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附睾错构瘤一例报告

沈文琪;方德康;杨蕙芳

关键词:附睾头, 错构瘤, 囊性肿块, 精索, 超声检查, 睾丸, 病例报告, 多房性, 阴囊, 体检, 囊肿, 男性, 患者, 腹部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因左侧阴囊坠胀感,内有肿块2个月,于1997年3月19日入院.体检: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左侧睾丸、精索正常,左侧附睾头部可触及3 cm×3 cm×3 cm大小囊性肿块.右侧睾丸、附睾、精索正常.B型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附睾头部多房性囊肿.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肺癌的非手术治疗

    1988年1月至1991年12月间,我们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Ⅲ、Ⅳ期肺癌患者182例,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晚期肺癌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孔令玲;洪素珍;许伯寿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Dukes'A、B期大肠癌微小转移灶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死因(1).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要提高大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早期诊断和准确、客观地判断预后是关键所在.

    作者:张丽萍;鲍云华;吴进冬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p53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作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pa Ⅱ和Msp I酶切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DNA,经PCR扩增p53基因第5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电泳图谱,比较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53基因第5外显子特定序列5'-CCGG-3'位点甲基化差异.结果显示:15例胃癌组织中12例p53基因第5外显子出现高甲基化状态,而10例正常胃组织为低甲基化状态,结果提示,p53基因高甲基化状态与胃癌发生有关.

    作者:廖爱军;曹仁贤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肺癌、大肠癌患者白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对20例肺癌、21例大肠癌患者做了白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同时以癌细胞药敏实验作对照.发现肺癌病人癌细胞对VP16、VDS、VCR、PYM、5-Fu、IFO、CTX等药物的敏感性低于白细胞药敏,其中对CTX药敏性差异显著(P<0.05).大肠癌患者癌细胞对八种抗癌药物敏感性高于白细胞,其中对5-Fu、MMC、CTX、DDP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0.01).发现白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有肿瘤、个体和药物差异性.

    作者:王威廉;祝家兴;陈汉华;王冰;唐东平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心包内肺切除22例报告

    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7年5月,对22例中心型晚期肺 2结果癌患者经心包切除肿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强;刘涌;张熙曾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纵隔巨大脂肪瘤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8岁.因左胸不适伴夜间压迫感3个月,活动后加重于1994年1月7日入院.体检: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侧胸廓不对称,左侧胸部饱满稍隆起,左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X线胸部正侧位摄片示:前纵隔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纵隔肿瘤.1994年1月12日剖胸探查,术中见前纵隔有一巨大肿物突向左右胸腔,以突向左侧为著,肿物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瘤体35 cm×32 cm×15 cm,质软,呈黄色,并有一宽基底位于前纵隔,肿物表面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肿瘤.

    作者:曹慧玲;杨庆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腹膜囊性间皮瘤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7岁.因腹部膨隆伴恶心半年于1995年6月13日入院.体检:腹部隆起,下腹部可触及儿头大实性包块,质硬,呈结节状,活动度差.B超:腹腔内探及18 cm×12 cm×8cm囊实性占位.胸部摄片及消化系检查未见异常.于6月21日行剖腹探查术.手术见肿物位于腹膜,呈乳头状,弥漫整个腹腔.子宫、输卵管及卵巢正常.

    作者:韩庶勇;武卫华;陈海霞;许艳梅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硫酸吗啡控释片肛管内用药治疗癌痛20例报告

    硫酸吗啡控释片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癌痛病人的止痛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改变硫酸吗啡控释片的给药途经,即改口服为肛管内用药后,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我们共观察了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茹琴;许鉴保;蒙善东;陈志山;刘细玲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癌关系探讨

    为了解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作者对43例食管癌病人和170例正常人的食管、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的纤支镜活检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对食管癌组织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及致病性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食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25.3%,食管癌病人的感染率为90.7%;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食管上皮细胞则发生变性、坏死和增生.作者认为,食管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秦允生;陈玉泉;许敬才;黄绍楷;许强周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存活13年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7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8个月,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于1984年4月17日住院治疗.经吞钡摄片检查诊断为食管中段癌,拉网细胞学检查找到鳞癌细胞.体检:一般情况尚可,消瘦,左锁骨上可触及1.5 cm×2 cm大小淋巴结,质硬,固定,不活动.心肺检查无异常.

