞周期直方图上出现凋亡峰,0.1 mmol/L红毛五加多糖样品Ⅱ(AGPⅡ)作用36 h、红毛五加多糖样品Ⅲ(AGPⅢ)作用48 h后,凋亡细胞分别占11.2%和15.5%,并使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0/G1期,具有时间-效应关系,且AGPⅡ的作用效果较AGPⅢ更为明显.结论该多糖的抑癌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作者:吕晓英;李由;孙菊华;王双印;王维祥;曾令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患者,50岁,农民.因阴茎肿物2个月于1999年1月10日入院.2个月前阴茎冠状沟处长有1个米粒大小的结节,淡红色,逐渐增大,经抗炎治疗无效,且迅速增大.入院后查体见阴茎冠状沟左侧有一淡红色、大小为1.0 cm×0.9 cm×0.8 cm的肿物,略高出粘膜表面,累及龟头及包皮.拟诊为阴茎癌,行肿物切除.病理诊断为阴茎平滑肌肉瘤,于1999年1月15日行阴茎切除.
作者:雷红;胡学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龄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亦有逐年增加趋向.为探讨高龄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我院收治的70岁以上的92例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杨继洲;高清英;方勇;邹念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的诊断、良恶性鉴别以及在监测复发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其中13例有术后1周对照)及21例术后半年到4年结直肠癌患者的静脉血,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早期患者(Duke's A期)血清VEGF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Duke's A、B期组间血清VEGF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 C期)较无淋巴结转移组(Duke's B期)的血清VEGF浓度显著升高(P<0.01),有远处脏器转移组血清VEGF较淋巴结转移组亦显著升高(P<0.01).高分化腺癌组(含Duke's A期5例和B期3例)血清VEG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到4年的患者,复发组血清VEGF与未复发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对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血清VEGF浓度变化还可监测癌症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作者:孟冬娅;薛文成;胡晓芳;胡华;罗军;王一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O测试盒对35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进行NO测定.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NO浓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NO浓度的变化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陈垦;汤斌;许庆文;梁坚;扬名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H-ras基因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潜能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76例乳腺癌、34例淋巴结转移灶和8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p21蛋白、PCNA、CD44、ⅧRAg的表达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42例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H-ras 12位密码子点突变状态.结果76例乳腺癌p21蛋白阳性58例,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21蛋白与CD44、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γ=0.6337,P<0.01;γ=0.3044,P<0.05).p21蛋白阳性组肿瘤间质血管密度(IMVD)明显高于阴性组,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2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CD44、IMVD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潜能敏感且准确的指标.
作者:张雅洁;何彦丽;孙瑜;张惠球;黄书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