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妇女髋骨骨折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石雁川;屠青;徐格晟

关键词:髋骨骨折, 骨密度, 钙, 老年妇女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妇女髋骨骨折的骨密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初发的髋骨骨折妇女30名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无骨折的健康老年妇女60名,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测量骨密度,并对一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两组的骨密度、体质指数、生育子女数、文化程度和锻炼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骨密度降低、体瘦和生育次数多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氟铝联合对体外培养人胚成骨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铝联合对体外培养人胚成骨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成骨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低铝组、高铝组、低铝低氟组、高铝低氟组、高铝高氟组共6组,观察氟铝共存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加入氟铝后第14天和第16天,高铝组及高铝低氟组的细胞存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铝组和低铝低氟组(P<0.05).高铝组的细胞变化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铝组及低铝低氟组(P<0.05),高铝组加入不同剂量氟可抑制细胞的变性坏死率,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低铝组和低铝低氟组(P<0.05),而低于高铝组(P<0.05).结论:高剂量铝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胚成骨细胞的生长发育并对其产生一定的毒作用,在高铝情况下,加入一定量氟可抑制铝对成骨细胞的毒作用.

    作者:康静;黄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干扰素γ对烧伤增生性瘢痕色度值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干扰素γ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后瘢痕色度值的变化.方法:选择烧伤后瘢痕患者38例.瘢痕内注射重组干扰素γ100万国际单位,每周一次,连续注射4次.选同体瘢痕用注射灭菌注射用水治疗作对照,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和8周,用光电检测技术测量瘢痕的色度值,并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痒、胀、痛)、瘢痕的充血、颜色等变化.结果:用干扰素γ治疗增生性瘢痕后4周、8周,瘢痕的色调、饱和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自觉症状(痒、胀、痛)减轻、瘢痕的充血减轻、颜色变浅.结论:用干扰素γ治疗增生性瘢痕后瘢痕的色度值明显降低,干扰素γ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明显的药物之一.

    作者:张明谏;王其芳;宁恩弟;张静琦;万柏坤;曲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剂量米非司酮作为紧急避孕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低剂量米非司酮作为紧急避孕药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100例月经规则,性生活时未采取避孕措施或避孕措施失败后72h内的妇女,口服一次10mg米非司酮,避孕有效率按Dixon预期妊娠概率计算.结果:1例妊娠,避孕有效率为86.38%.副反应发生率仅16%,程度轻微.下次月经周期无变化者为86.87%,周期延迟则占9.09%.与平时月经经期和经量相似者分别为90.9%和88.9%.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是安全、有效和简便的现代紧急避孕药.

    作者:于玲;杨小玉;王晖;程渭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以DCAP-P为底物的酸性磷酸酶连续监测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以2,6-二氯-4-乙酰基苯基磷酸盐(DCAP-P)为底物的一种新的酸性磷酸酶(ACP)的测定方法.方法:在BTS-31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研究连续监测法,建立实验参数.结果:本法测定DCAP吸收峰为326nm;ACP的Km=0.139mmol/L;340nm时DCAP的摩尔消光系数为14440L/(mol×cm);缓冲液浓度0.1mol/L,适pH5.4,底物浓度2.0mmol/L,延滞期60s,线性反应期15min;线性范围为0~1188u/L;血红蛋白(Hb)<115.62mg/L对测定结果无影响;黄疸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本法总ACP与PAP(前列腺酸磷酶)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58~19.42u/L、2.52~9.04 u/L.结论:此方法重复性好,线性反应期长,线性范围广,干扰因素少,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

    作者:李英;李忠信;胡宗华;丁晓琴;左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

    从1990年至1999年共收治老年重型脑损伤38例,经CT诊断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型,以入院GCS≤8分为重型诊断标准和出院时病人的状态判断结果,现对老年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做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25例,女13例,年龄59~83岁,平均66.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7例,坠落伤6例,其它5例.1.2 临床表现①GCS计分:本组在发病6h内GCS3分4例,全部死亡,发病24h内GCS3 5分7例,死亡5例,6~8分27例,死亡8例.②脑疝:双侧瞳孔散大5例,死亡4例,一侧瞳孔散大14例,死亡8例.③肢体运动异常:原发脑干伤或继发脑干伤,或肢体运动无反应,肌张力增高及去脑强直者预后均较差.④主要合并症:上下肢骨折5例,颜面部伤3例,脾破裂2例,休克2例.

