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君;刘丽;方丹;王东艳;张玲;彭玉生
目的:探讨BSD热疗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增敏以及减轻放疗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06~2014-06我科收治的50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热疗联合组(A组,n=25)和单独放疗组(B组,n=25),B组给予放疗,A组则在放疗基础上增加盆腔深部BSD热疗.两组在外照射后均补充腔内治疗,并根据病情给予化疗.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随访期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中及治疗后1个月内,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放疗后的腹壁及大腿区域淋巴水肿发生率60%及程度均明显低于B组92% (P<0.05).结论:对Ⅱb~Ⅲb期宫颈癌病人在放疗基础上,治疗同期增加盆腔深部BSD热疗,两组病人对比临床观察可增加放疗局控率并有效减轻患者放疗并发症,尤其改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绝经女性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同时行双侧榆卵管切除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因子宫良性疾病于我院行子宫全切术或次全切除术患者共92例,随访至术后半年,失访2例,完成随访90例.其中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45例(观察组),保留输卵管45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AMH水平的变化、盆腔包块的再发率以及围绝经期症状.结果:<45岁患者中,观察组术后1、3、6个月AM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发盆腔包裹性积液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围绝经期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5岁患者中,观察组术后1、3、6个月AMH水平及围绝经期症状相较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再发盆腔包裹性积液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中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降低了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但对45岁以下患者卵巢功能有影响,可致卵巢功能早衰,而对45岁以上患者影响轻微.
作者:宋继荣;辛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地区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为宫颈癌的合理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12-01 ~2015-12收治12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发病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0岁,共32例)和中老年(≥40岁,共88例),其中青年组年龄平均(34.3±3.2)岁;中老年组年龄平均(58.7±4.5)岁.对两组患者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占总所有患者比例的为26.7%,青年组患者接触性出血(56.3%)、白带异常(21.9%)、宫颈糜烂(37.5%)、溃疡(46.9%)较中老年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34.1%、18.2%、18.2%、34.1%)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患者肿瘤直径4cm以上所占比例、临床分期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腺癌发生率、癌浸润深度、恶性程度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三江地区宫颈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随年龄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青年组患腺癌的发生率比中老年组比例高,分化程度较中老年组低,肌层浸润发生率较中老年组高.
作者:李娜;邢天容;冯晓娜;张丹凤;何宏;吴英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并探讨DM大鼠VSMCs细胞增值及凋亡机制.方法:应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对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造模后别于CON组和DM组(1、2、3、4)各组中随机取出1只SD大鼠,取出主动脉并制备成细胞悬液,在细胞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传代,应用不同梯度浓度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对Notch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M大鼠VSMCs细胞增值及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梯度浓度的DAPT作用DM大鼠VSMCs72h后行流式细胞仪分析,G0/G1期细胞比例由39.97%上升为72.32%,S期的细胞比例从41.10%下降为19.87%,凋亡数却从3.1升高至15.4 (P <0.05).结论:DAPT能影响DM大鼠VSMCs的细胞周期,减少DM大鼠VSMCs的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殖反向增加细胞凋亡数,这二者作用均具有依赖性且呈正相关.
作者:汪宝林;金松;范东旭;冯东凡;谢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接受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完全随机数表方法,将我院于2014-03 ~2015-02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痰热清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与对照组(头孢曲松钠治疗)各3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较对照组有显著上升,观察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均< 0.05),但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曲松钠联合疗法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王金庆;段玉应;陈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核的电化学行为,为拓展细胞电化学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线扫描伏安法研究MCF-7细胞核的电化学行为,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提取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细胞核中的嘌呤碱基.结果:MCF-7细胞核在MWCNTs-IL/GCE上出现两个氧化峰,分别归因于黄嘌呤与鸟嘌呤的氧化反应和腺嘌呤与次黄嘌呤的氧化反应.结论:MCF-7细胞核中的嘌呤碱基在MWCNTs-IL/GCE上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该电化学法有可能用于细胞核内嘌呤的检测.
作者:王倩;张静;张丽茹;王喜洁;朱金玲;崔继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治疗理念在肋骨骨折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10~2015-1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0例肋骨骨折手术的患者,男5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65±6.87)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快速康复治疗组及常规手术组,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快速康复治疗组术后24h疼痛评分较常规手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速康复治疗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4.36±1.08)h,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的(8.63±1.4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快速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手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快速康复组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治疗理念应用于肋骨骨折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能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能加速患者康复.
