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娟;姚智;牛文彦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激动剂苯扎贝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炎症反应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PPARs激动剂是否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R),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苯扎贝特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检测各组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观察PPARs激动剂对大鼠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的影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免疫组化法观察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苯扎贝特治疗组大鼠脑含水量减少(P<0.05)及脑伊文思蓝含量下降(P<0.01);缺血脑组织MPO活性降低(P<0.01);炎症因子IL-1β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 PPARs激动剂苯扎贝特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损害,其保护作用与抑制炎症有关.
作者:尚进林;程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了解非洲国家儿科疾病的特点及分布,对援外医疗的迅速实施及处理至关重要.为了便于今后援外医疗队员和国内同行了解非洲地区的小儿发病状况,本文将近年来在刚果首都医院儿科就诊的小儿疾病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马学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股骨颈骨折60岁以上(60~83)124例,男性5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8.4岁.对无移位型或移位骨折易于复位者74例采用空心钉治疗,对移位骨折并有粉碎块,或有内科合并症者采用全髋27例或双动头半髋置换23例.术后常规给予活性D3、钙、降钙素或二磷酸盐药物.结果:随访2~4年,平均2.6年.空心钉组2例不愈合,9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其中移位骨折7例,但股骨颈骨折均愈合.另2例术后2周时出现感染,总并发症13例(17.6%),余功能优良可61例(82.4%).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组50例,1例术后2周出现脱位, 1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 3例术后1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2例1年后出现假体松动,共7例(14.0%).功能优良35例,可8例,占86.0%.结论:对于无移位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首选早期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疗效满意.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复位困难可选用骨水泥型全人工关节或双动半髋置换方法.给予活性D3、钙、降钙素或二磷酸盐药物,预防再骨折,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
作者:叶伟胜;张建国;林枫松;周连兴;马宝通;张铁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将常规用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患者治疗的Forsus矫治器,应用到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该类患者,评价其对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影响程度.方法: 临床选择19例已过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安氏Ⅱ类患者,根据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的软组织测量标志点,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的侧貌改变.结果:H角减小(1.43±0.94)°,鼻唇角增大(1.71±1.42)°,上唇突点后移(1.36±0.44)mm,上唇突距减小(2.02±0.10)mm,上唇角减小,上下唇角增大;下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结论:Forsus矫治器能在短时间内使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患者软组织侧貌得以改观.避免了部分患者拔牙正畸或正颌外科,对现有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矫治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作者:许皓;李洪发;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突发性聋病因复杂,病毒感染、内耳血循环障碍及自身免疫异常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公认的原因,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激素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在50%~70%之间[1].仍然有很多患者治无效,或者是没有痊愈.
作者:任海棠;刘丽燕;黄永旺;周祥宁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冠心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931份心脏科住院病例按HDL-C水平分为3组,小于1.04 mmol/L为低水平组,1.04~1.54 mmol/L为适当水平组,大于等于1.55 mmol/L为高水平组,对3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甘油三酯(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尿酸(UA)、血糖、急性心肌梗死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水平组和(或)适当水平组明显低于低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较适当水平组2型糖尿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随机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无显著差异(P>0.05).3组病人的住院天数、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患病率无明显差别(P>0.05).高水平组总胆固醇(TC),收缩压高(P <0.05).结论:虽然高水平、适当水平组较低水平组心血管保护作用明显,但高水平组较适当水平组心血管保护作用不显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作者:庞文艳;袁如玉;叶岚;黄娇红;李立丰;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钾造成的骨骼肌细胞膜去极化对葡萄糖转运因子4(GLUT4)转位的调节作用.方法:用55 mmol/L的葡萄糖酸钾孵育L6GLUT4myc肌管使细胞膜去极化,用偶联抗体的比色法检测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结果:膜去极化介导的GLUT4myc转位呈时间依赖性,2 min和5 min时细胞膜上GLUT4myc的含量显著高于基础组(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回复到基础状态;去极化作用同样急性增加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磷酸化.结论:高钾诱导的细胞膜去极化可使膜表面GLUT4myc快速增加,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可能参与高钾刺激的骨骼肌细胞GLUT4myc转位的机制.
作者:刘琳娟;姚智;牛文彦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妇女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症(OP)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提高OP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自行设计问卷,OP知识量表、健康信念量表和自我效能量表对190名社区40岁及以上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收到合格问卷177份,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绝经与否,是否学过OP知识,感知到的钙益处及钙障碍是影响饮食习惯的主要因素(P<0.05);而感知到的运动障碍是唯一影响运动的因素(P<0.01).结论: 针对女性的OP健康教育人群需要进一步扩大;为患有慢性病的妇女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计划是该病预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作者:杨秀琳;王春梅;杨淳彭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加锁髓内针和普通髓内针固定时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情况.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处鼠50只,体重(250±20)g,根据股骨骨折固定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锁髓内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髓内针组).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股骨,行开放性截骨制作横行骨折,并行内固定术.术后即刻、2、4周对全部大鼠进行X-ray检查,第4周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取术侧股骨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BMD和生物力学检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同期对照组的纤维性骨痂小,骨性骨痂大,骨性愈合时间提前;实验组骨折局部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侧股骨的大负荷、大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锁髓内针较普通髓内针能提供抗旋转稳定性,增加骨量,促进骨性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折愈合后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李志强;王沛;郭乾臣;常德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诊断“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初选手段,但其准确性及敏感性偏低,不少学者对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ECG、心电向量图(vectorcardiogram,VCG)诊断LVH进行了对比研究,勿容置疑地得出UCG的敏感性远远高于ECG、VCG ,准确性及特异性高达85%[1],能准确地测出左心室厚度、室间隔和左心室内径,计算出左心室重量,具有准确、简便、无创等优点,为高血压患者检查左室肥厚的首选方法[2].
