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DR1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林小萍;王立梅;王庆生

关键词:卵巢癌, 多药耐药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化学治疗
摘要: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卵巢癌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3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采用RT-PCR复合定量技术检测卵巢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MDR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化疗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不表达MDR1基因;卵巢良性肿瘤组织MDR1基因表达率为10.0%;卵巢癌组织表达率为73.3%,其中高表达率占77.3%.卵巢癌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良性肿瘤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癌术前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83.3%;术前未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58.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定量分析表明化疗可以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与非化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有关.MDR1表达与卵巢癌化疗与否无关,但化疗可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因此检测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继发耐药性.在判断卵巢癌临床用药时,检测MDR1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可得到一定的耐药信息,对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5-Fu及DDP持续输注治疗晚期消化道癌26例的近期疗效

    早在70年代末期就有人报道5-氟脲嘧啶(5-Fu)与顺铂(DDP)具有协同抗癌作用,是1个较好的联合化疗方案.9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小剂量顺铂除有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起到生化调节作用.1999年1月~12月我们应用小剂量5-Fu及DDP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晚期消化道癌26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网坤;徐丽芳;郑铨;黄新华;陶旭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长生存期和短生存期胃癌患者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机理.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比研究了47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长生存组)的胃癌患者和44例生存时间在2年以下(短生存组)的胃癌病例.结果长生存组和短生存组患者在胃癌浸润深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高分化腺癌,而短生存组多数为低分化腺癌,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生存组淋巴结转移病例(44.7%)明显少于短生存组(72.7%);长生存组p53和p21阳性率(分别为36.2%和66.0%)明显低于短生存组(分别为56.9%和88.6%),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因素,除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p53基因突变和p21基因过度表达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检测p53基因和p21基因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胃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作者:张建中;郑庆璇;郭风英;张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DR1基因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卵巢癌组织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30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采用RT-PCR复合定量技术检测卵巢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MDR1 mRNA的表达水平及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化疗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不表达MDR1基因;卵巢良性肿瘤组织MDR1基因表达率为10.0%;卵巢癌组织表达率为73.3%,其中高表达率占77.3%.卵巢癌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良性肿瘤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癌术前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83.3%;术前未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率为58.3%,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定量分析表明化疗可以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与非化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DR1基因表达与卵巢癌有关.MDR1表达与卵巢癌化疗与否无关,但化疗可诱导MDR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因此检测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以预测继发耐药性.在判断卵巢癌临床用药时,检测MDR1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可得到一定的耐药信息,对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小萍;王立梅;王庆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临床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化疗不甚敏感,因此寻找有效的NSCLC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一直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在1997年4月至1999年6月采用MNP方案治疗NSCLC 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金奇;滕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食管癌组织中p16、p21、p53 cyclin D1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16、p21、p53、cyclin D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食管癌中p16、p21、p53、cyclin D1的表达,采用PCR-SSCP法检测p53基因突变情况.结果p16、p21阳性表达率均为63.3%,p53为66.7%,cyclin D1为86.7%,p53基因突变率为26.7%.结论食管癌以p53第7外显子突变为主.cyclin D1过度表达在食管癌中是常见的并且是早期出现的分子异常,p16、p21可作为判断食管癌分化程度及预后的1个参考指标.

    作者:战雪梅;王国新;孙崇伟;王家银;李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阴茎肉瘤样癌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50岁,农民.因阴茎肿物2个月于1999年1月10日入院.2个月前阴茎冠状沟处长有1个米粒大小的结节,淡红色,逐渐增大,经抗炎治疗无效,且迅速增大.入院后查体见阴茎冠状沟左侧有一淡红色、大小为1.0 cm×0.9 cm×0.8 cm的肿物,略高出粘膜表面,累及龟头及包皮.拟诊为阴茎癌,行肿物切除.病理诊断为阴茎平滑肌肉瘤,于1999年1月15日行阴茎切除.

    作者:雷红;胡学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浆内皮素和血清CEA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血浆内皮素-1(endothe lin-1,ET-1)和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43例经临床诊断和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ET-1和血清CEA测定.结果NSCLC血浆ET-1的阳性率为55.8%,其中鳞癌阳性率为60.0%,腺癌阳性率为55.0%;NSCLC血清CEA的阳性率为39.5%,其中腺癌为55.0%;联合检测血浆ET-1和血清CEA可将NSCLC诊断阳性率提高到65.1%.结论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NSCLC.

    作者:梁启廉;银正民;张英;揭育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T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 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 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 Gy.结果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6.7%;SRT+WBI组分别为89.7%、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作者:钟军;罗志强;李国庆;叶新芊;江建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O测试盒对35例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进行NO测定.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NO浓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NO浓度的变化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陈垦;汤斌;许庆文;梁坚;扬名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视路功能损伤的研究

    目的研究放疗对鼻咽癌(NPC)患者视路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对48例初次接受放疗的NPC患者放疗前、放疗中(鼻咽部DT 40.0~48.0 Gy)、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路功能进行前瞻性追踪检查.结果PRVEP总异常率为25.0%(12/48).放疗中、放疗结束时以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RVEP异常率分别为6.3%(3/48)、8.5%(4/47)、2.1%(1/48)、6.5%(3/46)、15.9%(7/44).照射野为颅底线上1.5 cm者异常率为16.7%(6/36),颅底线上2.0~2.5 cm者异常率为50.0%(6/12),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视路受量46.0~55.0 Gy者PRVEP异常率为21.2%(7/33),视路受量56.0~59.0 Gy者为33.3%(5/15),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放疗前进行比较,放疗结束后6个月P100波显著延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持续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P<0.01).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产生早、晚期视路损伤,其与受照射面积有关,部分早期损伤是可以修复的.

