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英;袁萍
目的:探讨眼球破裂伤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眼球破裂伤的临床资料.结果:眼球破裂伤只需一期精细缝合,大部分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眼球破裂伤视力不再是作为眼球摘除的唯一指标.
作者:汪自文;程红平;余美珍;吴美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脑干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83例脑干卒中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结果:83例临床表现各异,痊愈47例,好转7例,院外死亡19例,院内死亡10例.结论:脑干卒中临床表现多样,极易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或周围性呼吸功能衰竭,其死亡率远较脑卒中高.
作者:梁仕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期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1例,10例采用分期静脉动化手术.结果:术后皮温恢复,足背动脉、动脉搏动增强或恢复,下肢坏死愈合或降低了截肢平面,症状改善,随访1年至5年半.结论:对没有流出道的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分期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凤恩;钟宝元;黄志斌;段青;王小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鼻腔内窥镜手术,是将连与摄像镜头的操作镜插入鼻腔,利用监视器显示的图像所进行的鼻腔手术.他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操作精确,手术彻底,病人痛苦少,危险小,目前我院采用鼻内窥镜已成功地进行了134例鼻腔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过程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查良华;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引文分析是对科技著作的引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既可揭示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预测其发展趋势,又是表明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引文量的大小,是论著作者对新知识、新成果吸收量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作者吸收文献情报能力和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对<赣南医学院学报>1993~1997年论文引文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作者吸收和利用文献来源的情况.
作者:吴剑波;敖慧斌;刘仰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川崎病病例,按常规进行心脏扫查,重点放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上,仔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情况,然后采用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观察冠状动脉内血流情况.结果:本组31例病例中,有3例心脏属于正常范围,28例冠状动脉内径及管壁回声结构有不同改变;冠状动脉成像:于舒张期均可见从主动脉根部流入左右冠状动脉的红色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佳的、可重复进行和无创伤的可靠检查方法.
作者:陈卫华;谢谨捷;叶军;凌月蓉;游宇光;肖文胜;任苓;葛贻龙;陈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53例(56眼)3~14岁儿童先天性和外伤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随访3个月~4年,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有视力记载的病例中出院时脱残与脱盲率分别为44.0%和86.0%,随访病例中脱残与脱盲率分别为64.5%和90.3%;后发障和葡萄膜炎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并积极治疗术后并发症,同时要尽早行屈光矫正及系统正规的弱视训练以提高术眼视力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作者:王辉;曾祥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门静脉内栓子的鉴别诊断.方法:对47例门静脉癌栓及11例门静脉血栓进行了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门静脉癌栓及血栓均有不同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结论:彩色多普勒是目前非侵入性诊断门静脉栓子的首选方法.
作者:游宇光;谢谨捷;凌月蓉;陈卫华;肖文胜;任苓;葛贻珑;陈燕玲;叶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妇康栓的杀菌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方法:按1999年版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对妇康栓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及毒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在37℃水浴条件下,该妇康栓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作用2min的杀灭率在99.90%以上,对白色念珠菌作用5min杀灭率在99.90%以上,有机物对其杀菌作用无明显影响,毒性检测表明无毒,对皮肤无刺激.结论:妇康栓有较好的杀灭细菌作用,可用于阴道消毒.
作者:吴莉华;傅俊杰;殷铭俊;姜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蝶腭神经节周围及下鼻甲粘膜下注射药物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双侧蝶腭神经节周围各注射地塞米松3mg,双侧下鼻甲粘膜下各注射山莨菪碱3mg+1%利多卡因1ml,每周1次,三次为一疗程.结果:38例中,痊愈28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7.4%.结论:蝶腭神经节周围及下鼻甲粘膜下注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红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施行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后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原因及手术进行探讨.方法:对15例15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C1~3)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冷凝裂孔由于后瓣翻转、玻璃体条索等原因,而使裂孔某个区域封闭不好,视网膜不能复位,而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5例15眼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14眼,同术前1眼,术中2眼医源性裂孔,位于周边部,1眼后囊下性白内障,术后矫正视力0.3以上10眼,0.1~0.3为4眼,1眼为HM/50cm.结论: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VR-C1~3)的患者在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不能达到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困难的情况下选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必要的.
作者:蒙云燕;黄素英;廖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什么的作用,以及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这是本文作者所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善玖;刘国东;刘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头位、单胎、足月妊娠、宫颈评分≤6分且无规律宫缩的初产妇115例分成二组,用米索前列醇引产为一组55例,用催产素引产为另一组60例,比较第一次用药后引产有效率,两次用药后总的引产有效率,引产有效产妇临产发动时间、总产程.结果:使用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有效率达92.7%,明显优于催产素引产组(P<0.05 ),使用米索前列醇引产分娩结束的时间为6±2小时,显著短于催产素引产组(P<0.05 ).结论:米索前列醇组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疗效明显优于催产素组.
作者:杨海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犯罪案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2年四年的所有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犯罪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其数据应用poms.2.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案例中以农民占绝大多数,男性占绝对优势,案由以故意杀人为首,占50%,鉴定诊断前三位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精神障碍.结论:故意杀人组刑事责任能力受损或丧失较多,较其他犯罪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精神障碍越严重,犯案越严重.对诊断排序前三位的疾病,应加强研究.
作者:谢秀东;肖昌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股骨颈骨折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焦虑情况以及影响焦虑的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交谈法及量表测定法等对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进行非全面性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别极显著(P<0.01),以女性患者焦虑状态高于男性患者,60岁以下患者焦虑状态高于60岁以上患者,文化程度以受中等教育的患者焦虑分值较高;影响因素较为集中,以疾病相关知识欠缺(85%)较高,不能正确掌握功能锻炼方法(82%)仅次之.
作者:丁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比较异丙酚与不同剂量曲马多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探讨合理的麻醉方法.
作者:盛福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7岁.因摔跤后左额部疼痛,右侧肢体活动欠佳2小时急诊入院.入院后3小时左侧头痛加剧,伴呕吐,进而昏迷.体检:血压270/160mmHg,两侧瞳孔不等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同侧下肢肌力Ⅲ级,有高血压病史26年.临床诊断:高血压病Ⅲ期、脑出血、脑疝.
作者:黎捍华;邱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对四苯基卟啉、对四羟基卟啉、对四羧基卟啉试剂键合硅胶对人清白蛋白(HSA)和γ-球蛋白(γ-IgG)的吸附行为.方法:试验了上述卟啉试剂键合硅胶的合成及红外光谱分析,溶液的pH、HSA和γ-IgG浓度、振荡时间对吸附的影响.结果:meso-四苯基卟啉键合硅胶(TPP*SG)对HSA的大吸附量为13.4mg*g-1,大吸附率达92%,吸附平衡时间为60min.结论:TPP*SG键合硅胶具有很好的酸碱稳定性,作为常规色谱柱和HPLC色谱柱分离介质,为选择理想的淋洗系统提供广泛的筛选范围.
作者:范小娜;胡雅琼;李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依据<著作权法>阐述了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对发表权、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他人著作权和防止泄密五个方面对作者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王会珍;敖慧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ORION颈前路钛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ORION钛板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16月.结果:根据Frankel分级的评价,本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序的好转和恢复,植骨块术后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无钛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存在.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ORION钛板固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牢固,可获得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术后不需行石膏固定和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优点.
作者:姬广林;吴东保;利盛成;何澄;刘午阳;周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