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翔;丁建民;赵新民;高磊;王毅军;聂福华
近年来国内外常采用PCR扩增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进行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的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史云芳;张秀玲;李岩;张颖;岳天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原发性肛周黏液腺癌是比较罕见的低恶性度肿瘤,生长缓慢,多以长期慢性肛瘘或多发脓肿为表现,易被误诊.国内外文献有少数病例报告.本人收集我院自1991~2005年收治4例病人,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刘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发生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将已确诊为T2DM的96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两组,其中单纯T2DM组51例,T2DM并发CHD组45例.了解并检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P2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DL-C、LDL-C、V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 h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S-CRP),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在HbA1C、FBG、TG、TC、HDL-C、FINS、UMA,PINS、FIB、S-CRP SBP、DBP、U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病程、BMI、P2BG、LDL-C、HOMA-IR、P2BG/FBG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BMI、P2BG、波动性高血糖等与冠心病发生成明显相关性.
作者:倪长林;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甲状腺是哺乳动物的重要内分泌器官之一,其稳态受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物质的调控.
作者:董金茹;阎玉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承气冲剂对术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作用.方法:对大承气冲剂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于术前、手术当日和术后第1、2、3天行胃电图检查.于手术当日和术后第1、2、3天行胃肠道压力测定.结果:手术当日治疗组胃电图正常波高于对照组,低频波和高频波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3天治疗组胃电图波幅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正蠕动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逆蠕动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2天,对照组十二指肠上段移动性运动复合波收缩幅度高于治疗组.结论:大承气冲剂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恢复的同步加速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王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按有无脂肪肝分组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脂肪肝组肥胖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无脂肪肝组,脂肪肝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出现糖尿病年龄较低.结论: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患病的相关因素.
作者:张秋梅;张喆;李金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头颈部以颈动脉体瘤多,偶可发生于迷走神经体、眼眶睫状体、鼻腔鼻窦、喉、气管等处.
作者:张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发现戊二醛有明显的杀芽胞活性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其理化特性、杀菌活性、杀菌机制和毒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戊二醛具有杀菌谱广、高效、刺激性小、腐蚀性弱、低毒安全、易溶于水和稳定性好等优点.
作者:蔡莉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抗早孕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各30例孕妇胎囊绒毛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CD34及血管密度(MVD)数值的差异.结果: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绒毛膜绒毛中VEGF、CD34的表达强度及MVD值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妊娠人工流产对照组(均P<0.01).VEGF的表达与MVD的数值呈正相关.结论:米非司酮通过拮抗孕激素,降低早孕期绒毛中VEGF的表达,导致孕早期绒毛血管形成不良及胚胎生长发育受阻,使正常妊娠无法维持而终止妊娠.
作者:王芳;霍彦;尹利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肝脏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的改变,探讨罗格列酮防治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油酸经胰胆管插管灌注的方法诱导CP,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以罗格列酮治疗7 d,Westernblots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IR和IRS-1表达的改变.结果:模型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结论: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参与了CP继发胰源性糖尿病机制;罗格列酮在防治继发性胰源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方面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作者:梁泉;薛承锐;费乃昕;王欢;刘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手术特点及术后疗效.方法:自1973~2002年16例肘关节结核患者行肘关节叉状成形术,获得随访9例9肘,手术时平均年龄(43.22±8.90)岁(33~56岁),手术指征为严重疼痛、关节僵硬、畸形或窦道,术后均使用抗结核药1年,随访(9.22±3.27)年(4~13年).以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5肘无疼痛,4肘轻度疼痛,平均屈伸活动范围90度.HSS评分:术前(22.22±6.18)分,术后(84.67±7.73)分,其中优3肘,良4肘,可2肘.结论: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凯晶;李晓辉;于建华;宋立明;高志国;张铁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外周血中血管生长抑素(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取58例孕妇外周血,其中正常妊娠组2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7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1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AS、VEGF的浓度.结果:①子痫前期组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②子痫前期组VEGF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③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AS、VEGF水平差别均没有显著性(P>0.05).④在子痫前期患者中AS与VEG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0.560,P<0.05;r=-0.572,P<0.05).结论:AS和VEGF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有显著变化,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增彦;齐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患者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要求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患者进行HRT.行HRT前建立随诊病历,记录症状,做全面体检和检验.根据个人情况,给予雌孕激素制剂,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和检验随诊.结果:20例患者经HRT后,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未见子宫内膜癌复发,也无乳腺肿瘤生长.结论:Ⅰ期Ⅰ级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可以谨慎使用HRT.
