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随机开放临床试验

张远锦;张俊;张楠;张华纲;王力平;鲁明;樊东升

关键词:自由基清除剂, 肌萎缩侧索硬化, 随机对照试验
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5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维生素E和肌生注射液;依达拉奉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15和18个月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等级评分(ALS-FRS)评价,并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6、9、12、15和18个月时ALS-FRS变化值的绝对值均不同程度增加(病情加重),且治疗后不同时限ALS-FRS变化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第3、6、9、12、15和18个月时ALS-FRS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生存分析显示,依达拉奉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4.80个月,对照组15.60个月;依达拉奉组患者在第3、6、9、12、15和18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6%、80%、76%、60%和60%,对照组为92%、88%、84%、80%、80%和80%,两组Log-rank检验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安全,疗效有待于增加样本量或增加剂量进一步证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胶质瘤细胞c-fos基因表达水平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原癌基因c-fos属快反应即刻早期应答基因,其编码蛋白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可诱导下游报道基因m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当其表达异常增加时可干扰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动态平衡,诱导细胞转化和肿瘤形成.通过检测胶质瘤c-fos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c-fos基因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以及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程度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73例不同级别人胶质瘤组织标本.结果 73例胶质瘤均不同程度地表达c-fos mRNA和c-Fos蛋白(100%),这两种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加,Ⅰ~Ⅱ级组、Ⅲ级组及Ⅳ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3例胶质瘤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和凋亡肿瘤细胞的检出率均为100%,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密度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加,Ⅰ~Ⅱ级组低于Ⅲ级组,Ⅲ级组低于Ⅳ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凋亡肿瘤细胞密度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相应减低,Ⅰ~Ⅱ级组高于Ⅲ级组,Ⅲ级组高于Ⅳ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证实,c-fosmRNA阳性肿瘤细胞密度、c-Fos蛋白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肿瘤细胞密度彼此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r=0.648~0.917,P<0.001),这3种阳性肿瘤细胞的密度均与凋亡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0.727~-0.775,P<0.001).结论 c-fos基因表达水平对评价胶质瘤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参考价值.胶质瘤细胞c-fos基因表达异常增加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抑制其凋亡的重要因素,并在胶质瘤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文娟;于士柱;浦佩玉;安同岭;管欣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近数十年来,脑血管意外如动脉瘤破裂后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已被临床医师所熟知.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近半数患者发生于出血后,若不予治疗,神经功能缺失或死亡的发生率高达20%.

    作者:Scott Y Rahimi;John H Brown;Samuel D Macomson;Michael A Jensen;Cargill H Alleyne Jr;刘暌;只达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代谢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目的 探讨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代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者均符合帕金森病脑库诊断标准,未曾应用过多巴胺制剂,于MRI检查和神经心理学检测后接受美多巴治疗有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4分,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及抑郁症患者,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常规MRI和磁共振波谱检查,获得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胆碱化合物/肌酸和肌醇/肌酸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胆碱化合物/肌酸和肌醇/肌酸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痴呆性帕金森病组患者左侧海马区肌醇/肌酸比值高于右侧(P<0.05),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左<0.01,P右<0.05),两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胆碱复合物/肌酸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共振波谱成像显示,正常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峰高耸,胆碱复合物、肌酸以及肌醇峰相对较低,肌醇/肌酸比值左侧为0.33±0.13,右侧0.28±0.14,代谢正常;非痴呆性帕金森病组患者海马区肌醇峰明显增高,肌醇/肌酸比值左侧为0.53±0.30,右侧0.39±0.27,高于正常对照组(P左<0.01,P右<0.05).结论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可显示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海马的代谢改变,有助于帕金森病痴呆发生风险的预测.

    作者:邢永红;张泉;张本恕;张云亭;安中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难治性癫(癎)

    难治性癫(癎)占癫(癎)的20%~30%.一般指癫(癎)频繁发作,至少每月发作4次以上,应用一线抗癫(癎)药物正规治疗且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正常生活,但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

    作者:宋小燕;赵永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颅内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颅内囊性病变中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脓肿及囊性坏死性脑肿瘤(单发囊性转移瘤、神经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4年5月-2006年5月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0例颅内囊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表皮样囊肿10例、蛛网膜囊肿10例、脑脓肿10例、单发囊性转移瘤8例及神经上皮肿瘤12例,均进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检查,生成DWI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观察囊变区信号特征并测量该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值.结果 (1)表皮样囊肿在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图显示为低或稍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0.92±0.12)×10-3 mm2/s,蛛网膜囊肿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高信号,测量值为(3.09±0.21)×10-3 mm2/s;两组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8,P=0.000).(2)脑脓肿之囊变区于扩散加权成像显示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呈低及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0.52±0.08)×10-3 mm2/s;单发囊性转移瘤和神经上皮肿瘤之囊变区在扩散加权成像上显示为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图显示为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为(2.35±0.41)×10-3 mm2/s,与脑脓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9,P=0.000).结论 不同颅内囊性病变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上的表现特点及病灶囊变区表观扩散系数测量值的变化,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刘卉;崔世民;刘梅丽;韩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训练

    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进食调节并辅助针刺治疗5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梁思杰;颜冬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治疗的研究进展

    自从法国医学家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于1861年首次详细描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以来,不少临床医学家和遗传学家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虽然已在诊断和遗传咨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治疗上却停滞不前,仍然无法阻止患者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和在20岁左右死亡的命运.