    作者:许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全世界人口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在我国缺血性卒中占整个卒中发病率的70%~75%,由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复发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求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我们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我院1999年11月至2000年8月期间134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单盲分成降纤酶组与对照组,其中降纤酶组78例,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62.3±13.2)岁;对照组56例,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63.6±12.7)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种无明显差别,见表1.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凡有以下情况者不与入选:(1)用药前症状明显改善.(2)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3)既往半年内有颅内出血史.(4)有血液病或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

    作者:梁桐;李坤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伽玛刀治疗颅内小病灶的剂量计划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小病灶伽玛刀治疗的优化剂量方案.方法:选取容积未超过10cm3且周围无重要敏感结构的3例形状不同的颅内小病灶分别单一使用18、14、8mm的准直器进行治疗计划的设计.根据剂量参数进行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的计算并绘出剂量一容积直方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准直器组合的剂量计划的参数显示:对球形病灶单等中心计划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好且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接受等剂量曲线容积小.对不规则病灶增加等中心数即增加不均匀性.结论:对于单等中心即能实现良好适形性的颅内小病灶,应避免使用多等中心.对于不规则形状病灶以及邻近重要功能区的病灶,则应根据病灶形状、性质及周围邻近结构选择适当的准直器组合,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宜培;郑立高;徐德生;康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电化学疗法对恶性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TA2系小鼠B细胞淋巴瘤的抑制作用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用移植的方法复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随后应用电脉冲通过铂金电极直接刺激肿瘤组织.1周后观察肿瘤大小、转移及存活情况.结果:电脉冲组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程度较对照组低,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化疗组,电脉冲与化疗合用抑制效果更佳.结论:电化学疗法可明显抑制肿瘤组织生长及转移,降低带瘤动物的死亡率.

    作者:张文霞;孙慧;王立新;吴杰;李林;多耀祥;王志光;李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抗生素S632A3在体外抗肠道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一1)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体外测定抗生素S632A3抗肠道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作用,为筛选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不同稀释度的抗生素S632A3抑制3种肠道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I型对vero细胞的感染作用,48h后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并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抗生素S632A3能明显抑制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对Vero细胞的致病变作用,使细胞存活率升高.结论:该药物有较显著的抗肠道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I型的作用,且对细胞的毒性很低,是一种具有潜在开发前景的药物.

    作者:何健民;李晓眠;刘民;李电东;刘琼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液病中应用的评价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患者血小板产生自身抗体,即所谓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使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大量吞噬,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1].所以PAIg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报告414例血液病患者PAIg检测的结果,并结合文献对PA1g的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姚宏静;杨仁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正交设计法对磷柳酸的制备工艺考察

    目的:研究磷柳酸的制备工艺,确定佳工艺条件,提高产品收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磷柳酸制备的反应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佳工艺条件为:室温反应1h、60℃~70℃反应0.75h、75~80℃1.5h,水解反应温度为10℃.收率为92.5%.结论:优选后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和,收率高,水解温度提高,将进一步提高收率.

    作者:冯淑华;乔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雷米普利降低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观察

    雷米普利(瑞泰)是安万特医药公司近投放市场的一种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大规模的心脏结果预防评价(Heart Outcome Prevention Evaluation, HOPE)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服用雷米普利可降低心肌梗塞、脑卒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事件的发生率[1].为了进一步确定雷米普利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疗效,特对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采集按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修改后的糖尿病新诊断标准,本文共观察了6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5~70岁,病程1~2a.60例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UMA)均>30mg,其中11例患者24h UMA>300mg.60例患者中52例合并有高血压,8例血压正常.60例患者血浆BUN及肌酐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管乐;荣海钦;张秋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国人海马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海马结构是大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化上是大脑的古皮质,位于大脑内侧面颞叶的内侧深部,左右对称.一般认为海马结构由海马、齿状回和下托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在功能和纤维联系上,不仅与嗅觉有关,更与内脏活动、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密切关系.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海马结构(HPF)被发现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颞叶癫痫,Alzhimers病等,病人的海马结构在形态学上有重要改变.国外许多学者对HPF的定界、体积测量进行了研究.国内许多研究人员,多数是进行动物的实验观察及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本研究从HPF的形态学断面解剖进行观察,期望为临床检查及手术治疗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杨慧;田德润;王琨;李云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茶色素治疗胃癌前期病变临床观察

    胃癌前期病变一般是指中度以上的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的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者,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胃癌前期病变,是预防胃癌的强有力措施[1,2].我们自1996年11月开始,进行了茶色素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6例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符合胃癌前病变诊断标准,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性39例,女性25例,年龄在40岁以下者5例.41~50岁者16例,51~60岁者27例,60岁以上者16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40岁以下者3例,41~50岁者4例,51~60岁者14例,60岁以下者11例.