作者:陈铁福;孙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筋膜缝合技术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70例腹部正中切口,以0#ETHICON普迪思圈套可吸收缝线,将腹膜与腹白线作单层连续缝合95例,丝线分层缝合病例7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层缝合:术中无腹膜撕裂现象,无伤口裂开、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伤口局部皮下积液、感染5例(5.3%);分层缝合组:术中腹膜撕裂10例(13.3%),切口裂开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伤口皮下液化、感染8例(10.7%).结论:使用延时吸收缝线连续全层缝合腹白线技术简便、省时易掌握,并发症少.
作者:王金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肝囊肿是肝脏内常见的良性疾病,以往治疗方法均以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为主.随着介入性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肝囊肿的治疗临床上更多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作者:经翔;丁建民;赵新民;高磊;王毅军;聂福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异氟烷和地氟烷对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速率的影响.方法:2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9例):(1)地氟烷组(D组).(2)异氟烷组(I组).(3)异丙酚组(P组).术中分别采用1.3MAC的异氟烷、地氟烷吸入麻醉和异丙酚6 mg/(kg·h)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各组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使第一串肌颤值(T1)保持在8%~12%,调整并记录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的速率.结果:I组、D组维库溴铵输注速率较P组明显降低,分别减少了36.9%(P<0.01)和20.6%(P<0.05),而且此效应在吸入麻醉气体30min后随吸入异氟烷及地氟烷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但D组与I组无差异(P>0.05).结论:异氟烷、地氟烷可减少维库溴铵连续静脉输注的速率,且具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王琛;李清;王国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对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对病理标本的影响.方法:选择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生殖道赘生物直径>1 cm,组织学除外恶性肿瘤患者70例,使用高频电刀不同规格的电极,于病变外2~3 mm切除组织,切除物送病理.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标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结果.结果:手术时间3~8min,平均4.7 min;出血量<5ml占85.71%;伤口愈合好,治愈率97.14%.病理组织结构完整,对病理结果的评价无影响.结论:高频电刀治疗稍大的尖锐湿疣操作简单、安全、治愈率高,且可提供良好病理组织标本.
作者:张丽琴;岳天孚;徐东波;贺钊芳;董朝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3种剖宫产术式术后腹壁愈合及腹腔粘连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时患者腹壁愈合腹腔粘连的情况进行观察.按第1次剖宫产术式不同分为3组: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为A组92例,Stark式腹部横切口剖宫产者为B组88例,下腹纵切口式剖宫产者为C组112例.比较3组患者腹壁愈合以及腹直肌、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的情况.结果:A、B组腹壁愈合情况好,愈合佳的比率分别为76.09%(70/92)和77.27%(68/88),明显高于C组的25.89%(29/112),A、B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直肌粘连严重的比率A组为40.22%(37/92),C组为11.61%(13/112),明显低于B组的71.59%(63/8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膜粘连率A组为42.39%(39/92),C组为33.04%(37/112),与B组的61.36%(54/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膀胱腹膜反折的粘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愈合、腹腔粘连情况与手术术式有关,改良腹部横切口式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愈合佳,腹直肌、腹膜粘连少.为预防再次手术粘连的问题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式.
作者:张静;张立军;韩玉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额叶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PD患者2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额叶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H&Y分级≥3级的重症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额叶NAA/Cr比值显著低于症状轻组和对照组(P< 0.05).结论:重症PD患者额叶NAA/Cr比值低于轻症PD及对照组,这有助于PD的病情预测.
作者:邢永红;张本恕;张云亭;安中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绵马贯众中活性成分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缓冲硅胶层析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绵马贯众根茎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到9个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现报道已鉴定的前3个化合物.分别为白绵马素AA(Ⅰ),白绵马素AP(Ⅱ),白绵马素PP(Ⅲ).结论: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单体,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Ⅱ和化合物Ⅲ碳氢NMR数据、化合物Ⅰ的碳谱数据,并利用多种2DNMR技术对这3个化合物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
作者:齐峰;王娥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