作者:罗艳卓;曹劲松;宣兆博;周刚;邢宇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大出血患者成分血输注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推广成分用血.方法:收集38例大出血患者,根据情况进行不同成分血输注,比较输血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结果:输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时得到补充.结论:成分输血迅速补充血液中丢失的成分,能及时地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
作者:张显达;王英;赵玉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烫伤合并心衰的抢救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3-08~ 2015-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烫伤合并心衰患者共80例.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抢救与护理方法,观察抢救及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抢救的患者共77例(96.3%),死亡的患者共3例(3.7%).其中,在半小时内病情维持稳定的患者共48例(60.0%);在1h内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共23例(28.8%);在48h内还需对病情进行严密观察的患者共6例(7.5%);在72h内处于危重期的患者共3例(3.7%).结论:对烫伤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及时地抢救与护理,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加快患者的恢复进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春梅;高凤荣;张雪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取2010-06 ~2015-06我院普外科收治的因外伤脾破裂及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采取脾切除术治疗,术后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类手术未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相关指标,并回顾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诊治预后.结果:观察组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粗,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均好转出院.观察组经抗凝溶栓干预1周后,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2例;抗凝溶栓2周,管腔部分再通出院7例,血栓完全消除出院10例;因腹膜炎症状加重,在溶栓治疗4d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结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脾切除术后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小板升高相关,需重视手术医师操作的规范化,早期发现异常,行祛凝抗凝溶栓治疗,为有效防控方案.
作者:方孝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脱氧核苷酸钠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9~ 2015-02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乙肝后肝硬化的病人一共有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对病人采取脱氧核苷酸钠治疗,对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情况给予对比.结果:在临床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以后,观察组病人的肝脏炎症反应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脏合成功能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采取脱氧核苷酸钠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熊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12~2014-12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行AO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在手术结束后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术后首次锻炼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21例为优,4例为良,优良率为100%,对照组17例为优,5例为良,3例为差,优良率为88%,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牢靠的固定,膝关节锻练时间早,且骨折恢复优良率高等优点,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3例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变量、多变量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32例(3.22%)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变量(术前低体重、吸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白细胞升高,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础疾病)与吻合口漏发生显著相关.血清蛋白水平(≤11g/dL)和血清血红蛋白水平(≤6g/dL)在逻辑回归分析中为显著变量因素.结论:血清蛋白水平低于5.5g/dL和血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9.4g/dL为显著变量因素,可作为大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预测标记.
作者:赵斌;陈福军;刘洋;吉志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小儿氨基酸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56)和对照组(n=5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和小儿氨基酸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34,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5,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小儿氨基酸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显著、安全,住院天数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玲弟;胡啸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社区人群调查了解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并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预防糖尿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健康档案资料,了解淮安市清河区钵池山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结果: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运动疗法预防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控制血糖、并发症、低血糖处理等知晓率较低.结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度不够,同时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管理及健康教育,以降低高危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控制病人病情,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诊疗费用.
作者:王季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的突触囊泡膜蛋白Ⅰ(synaptotagmin Ⅰ,Syt1)和突触后致密物(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清结级Wistar雄性4周龄幼鼠84只,分为A、B、C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模型组(Li-pilo组),C组:治疗组(LEV治疗组),其中A组24只,B、C两组组每组各30只.分组后分别给予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C组以LEV150mg/kg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4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在1周、2周和4周动态检测3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yt1和PSD95的表达.结果:B、C两组均出现癫痫样发作.左乙拉西坦对照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Syt1和PSD95各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Syt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SD95的表达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Syt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PSD95的表达有所增加,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反复发作后可能诱导Syt1表达增强,Syt1可能通过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促进癫痫发生.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左乙拉西坦能增强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PSD95的表达.
作者:王禹;王海燕;王婧;赵冬梅;赵塔娜;聂磊;冯宏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的方式检索出2010-01~2014-12来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减短骨折愈合时间、减短术后下地时间等特点.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和ALP.
作者:李尧;李长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析小骨窗与常规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1~ 2015-01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窗开颅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情况、临床效果等.结果:治疗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几率(1/30)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30) 20.0% (x2=8.493,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0个月,出血量30~60mL的患者,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61~80mL的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根据患者的出血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且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应用.
作者:李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制胡椒碱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的胃内漂浮缓释片,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方法:利用亲水凝胶骨架材料HPMC及助漂剂十六醇为辅料,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和湿法制粒的方法将胡椒碱制备成胃内漂浮缓释片,并以漂浮时间及累计释放度为指标对处方进行筛选,单因素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的胃内漂浮缓释片在HPMC-15M为54%、十六醇为10%、碳酸氢钠为10%、硬脂酸镁1%时在人工胃液中10 min内起漂,维持释放药物10~12h,累计释放度为95.6%,接近一级释放.结论:所制备胡椒碱胃内漂浮缓释片释放药物速率平稳,具有长效作用.
作者:安东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12 ~2014-11我院收治的6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口服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疏肝和胃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症状评分.结果:①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组间对比差异显著;②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总评分仅为(1.01±0.1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小明;殷玉应;王金庆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