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阳贻红;周序锋;谢东明;钟一鸣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摘要: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心肌酶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的预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人早期和动态血清心肌酶学监测,研究其对手足口病重症化的早期预警价值,为早期防止手足口病重症化开辟新的诊治方法.方法:2009年5月~2011年2月对100例体温在38℃以上症状较重门诊和住院手足口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学检测,对照组为本院儿科同期门诊无发热的轻症手足口病患儿60例.结果:发热症状较重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学检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研究结果血清心肌酶谱检测指标高于正常值10%达到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预警,给予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防止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刘华之;周瑞芬;陈慧玲;蔡永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月.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6 d,平均8.21天.拆线前眼压12.12~18.46 mmHg(平均15.25 mmHg),拆线后眼压10.20~17.86 mmHg(平均12.20 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55眼中Ⅰ度浅前房4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10.90%.55眼末次随访眼压10.00~17.30 mmHg(平均12.55 mmHg),55眼形成扁平滤过泡36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9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胡长青;周建平;刘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附214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适应症及优势.方法:对214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RL治疗第四腰椎横突以下结石清除率96.7%,URL治疗第四腰椎横突以上结石清除率71.0%.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尿管结石治疗方法.

    作者:陈洪波;黄明;罗建华;尹冰德;杨益龙;陈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护理过程,总结其规律,为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结果:286例顺利完成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为咯血5.25%,喉支气管痉挛1.05%,术后发热1.4%,低氧1.75%.经过对症治疗,以上并发症全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良好的麻醉方法,加强术中术后的监护,提高诊疗技术,是确保老年患者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安全的关键.

    作者:曾琳;李旖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大豆苷元对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豆苷元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灌流液中加入高、中、低剂量的大豆苷元进行再灌注.再灌注结束后,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和心肌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结果:低剂量的大豆苷元能提高心肌组织SOD、GSH-Px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中剂量的大豆苷元能提高心肌组织GSH-PX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高剂量的大豆苷元能提高心肌组织SOD及GSH-PX的活性,也能降低MDA含量;大豆苷元能使心肌LDH及CK的活性升高.结论:大豆苷元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功能、加速氧自由基的清除而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

    作者:王全华;李冬莲;黄志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近年来包括血管造影和病理在内的大量研究证实,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1].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赖朝晖;李广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200例食管粘膜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真菌性食管炎系食管较少见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真菌侵入食管粘膜而引起的感染.由于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内窥镜检查的普及,真菌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为引起临床医生对真菌性食管炎的重视,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依据,对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现将我院2005~2010年进行的食管粘膜真菌检查及药敏结果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立明;李金玉;曾小平;张靖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68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危重病人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是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穿刺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人工气道建立以后,导管的固定,气囊的管理,分泌物的吸引,气道湿化,预防肺部感染是气道管理中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现将我科收治的68例患者行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成人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附36例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X线征象,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X线资料,并进行总结以加深认识.结果:本组资料显示:36例中Ⅰ期9例、Ⅱ期11例、Ⅲ期12例、Ⅳ期4例;累及手、腕关节23例,足、踝关节7例,膝关节4例,肩关节2例.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及X线征象将有助于成人周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其中对称性四肢小关节受累,穿凿样骨质破坏及末节指间关节极少累及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丽华;张凯清;李森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130例角膜异物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角膜异物的种类及临床表现与治疗经验.方法:对比130例角膜异物的种类及临床表现与治疗.结果:角膜异物以金属异物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异物感、畏光、流泪.根据角膜异物的种类与深浅将它们顺利取出.结论:角膜异物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根据角膜异物种类和位置深浅,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频电刀合并干扰素-α治疗尖锐湿疣的体会

    尖锐湿疣属于性传播疾病(STD),是由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引起的感染,为皮肤粘膜上的赘生物,男性好发部是龟头和尿道口;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会阴部皮肤粘膜交界处,也可侵犯阴道、子宫颈和尿道,为大小不等侵犯面积不均的疣状增生物,因分泌物瘀积有恶臭.尖锐湿疣多通过性交传染,病毒在上皮细胞内生长,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繁殖,传染性强,而且易复发.尖锐湿疣初发为小而柔软的淡红色丘疹,渐发展增多、增大,相互融合可形成乳头瘤样、菜花样、鸡冠样等不同形态的赘生物.近3年来我们采用高频电刀电灼术合并干扰素-α肌内注射为10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克琴;史莉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疤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穿透性胎盘剖宫产术发生大出血2例

    病例1,产妇熊某,32岁,剖宫产术后7+年,妊娠36+3周,无痛性阴道流血1天入院,孕期未作产检,否认近期性生活史及外伤史,于入院当天早上无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50 mL,于下午4时入院,无其他不适.

    作者:谢小琴;刘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心理护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1],从而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易造成手术配合不佳,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就尤为重要.现将我院近年来对运用LASIK治疗近视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郭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黄旭华;钟善全;刘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剖宫产术后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12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采取的多种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产妇术后康复情况良好,未发现并发症和后遗症,母婴均安全康复出院.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采取细心观察及全面护理,可有效防止剖宫产给产妇带来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黄小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阳贻红;周序锋;谢东明;钟一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通络定痛汤配合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通络定痛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4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定痛汤.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9.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4%,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定痛汤配合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可靠,优于西医单独治疗.

    作者:郭静波;陈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改良注液肿胀止血法在头部取皮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利用止血带联合注液肿胀止血法对减少头部取皮过程中出血量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76例行头部取皮术患者,按是否使用止血带和注液肿胀而分为四组,观察各组患者出血情况等.结果:头部止血带联合注液肿胀止血组取皮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其他组(P<0.05),手术野清晰,取皮质量高.结论:头部止血带和注液肿胀止血法有协同作用,可显著减少头部取皮过程中的出血.

    作者:徐泽华;谢元才;邓小红;叶林娇;肖美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血乳酸代谢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血乳酸(BU)代谢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跑台提供运动负荷,分别对60名受试者进行了安静状态和极量负荷运动后血乳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在安静状态下,两组血乳酸水平无差异;在极量运动后,体育专业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组,t=0.02,P<0.05.结论:通过运动训练可提高机体的血乳酸代谢水平.

    作者:孙晓琴;许亚夫;邱东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