    作者:王晓东;王弼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ER、PR及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为了探讨女性激素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1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4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和PCNA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期和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5),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非肿瘤性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作者:杜兴贵;张丽;易建华;朱礼国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与肝癌的关系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初因能引起移植瘤出血坏死而得名,如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联合治疗豚鼠移植性肝癌,豚鼠产生一种能使肿瘤缓解率有所提高的物质,即肿瘤坏死因子.研究表明,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均能产生TNF,分别称之为TNF-α、TNF-β,而由NK细胞产生的TNF定名为TNF-γ.三者的氨基酸组成及细胞来源有差别,但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生物活性极为相似.近年来有关TNF的基因研究和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就TNF与肝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沈坤堂;丁义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卵巢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53岁,因发现腹部肿块1个月,于1997年4月28日入院.1996年1月患者曾在外院治疗,做右侧卵巢肿瘤大部分切除术.体检:贫血貌,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膨隆,右下腹部扪及肿块,质硬,无压痛,无活动度.妇科检查:子宫右上方扪及一形态不规则实质性肿块,大小约15 cm×13 cm×9 cm,无活动度.

    作者:周莉;黄萍;杨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囊癌41例诊治体会

    作者报告1986年至1996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的41例原发性胆囊癌,着重分析了影响早期发现胆囊癌的各种有关因素.作者认为,对本病应有足够的认识,联合应用多种检查方法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有效手段,术中应重视对胆囊标本的检查.

    作者:应仲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337例报告

    作者报告1986年3月至1995年12月对337例食管癌的治疗.其中手术175例(51.9%),切除癌肿165例,手术切除率94.3%.手术死亡率1.8%(3/165).术后发生胸部吻合口瘘3例,颈部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发生率4.2%(7/165).本组随访率为91.2%.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3.6%、42.5%、31.9%.本组中晚期食管癌较多,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前放疗和术后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措施,减少了复发或转移,确实能延长生存期,从而提高了生存率.作者认为,对于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作者:于震;曾来铎;马行天;王兆阁;吴毓东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

    作者检测了106例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均较健康正常人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体内瘤细胞负荷有一定关系,并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提示动态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作者:石庆之;杨碧云;华建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老年壶腹周围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体会

    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该手术操作步骤多,时间长,技术难度大,损伤亦大,故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老年人体弱,多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更难以承受手术的创伤,通常认为年龄是该手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现报告46例60岁以上高龄壶腹周围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体会.

    作者:徐泽宽;刘训良;苗毅;钱祝银;戴存才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体会

    心律失常是食管癌外科治疗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早发现和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1989年2月~1997年4月,我们共做食管癌手术400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35例,发生率为8.75%.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先锋;王炳宇;方彦忠;热夏提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NK和sIL-2R在肺癌化疗中的临床价值

    为了评价肺癌患者化疗后血清NK细胞活性及sIL-2R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作者采用LDH释放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7例肺癌病人和4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NK细胞活性和sIL-2R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肺癌病人血清sIL-2R水平增高(P<0.01),NK细胞活性降低(P<0.05),且化疗后有效病人血清sIL-2R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果提示血清NK细胞活性和sIL-2R水平可以作为判断肺癌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苏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为了探讨分化诱导剂苯乙酸钠是否能够增强LAK细胞的治疗效果,作者采用MTT法分析了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MKN-28和MKN-45对LA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均增强.另外,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粘附LAK细胞的活性亦增强.因此,苯乙酸钠处理的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增强可能在于其增强了效靶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苯乙酸钠与LAK细胞相结合有可能增强LAK细胞治疗肿瘤的效果.

    作者:吉家祥;马宝骊 刊期: 1998年第01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