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莹;盛宝英;韩凤;杨晓玉;魏春杰;毕胜
目的:观察戊四氮(PTZ)诱导大鼠癫痫后脑神经型钙粘附素(N-cadherins)和神经营养因子-4(NT-4)变化及应用灵芝酸进行干预与治疗,主要研究灵芝酸预防和治疗癫痫的痫性发作的机理.方法:采用健康的雄性Wistar实验大白鼠33只,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正常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灵芝酸治疗组每组11只.癫痫模型组与灵芝酸治疗组均采用诱导癫痫亚惊厥发作剂量腹腔注射戊四氮制备Wistar大白鼠慢性点燃痫性模型.在实验室冰盒低温条件下迅速提取大鼠脑组织,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脑N-cadherins和NT-4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诱导癫痫大鼠痫性模型制备成功,灵芝酸治疗组和癫痫模型组实验动物都达到癫痫点燃的实验标准,与癫痫模型组动物相比,灵芝酸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但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没有显著性.实验检测Western-Blotting结果发现:PTZ诱导癫痫发作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用灵芝酸干预后,N-cadherins的表达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癫痫模型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比正常对照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灵芝酸组大鼠脑NT-4蛋白含量较癫痫模型组蛋白含量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灵芝酸作用癫痫大鼠后N-cadherins蛋白表达降低,调整机体病变神经元的兴奋性,灵芝酸还能够增强NT-4的表达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给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从而起到抗癫痫作用.
作者:王芳芳;谭风雷;姜阳;马小茹;刘蕾;刘君星;梁衍锋;吴佳梅;王淑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单孔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并符合单孔胸腔镜切除术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平均费用、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平均费用均低于对照纽,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纽,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新型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文静;白鑫;刘清华;刘清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CSE、H2S含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确增龄中ED发生的机理.方法:选择2月龄、8月龄、16月龄及24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各10只,按月龄不同分成四组(A、B、C、D组).于相同环境下给予相同饲料喂养四周后第1日给予阿朴吗啡100μg/kg于每只大鼠的颈项背部皮下注射,然后持续观察60min并记录勃起次数.第2日在给予电刺激3V和5V、2ms、25Hz下分别测定每只大鼠的ICP/MAP.切取各组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分别测定H2S和CSE含量.结果:随月龄增加,大鼠海绵体内H2S和CSE含量均下降,大鼠阴茎勃起次数减少.结论:增龄对于海绵体组织内CSE、H2S水平有显著影响,内源性H2S在大鼠阴茎勃起过程中起促进阴茎勃起的作用,阴茎海绵体组织内CSE表达减弱导致H2S含量减少是老年性ED的发病原因之一.
作者:张天宇;杜从林;迟宝进;胡存利;罗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后护理.方法:从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当中选取12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53例)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分析两组的产后并发症、新生儿情况及产后6 ~12周回院复查糖耐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低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GTT回院复查率、糖耐量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产后监测、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新生儿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母婴的平安,减少患者产后并发症,促使患者糖耐量恢复正常.
作者:刘志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5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h、12h、24h、72h和7d时段的假手术组(Sham组,35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35只)、法舒地尔治疗组(35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法舒地尔(10mg/kg).HE染色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Nogo-A表达.结果:①肉眼观察:Sham组两侧大脑半球对称;HIBD组随时间延长脑组织水肿加重,可见大脑半球坏死灶;法舒地尔治疗组脑组织水肿减轻.②HE染色:Sham组脑组织结构形态正常.HIBD组可见细胞肿胀,核固缩、裂解,炎性细胞增多;法舒地尔治疗组神经细胞水肿及核固缩数量减少.③免疫组化:Sham组Nogo-A可见少量表达;HIBD组Nogo-A阳性细胞12h开始升高,24h达峰值,随后表达逐渐降低;法舒地尔治疗组除6h时间点外,各时间点的表达均低于HIBD组(P<0.01);HIBD组和法舒地尔组阳性细胞数多于Sham组(P<0.01).结论:法舒地尔通过抑制Nogo-A的激活,促进了轴突再生和修复,保护神经细胞,为临床防治HIBD提供了实验性的理论基础.
