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tem lymphoma,PCNSL)少见,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近20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预后明显比其它系统恶性淋巴瘤差.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云琴;程广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1996年2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复发转移性食管癌127例,其中采用MCP+5-Fu/CF方案(MMC、PYM、5-Fu/CF、CDDP)联合化疗69例,并与同期采用DF方案(CDDP+5-Fu)化疗的58例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发强;宋高武;陶本春;李新菊;詹香草;李本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细胞核因子κB又称κ基因结合核因子(nuclear factor κ gene binding,NF-κB),是1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参与调控细胞激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粘附因子及早期反应的蛋白质分子基因的转录,其活性受到1个强抑制物IκB的抑制.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NF-κB能介导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NF-κB在细胞凋亡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培林;朱世能;陆世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性的变化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和健康人血清GPDA活性.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浓度为(127.0±21.6)U/L,健康人含量为(90.0±18.5)U/L,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乳腺肿瘤患者GPDA浓度为(88.0±24.2)U/L,与健康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患者GPDA动态观察结果,乳腺癌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GPDA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的改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疗效观察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术前伴发疾病、术式、术后并发症及其治疗措施.结果82例中发生急性呼吸衰竭37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12例,死亡11例.行气管切开23例.结论术前注意发现肺部潜在疾病并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尽量减少对肺部及机体的损伤,术后采取综合措施消除各种感染诱因,将有利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和控制其发展.
作者:郑海波;李学明;吴智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TT法检测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相关性.方法取57例癌症患者新鲜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癌细胞对8种常用抗癌药的敏感性,成功46例,根据药敏结果对患者进行化疗,无敏感药物者按经验方案化疗,观察实验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药敏试验阳性者25例,阴性者21例.实验提示敏感药物化疗者的有效率为76.0%(19/25),耐药者按经验方案化疗,其有效率仅为28.6%(6/2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与临床符合率达73.9%(34/46);说明MTT法对癌症患者临床个体化化疗效果有预见价值.结论MTT法体外癌细胞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采用NP方案(NVB+DDP)和CAP方案(CTX+ADM+DDP)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6例,现对2个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作者:柯玉华;余伟江;付小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47例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测定患者血清CEA、CA24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p53、c-erbB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大肠癌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2组中直肠癌均多于结肠癌(P>0.05),而青年组肿瘤细胞多数分化程度差(低-未分化),老年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中分化);青年组病程较晚(Duke's C+D)病例的比例较老年组高(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CEA、CA242、p53、c-erbB2、CD44V6的阳性率分别为34.1%、56.1%、53.7%、56.1%、36.6%和19.8%、23.6%、33.0%、37.7%、17.9%,除CEA外,其余4项指标,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
作者:陈万源;陈贤贵;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将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VR1110,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2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未经放射线照射和冻融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并研究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而制成的瘤苗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和未经放射线照射的H22细胞均持续分泌IL-2达30天以上;转染细胞在冻融后也能分泌IL-2;制备的瘤苗对小鼠肝癌模型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染后,能在肝癌细胞中有效表达,所制备的瘤苗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即卵巢恶性苗勒氏管肉瘤,临床上罕见,文献少见报道.我院自1989年5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7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杨悦;羊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卵巢癌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3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采用RT-PCR复合定量技术检测卵巢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MDR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化疗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不表达MDR1基因;卵巢良性肿瘤组织MDR1基因表达率为10.0%;卵巢癌组织表达率为73.3%,其中高表达率占77.3%.卵巢癌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良性肿瘤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癌术前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83.3%;术前未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58.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定量分析表明化疗可以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与非化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有关.MDR1表达与卵巢癌化疗与否无关,但化疗可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因此检测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继发耐药性.在判断卵巢癌临床用药时,检测MDR1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可得到一定的耐药信息,对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小萍;王立梅;王庆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去甲长春花碱(NVB)、顺氯氨铂(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华正;章迎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应用大剂量顺铂(DDP)联合阿霉素(ADM)治疗16例晚期乳腺癌,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袁保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复发已成为肿瘤患者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是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中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约80%,小肝癌亦达60%左右,使肝癌手术后的远期疗效不理想.因此,研究肝癌术后复发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近期的热点之一.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2000年1月以来,我们对传统的腹腔闭式引流术予以改进,采用一次性无菌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的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伴腹腔积液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曾纪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在西方国家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发病后又容易被误诊为肠炎、痔疮等,确诊时多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一直在40%左右,因此寻找1种筛选及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新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李恕军;王迪;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博莱霉素10 mg/m2肌肉注射,第1、3、5天;长春地辛3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氨甲喋呤12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阿糖胞苷6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强的松(PDN)30 mg/m2,口服,第1~14天.28天为1个周期,连续用药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0例,CR 5例,PR 7例,NC 6例,PD 2例,有效率为60%.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90%和50%.结论BVMAP方案治疗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
作者:钱军;秦叔逵;何泽明;王琳;邵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放疗对鼻咽癌(NPC)患者视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对48例初次接受放疗的NPC患者放疗前、放疗中(鼻咽部DT 40.0~48.0 Gy)、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路功能进行前瞻性追踪检查.结果PRVEP总异常率为25.0%(12/48).放疗中、放疗结束时以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RVEP异常率分别为6.3%(3/48)、8.5%(4/47)、2.1%(1/48)、6.5%(3/46)、15.9%(7/44).照射野为颅底线上1.5 cm者异常率为16.7%(6/36),颅底线上2.0~2.5 cm者异常率为50.0%(6/1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视路受量46.0~55.0 Gy者PRVEP异常率为21.2%(7/33),视路受量56.0~59.0 Gy者为33.3%(5/15),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放疗前进行比较,放疗结束后6个月P100波显著延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持续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P<0.01).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产生早、晚期视路损伤,其与受照射面积有关,部分早期损伤是可以修复的.
作者:陈甲信;秦岭;张丽香;卢晓宁;王铁建;韩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T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 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 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 Gy.结果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6.7%;SRT+WBI组分别为89.7%、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作者:钟军;罗志强;李国庆;叶新芊;江建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4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及10例良性疾病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相互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阳性率为75.6%(31/41),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良性疾病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阳性率为20.0%(2/10).结论大多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有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成为恶性肿瘤的1个诊断指标.
作者:黄瑾;余新婕;张玉兰;顾永清;何玲;周祖钊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