    作者:陈甲信;秦岭;张丽香;卢晓宁;王铁建;韩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p53和Rb基因改变的分析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p53和Rb基因的突变特点和规律.探讨2种抗癌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和PCR-RFLP法检测65例肝癌p53基因第5~8外显子和Rb基因17和21外显子的突变率.结果肝癌中p53基因突变率为50.8%,以缺失为主;Rb基因的突变率为38.5%;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率为12.3%.结论肝细胞癌中既有p53基因突变也存在Rb基因突变,两者在肝癌的发生中均有重要作用.p53和Rb基因同时突变与肝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严世荣;阮绪芝;朱明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血管密度和Ki-67指数与星形胶质瘤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目的寻求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量化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48例星形胶质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指数(Ki-67LI)进行测定.结果低度恶性肿瘤中MVD和Ki-67LI分别为8.89±5.80和6.69±4.81,在高度恶性肿瘤中分别为17.49±13.13和23.62±6.78,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2年以上者,其2个指标值均低于术后生存不足2年者.但MVD和Ki-67LI在不同性别、年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VD和Ki-67LI均可作为判断星形胶质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同时检测两者可互为补充.

    作者:李志强;袁先厚;张望来;陈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4例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心电图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对心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83年1月至1984年12月收治的胸部恶性肿瘤44例,在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分别作心电图检查.左肺癌38例,右肺癌2例,其他肿瘤4例.常规野放疗30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加速超分割放疗5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常规野常规放疗25例;<55 Gy 19例,≥55 Gy25例.结果本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3.2%(19/44),其中心动过速27.3%,心动过缓4.5%,S-T段下移6.8%,传导阻滞4.5%.左下肺癌心电图异常率远远高于其他胸部肿瘤(P<0.01);≥55 Gy组高于<55 Gy组(P<0.05);加速超分割照射组明显高于常规分割照射组(P<0.01).结论放射治疗期间可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心脏受照体积、放射剂量、分割方式有关.超分割、加速超分割照射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应当慎重.

    作者:黄义文;黄芝华;廖遇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NP方案与CA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自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采用NP方案(NVB+DDP)和CAP方案(CTX+ADM+DDP)共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76例,现对2个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作者:柯玉华;余伟江;付小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载脂蛋白A1的浓度变化及临床价值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血清载脂蛋白(ApoA1)的浓度变化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肝癌、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血清ApoA1浓度.结果40例肝癌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ApoA1浓度分别为(1.28±0.32)g/L、(0.88±0.29)g/L和(1.09±0.23)g/L,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肝癌患者血清ApoA1浓度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患者介入化疗前浓度为(1.25±0.31)g/L,介入化疗后血清ApoA1浓度为(0.97±0.34)g/L,介入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血清AFP浓度无显著性相关.结论肝癌患者血清ApoA1浓度增高,介入化疗后则降低.血清ApoA1浓度的高低可作为肝癌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叶文桃;周宇;麦海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TT法体外检测癌细胞药敏试验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MTT法检测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个体化化疗的相关性.方法取57例癌症患者新鲜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癌细胞对8种常用抗癌药的敏感性,成功46例,根据药敏结果对患者进行化疗,无敏感药物者按经验方案化疗,观察实验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药敏试验阳性者25例,阴性者21例.实验提示敏感药物化疗者的有效率为76.0%(19/25),耐药者按经验方案化疗,其有效率仅为28.6%(6/2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与临床符合率达73.9%(34/46);说明MTT法对癌症患者临床个体化化疗效果有预见价值.结论MTT法体外癌细胞药敏试验可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作者:蒋芹;匡久树;黄小明;李小民;谢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6例分析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tem lymphoma,PCNSL)少见,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近20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预后明显比其它系统恶性淋巴瘤差.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云琴;程广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1例结肠癌并发穿孔的诊治分析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但并发穿孔者不多见,患者一般以突发急性腹膜炎症状就诊,术前易误诊且治疗也较为困难.我院1989年7月至1999年2月间收治11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就其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钟国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

    目的研究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修饰肝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tam,将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VR1110,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2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未经放射线照射和冻融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并研究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而制成的瘤苗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转染后经放射线照射和未经放射线照射的H22细胞均持续分泌IL-2达30天以上;转染细胞在冻融后也能分泌IL-2;制备的瘤苗对小鼠肝癌模型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基因转染后,能在肝癌细胞中有效表达,所制备的瘤苗可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效应.

    作者:金晓凌;井清源;王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大肠癌粪便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大肠癌常无症状,发病后又容易被误诊为肠炎、痔疮等,确诊时多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一直在40%左右,因此寻找1种筛选及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新方法尤为重要.

    作者:李恕军;王迪;姜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