作者:孟庆云;李丽;邵巍;聂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本组研究通探索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为颞颌关节紊乱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颞颌关节侧斜位、双侧髁状突经咽侧位X线片检查.结果:关节弹响或杂音的X线显示关节间隙异常者居多,占61.54%;区疼痛或压痛的X线显示正常关节者居多,占47.37%;关节动度异常的X线显示关节间隙异常者居多,占47.18%;骨关节病关节在三大主要临床症状的X线影像中均未占高比率.结论:临床治疗应根据病程特点,结合X线影像检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关节器质性改变的发生.
作者:高景斌;闫海明;韩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性较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Mindray公司的M-7彩超诊断仪床旁经胸诊断主动脉夹层患者11例,与CT、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胸超声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91.67%,CT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90.00%,MRI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准确性为100.00%.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地诊断急诊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能够早期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杜淑华;盖昱辛;梁阔鹏;陈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模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理过程中对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寻找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方法.方法:36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UUO模型组(n=12)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n=12).于输尿管上1/3处用手术缝线结扎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及UUO模型组大鼠.罗盖全(骨化三醇)给予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灌胃,共28d.UUO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术后第14天、第28天分批处死各组大鼠,留取造模侧肾脏供病理分析.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值和肌酐(Scr).HE染色及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情况,OPN及TGF-β1在大鼠肾脏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果:随着梗阻时间延长,UUO模型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大鼠肾脏病理肾小管结构紊乱、周围肾间质增宽,肾间质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的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低于UUO模型组(P<0.05).OPN、TGF-β1在UUO模型组和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UUO模型组OPN、TGF-β1的表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①OPN、TGF-β1的表达随着梗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提示OPN、TGF-β1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②活性维生素D3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UUO模型组改善,且OPN、TGF-β1表达减少,表明活性维生素D3可减少TGF-β1、OPN表达,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艳姝;桑吉武;刘中柱;史为伍;牛效清;张国艳;赵春艳;蔡天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在ICU护理中加入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从2013-07 ~2014-07收治于我院ICU科室的50例患者作为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另选取2012-07 ~2013-07收治于我院ICU科室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5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我科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在ICU护理中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护理质量为(95.26±3.48)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90.82 ±3.84)分,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采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层级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ICU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提升医疗水平,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罗莲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D2-40和FⅧ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印例结肠癌、20例结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D2-40和FⅧ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和FⅧ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D2-40表达的LMVD计数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及结肠癌逐渐增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Ⅷ表达的MVD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结肠腺瘤、结肠癌及正常结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肠癌组织中D2-40和FⅧ过表达,说明血管/淋巴管新生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腺瘤组织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数量增多,提示腺瘤有发展成癌的风险,应该定期复查.
作者:王桂梅;刁为英;王彩霞;聂美楠;张立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内科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进行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我院满意为9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内科疾病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凤莲;刘慧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马齿苋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及肝脏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硫酸葡聚糖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再分为自然恢复组、马齿笕多糖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给药7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测定及肝脏细菌易位检测.结果:DS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肝脏有肠杆菌易位,小鼠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马齿笕多糖治疗7d后治疗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肝脏肠杆菌数量减少.结论:马齿笕多糖可以提高肠内容物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降低肝脏肠杆菌数量.马齿笕多糖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冯澜;李绍民;代月;马婷;马淑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腹部创伤的临床特点和急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09 ~ 2014-09抢救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紧急治疗的50例腹部创伤患者中,痊愈的患者有55例,死亡患者5例,救治成功率是91.6%.结论:腹部创伤患者多数为钝性暴力所致,赢取救治的佳时间,对其及早诊断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邓碧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采集手术中的曲张和正常大隐静脉样本,研究在曲张大隐静脉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的表现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12 ~2014-10通过血管外科收治的大隐静脉手术治疗患者32例(患肢40条),选取男18例,女14例,年龄38 ~75岁,平均57.5岁.选取静脉主干曲张明显的部位割作标本.依据CEAP法,将40条曲张大隐静脉分俩组:C1 ~ C3组(怠肢24条)、C4~C6组(患肢16条).对照组选用一定期间我院骨外科和血管外科,由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外伤(没有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家族史)需要截肢的正常10条大隐静脉.男性截肢者7例(患肢7条),女性截肢者3例(患肢3条),年龄24 ~70岁,平均46.6岁.本实验分为俩组实验组及其对照组,俩组的实验方法是通过免疫纽化来显示MMP-1、TIMP-2在大隐静脉中的表达概率.结果:对照组大隐静脉壁中MMP-1的表达量较少,但是实验组曲张大隐静脉壁中表达量增多(P<0.05),C4~C6组和C1~C3组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大隐静脉壁中TIMP-2也可以表达,但在实验组曲张大隐静脉壁中表达增加(P<0.05),C4~ C6组和C1-C3组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曲张的血管重塑可能与MMP-1、TIMP-2的异常表达相关.