作者:李琪;陈情;朱晓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GL)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单个核细胞的10%~15%,实质上包括两类细胞,CD3+ T淋巴细胞和CD3- NK细胞,正常情况下,CD3-NK细胞占LGL的60%~80%[1].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 ,LGLL)是起源于CD3-或C3+ 的克隆性疾病.临床分为T细胞型LGLL和NK细胞型LGLL.现报告1例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 T-LGLL).
作者:梁文同;贾志强;谢旭磊;贾士强;颜晓燕;赵彩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1,25-(OH)2VitD3与钙磷水平变化及其与肺功能、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COPD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0例,分别测定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及对照组的血清1,25-(OH)2VitD3与钙磷水平,并测定肺功能(FEV1、FEV1/FVC)及BMI等指标.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稳定期血清1,25-(OH)2VitD3及钙磷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各组血清1,25-(OH)2VitD3、钙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血清磷水平于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急性加重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急性加重期和对照组中,血清1,25-(OH)2VitD3水平与BMI、肺功能指标成正相关,血清钙水平与BMI成正相关.结论:COPD患者不论急性加重期还是稳定期血清1,25-(OH)2VitD3与钙磷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并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影响预后,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邢晓莉;王燕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免疫学家Janeway提出了关于固有免疫系统病原体的模式识别理论.该理论认为,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脂多糖(LPS),双链RNA等,可被固有免疫细胞所识别,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而固有免疫细胞则表达一类可识别PAMP的分子,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s).
作者:葛睿;田景琦;钟玉霞;张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安全地进行手术.方法:回顾分析年龄在65岁以上并接受了髋关节置换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经过相应处理,两组病人重要心血管事件如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发生率是否不同.共109例病人被纳入分析.根据病人病情,两组病人分别给予了纠正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并发症,控制肺感染,改善心肌缺血,治疗重要的心律失常,并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及预防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改善病人心功能状态的治疗.结果: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中、术后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发现明显不同.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的.
作者:张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开颅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生化、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形成机制,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7例颅脑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进行再次手术,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生化、影像资料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术前均有D二聚体水平异常增高出现,术后4例死亡,余23例病人随访6个月行GOS评分,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者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者12例.结论:该类病例颅脑损伤重、手术减压迅速解除损伤血管受压、纤溶功能亢进等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术前、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检查是及早发现并处理这种比较少见的对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手段.
作者:张士忠;朱涛;柴宏伟;边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根管治疗是口腔临床中用于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方法.由于根管系统特别是磨牙根管系统的多变、复杂,以及肉眼无法看到等特点[1],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牙髓腔及根管的增龄性变化,使临床医师普遍认为根管内的治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困难,且在临床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磨牙根管治疗期间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临床症状加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治疗失败的诊间疼痛等现象.
作者:林青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剂量氨溴索对胸腹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胸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0)和治疗组(n =30).对照组静脉注射氨溴索30 mg/次,3次/d ;治疗组静脉持续注射氨溴索900 mg/d (37.5 mg/h),两组均连续用药5 d .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和临床肺感染评分(CPIS)变化,统计抗生素费用、ICU时间、ICU费用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后大剂量组氧合指数和CPIS评分改善更为明显,ICU时间缩短,抗生素费用、ICU费用明显减少.结论:大剂量氨溴索有助于控制胸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肺炎,改善肺功能,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
作者:杨洋;王东浩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APM-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276G/T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9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165例糖耐量正常(NGT)人群APM-1基因SNP276进行分析,通过放免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并对各受试者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 SNP276 3种基因型在T2DM组和NGT组间总体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T2DM组中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GT组(24.74% vs 32.42%, P<0.05).(2) 两组中,GG型BMI、FPG(仅见于T2DM组)、FINS、TG(仅见于NGT组)、HOMA-IR显著高于TT型,HDL-C、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TT型.(3) 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2DM组中血浆脂联素水平与FPG和HOMA-IR呈显著负相关,HOMA-IR是影响脂联素水平显著的因素.结论:APM-1基因SNP276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琨;聂秀玲;刘德敏;于德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泛素(FAT10)、中期因子(MK)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FAT10和MK的表达,并观察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AT10在77.8%的结直肠癌中表达,仅在16.7%的癌旁组织中表达(P<0.005);MK在80.6%的结直肠癌中表达,仅在11.1%的癌旁组织中表达(P<0.005);FAT10和MK的表达与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组织分级、肿瘤大小及位置无关(P>0.05);FAT10与MK呈正相关(P<0.005).结论: FAT10和M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呈显著性高表达,协同作用了癌的发展过程,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评估的选择指标.
作者:杜杰;江涛;王西墨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β-连接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在乳房外Paget病(EMPD)中的表达及两者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2例EMPD组织和30例湿疹组织中β-连接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结果:EMPD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为75.00%,显著高于湿疹组织.cyclinD1在乳腺外Paget病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0.63%,而在湿疹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0.00%.β-catenin呈正常膜表达的组织中,有46.67%呈cyclinD1过度表达;而β-catenin异常表达的组织中,有84.38%cyclinD1为过度表达.β-catenin在EMPD的异位表达率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β-catenin的异位表达激活了cyclinD1的过度表达,引起了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在EMPD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石晶;周之海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