    作者:张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钙拮抗药在抗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钙拮抗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是一类对心肌、窦房结功能、房室传导、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循环有多重作用的药物[1,2].自1960年首次报道钙拮抗药维拉帕米(verapamil)具有心肌负性变力、血管平滑肌舒张及抗心律失常作用以来,此类药物的开发进展十分迅速,目前已达10余种,其临床应用和适应证范围亦越来越广泛,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室上性心律失常、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作者:陈康寅;黄体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应用于脑脊液淋巴细胞的系列研究

    脑脊液(CSF)细胞学经过长期发展至今,已广泛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白血病、寄生虫病、血管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2].近10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脑脊液细胞检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使脑脊液细胞检测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繁元;范学文;陈桂生;岳建宁;吴若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

    第二节 脑梗死诊断(一)常规诊断1.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发病前可有TIA发作.(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作者: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肌电图在肌肉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研究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的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通常包括两个含义,即广义肌电图和狭义肌电图,前者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各种反射、单纤维肌电图(single-fier electromyography,SFEMG)、巨肌电图、扫描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及运动单位计数等;后者指同心针或常规肌电图.

    作者:崔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结果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70岁男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尸体解剖病例进行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描述,并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分子(TCR-γ、IgH)基因进行重排检测.结果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左侧股四头肌、双侧胫骨前肌呈神经源性损害;MRI扫描两侧脑室周围及两侧半卵圆孔中心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患者于发病3个月内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尸检结果显示,颈前及胸部皮下、心外膜下有数枚灰白色结节,两侧胸腔、心包腔和腹腔均有草绿色清亮液体(100~500 ml).显微镜观察全身多脏器组织小血管内有数量不等、中等偏大的异形性淋巴样细胞,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CD79a,部分肿瘤细胞对CD5、Bcl-2蛋白呈阳性表达,CD3、CD10、CD30、Bcl-6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mRNA等均呈阴性表达,约80%的肿瘤细胞Ki-67抗原(Ki-67)呈阳性表达,并具有IgH基因重排,片段大小为90bp.结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于中老年人,预后较差,患者多于发病2年内死亡.大多数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肿瘤细胞呈B细胞免疫表型并有IgH基因重排.

    作者:许霞;庞宗国;张尚福;唐源;廖殿英;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能量代谢与脑血流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 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作者:赵卫华;黄慧玲;黄楹;徐翔;莫立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随机开放临床试验

    目的 观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5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维生素E和肌生注射液;依达拉奉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9、12、15和18个月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等级评分(ALS-FRS)评价,并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6、9、12、15和18个月时ALS-FRS变化值的绝对值均不同程度增加(病情加重),且治疗后不同时限ALS-FRS变化值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第3、6、9、12、15和18个月时ALS-FRS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生存分析显示,依达拉奉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4.80个月,对照组15.60个月;依达拉奉组患者在第3、6、9、12、15和18个月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6%、80%、76%、60%和60%,对照组为92%、88%、84%、80%、80%和80%,两组Log-rank检验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安全,疗效有待于增加样本量或增加剂量进一步证实.

    作者:张远锦;张俊;张楠;张华纲;王力平;鲁明;樊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突发性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其中10.00%~29.30%的患者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有时尚可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治疗的原因,容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孙慧娟;唐丽荣;于善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代谢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代谢性肌病是一组常被临床误诊的骨骼肌疾病,需要进行病理学和酶学检查加以确诊.许多遗传性或获得性骨骼肌疾病都与代谢异常有关,遗传性蛋白质代谢异常可以是蛋白质缺乏导致的肌营养不良症,也可以是蛋白质异常增多导致的蛋白聚集性肌病[1].

    作者:袁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身抗体在诊断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临床意义

    炎性肌病是一组以肢体近端肌肉无力和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改变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为代表,表现为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常累及多脏器,可伴发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

    作者:尹雷;曾小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应用调节血脂药物的注意事项

    不少高脂血症患者都认为,自服调节血脂药即可以控制血脂水平.事实上,由于患者在服药方面存在的错误概念而会导致发生很多相关疾病.因此,对于需要行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给予指导,根据高脂血症的类型、病因等合理选择调节血脂药物,如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者可考虑选用吉非罗齐、苯扎贝特等药物,胆固醇水平较高者可选用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并且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调整药物.

    作者:张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眶部经颅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进展

    单纯眼眶内肿瘤,眼科医师主要通过前路入眶和外侧开眶切除肿瘤.但是对于眶内后侧、肌锥、眶尖、视神经管和颅眶沟通性肿瘤,常规入路则显露效果欠佳.

    作者:韩晓勇;杨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双针微创穿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轻微,适应范围广泛,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常规使用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直径为3.00 mm,对较大血肿尤其是早期凝固型血肿单针穿刺只能将针口邻近区域的凝血块击碎清除,而对离针口较远位置的凝血块(>2.00 cm)则难以奏效,故而使得颅内高压在短时间内不能降低.

    作者:徐育林;钟志坚;唐乐剑;尹宏;秦继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