作者:许建辉;刘程伟;王石;金松;王树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及Ki-67表达变化与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癌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标本中Ki-67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与患者年龄无关,但与肿瘤大小(P<0.05),TNM分期(P<0.01)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5)有关;Ki-67表达与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i-67高表达患者中IL-10含量较高(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IL-10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顸后较差.
作者:许娜;刘蕾;褚景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观察急诊护士的抢救过程,并对病人痊愈后进行追踪,总结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阐述其重要性.结果: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提高可以对整体急诊抢救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所以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及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结论:急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观察能力在急诊工作中非常重要,关系到患者能否第一时间得到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也关系到抢救成功率与治疗预后.
作者:杨杏钻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传统管(胃管和鼻肠管协同)和新型管(专利产品螺旋型肠胃管)在胃大部切除术安置过程中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96例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二组,即对照组(胃管和鼻肠管协同)100例,实验组(新型管)96例.对照组(胃管和鼻肠管协同)是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将胃管送至胃内;实验组(新型管)是将设计一体的螺旋型肠胃管同样用液体石蜡润滑胃管前端,操作方法按胃管留置操作规程进行.结果:实验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管道移位、管道堵塞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安置新型专利产品螺旋型肠胃管(简称新型管)的舒适度明显优于胃管和螺旋型鼻肠管(简称传统管);在两种管道安置过程中及留置期间,新型管并发症管道阻塞、管道移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郝佳丽;曹玉杰;张秀华;刘媛;都继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的小长度和直径.方法:上颌后牙区CT扫描、建立带种植体-基台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短种植体的直径变化范围为4 ~ 6mm和长度变化范围为6~ 8mm,模拟口内环境对种植体进行负载,调节直径和长度的值,分析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变化,对上颌后牙区应用的短种植体进行优化.结果:垂直(颊舌)向加载条件下,随着变量直径(D)和长度(L)的增加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峰值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15 ~1.86(E-2)Mpa和1.90~ 4.97(E-2)MPa,下降幅度分别为38%和61%.变量D对其位移峰值的影响大于变量L.垂直向加载时,当D≥4.90mm且L≥4.75mm,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峰值曲线的曲率位于-1和0之间.颊舌向加载时,当D≥4.90mm且L≥4.90mm,种植体-基台复合体位移峰值曲线的曲率位于-1和0之间.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上颌后牙区种植体要选择长度≥4.90mm,直径≥4.90mm的种植体.
作者:王晗;朱杨;李鹤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估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术后即刻修复上前牙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共12颗满足即刻种植术适应症的无法保存的上前牙,微创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12枚,均于术后完成即刻临时冠修复,4~6个月后永久修复.种植永久修复后随访6 ~12个月,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骨结合情况,统计种植义齿成功率.结果:12例患者12枚种植体均无感染、松动,对邻牙支持组织无损害,种植体周围X线无透射区,骨结合良好,未见明显病理性骨吸收,无种植体周围炎症出现,软组织健康,种植体成功率100%,患者对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在严格掌握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适应症的前提下,采用改良式GBR技术联合即刻种植术后即刻修复上前牙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赵进峰;尹蒙熔;樊马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及特点,制定护理安全问题的防护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手术室2011 ~2014年出现的15起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以及与护理人员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手术室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责任心不强,未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安全核查,以低年资的护士为主.结论: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交接班、手术器械物品清点等各项制度,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增强责任心的培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国娟;王静;刘志丹;王悦;何淑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