    作者:闫小雪;袁红霞;雒名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与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NO是一种脂溶性、具有高反应活性的自由基气体和生物信使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NO可由几种不同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合成,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有3种NOS:神经细胞固有型NOS(ncNOS,NOS1);诱生型NOS(iNOS,NOS2);内皮细胞固有型NOS(ecNOS,NOS3)[1].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对一氧化氮(NO)的广泛关注已经持续了近10a.NO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是近年来NO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笔者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屈会起;林珊;邱明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PCNA对早期乳腺癌预后意义的评估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早期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74年至1985年98例手术治疗的I期乳腺癌的原发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NA在I期乳腺癌表达率为75.5%.随PCNA表达强度的增加无病生存率(5a、10a、15a)呈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CNA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率(40.7%)明显高于低表达组(18.4%,P<0.05);PCNA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组织类型之间未见有相关性.结论:在I期乳腺癌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趋势,是估计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刘鹏;王颖;宁连胜;孟洁;狄根红;孙慧;王庆生;战忠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致普通棉耳狨猴死亡病原的初步研究

    普通棉耳狨猴,又称普通狨猴或簇耳狨猴,由于其在种系发生上与人类接近,且具有体小,繁殖率高,易管理等优点,70年代被英国科学家实验动物化,现已广泛用于医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某动物中心自80年代从国外引进该实验动物,经过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形成我国唯一稳定的狨猴饲养规模群体,为国家的八五、九五科研攻关课题及基础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验动物.1999年夏季,在其饲养的狨猴群体中暴发传染病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导致大批动物死亡,死亡率达33%.为寻找病原,确定动物死亡原因,我们随机选取4只死亡狨猴进行解剖,对其肺组织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经血清学试验,标准诊断血清鉴定,初步认定分离到的病原体是乙型流感病毒,并对其与人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徐燕;李晓眠;刘凤勇;郭晓华;刘民;金孟珏;张之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谱的临床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通过环境污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途径导致下呼吸道感染;肺癌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随着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打击等治疗手段的不断应用,免疫力呈进行性降低,极易合并PA的感染.由于PA能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被膜[1,2],使PA不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也不易被抗生素浸透和杀灭,从而成为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病死率达30%以上[3].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0年3月下呼吸道PA感染肺癌患者53例,对培养出PA进行12种抗生素低抑菌浓度的测定,对其抗生素耐药性及抗生素临床应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芳;张鹏;郑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黄素对内毒素刺激下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及NO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黄素抗炎作用机理.方法: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 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作为人体过度炎症反应的体外模型,用MTT法和荧光法测定了大黄素对不同状态下的巨噬细胞分泌TNFα、NO的影响.结果:大黄素可通过抑制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对于未经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大黄素可促进TNFα的分泌.大黄素能抑制炎症反应中的NO的大量合成与释放.结论:大黄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骏;翁福海;李会强;卢奕;姚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特拉唑嗪联合开搏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特拉唑嗪联合开搏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开搏通组(应用开搏通12.5mg Bid治疗)和联合用药组(除应用开搏通12.5mg Bid外联合特拉唑嗪2mg Q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胸比率(C/T)、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C/T,开搏通组分别为0. 61±0.08,0.57±0.09;联合用药组分别为0.63±0.11,0.57±0.11,LVEF开搏通组分别为0.27±0.07,0.34±0.08;联合用药组分别为0.30±0.08,0.43±0.11,CI开搏通组分别为2.3±0.5,2.6±0.5;联合用药组分别为2.3±0.4,2.9±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开搏通组63.7%,联合用药组92.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特拉唑嗪联合开搏通治疗CHF的疗效优于单用开搏通.

    作者:王春生;王枢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