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交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舒宽勇;李隆玉;于晓红;魏宝秀;付秋风;秦斌娜;朱其舟

关键词:卵巢肿瘤, 交界性肿瘤, 病理学,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肿瘤组织特殊形态结构及生物学行为特征.方法 收集66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观察上皮增生层次,筛孔状及微乳头状结构、细胞的异型性、分离的细胞簇、较少的核分裂数及微浸润等病理形态;肿瘤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Ⅰ期43例,Ⅱ期9例,Ⅲ期14例.结果 66例交界瘤,上皮细胞呈明显的复层增生的形态占80%(53/66),细胞核异型在轻-中以上,核分裂象≤3/10HPF,为75.8%(50/66),分离的细胞簇及复层增生占69.7%(46/66),呈微乳头及筛孔状结构占27.3%(18/66),伴微浸润18.1%(9/66).22例伴表面生长浆交瘤,14例出现腹膜种植,淋巴结受累9例;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5年生存率100%.结论 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淋巴结受累及腹膜种植灶不改变患者预后,对年轻的I期患者应尽可能保留其生育能力.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烫伤感染阿伯丁沙门菌一例

    本科于2008年3月从1位烫伤患者的伤口感染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阿伯丁沙门菌,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34岁,工人,主因右脚铁水烫伤3周.曾在当地医院外用药物治疗,就诊前两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而来本院.

    作者:李梅芳;张凤杰;王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5-Aza-CdR体外诱导人肺癌细胞株p16基因去甲基化

    目的 观察人肺癌细胞株H719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 诱导H719细胞株高甲基化失活的pl6基因重新表达的可能性.方法 MSP法检测体外培养的人肺癌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应用不同浓度的5-Aza-CdR处理人肺癌细胞株H719,MSP法检测用药后细胞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用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用药前后细胞中p16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p16基因在人肺癌细胞株H719中启动子区呈甲基化状态,经过5-Aza-CdR处理后, p16基因启动子区呈去甲基化状态,并且其mRNA及蛋白恢复表达.结论 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人肺癌细胞株p16基因失活的可能原因, 5-Aza-CdR能逆转p16基因甲基化状态.

    作者:王群;刘季春;曾尚干;曾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800例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心脑血管病早期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应用日本欧姆龙/科林公司生产的BP-203RPEⅡ(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对800例健康体检人群及心血管科患者进行brachial-ankle artery(baPWV)测量,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baPWV增高与高血压直接相关(OR=6.528,95%CI=3.137-12.763,P<0.05);与吸烟(OR=6.446,95%=2.411-17.235)、高血脂(OR=4.694,95%=2.200-10.014)、性别(男性)(OR=3.100,95%CI=1.106-8.687) 高盐饮食、高龄密切相关(P<0.05);(2)随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均产生影响,但程度有所不同;baPWV可作为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早期评价指标.

    作者:吴志婷;葛郁芝;刘秋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4 018例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 018例颅脑创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和伤情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72∶1;16~45岁为颅脑创伤的高危年龄,占48.61%;1月和10月为颅脑创伤发生的高峰期,受伤原因车祸伤常见,占47.09%;创伤类型中以轻型颅脑创伤多见,占68.96%.结论 颅脑创伤的发生在年龄、职业、时间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根据不同人群和职业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作者:俞磊;况建国;夏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疾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7例胸部疾患进行DR双能量X线摄影,分析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病变图像质量、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37例患者所摄取的数字化双能量减影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软组织像对肺内病变、肺外非骨骼病变显示清晰率可达100%,均显著高于普通X线像(P<0.01,P<0.05).结论 DR双能量减影技术较普通X线像能更清楚显示病灶的影像特征,对胸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曹敏;张勤;郭庆禄;洪庆山;刘永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价值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怀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患者,实施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与支气管镜下手术情况对比,分析CT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 54例患者均获清晰图像,45例异物部位与术中所见一致,异物咳出后检查3例,位移1例,假阴性5例.结论 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干辉;周立平;汪璟;陈振松;方先来;万志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社会人口老年化趋势等因素,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

    作者:曾昭凡;唐新华;谷涌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生命体征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在麻醉苏醒室的陪护.对照组按一般手术常规进行.记录两组手术患者在术前1 d(干预前)、干预后入手术室初及术后拔除气管插管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结果 处理组的生命体征比对照组有明显好转,2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减轻患者情绪的强烈波动,使得患者更好的耐受手术.

    作者:熊春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口径血管构建的回顾与展望

    临床上需要大量的小口径血管作为移植的替代物[1],人造材料(如涤纶、聚四氟乙烯)作为大口径血管移植替代物制造和应用中被成功使用.小口径血管的血流速度慢、血压低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实践证明6 mm以下口径的小血管替代物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主要存在急性血栓的形成、吻合处内膜增生、动脉瘤的形成、感染以及进展的动脉粥样硬化[2]等.

    作者:唐新华;黄玲;曾昭凡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深圳龙岗地区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

    目的 分析近2年深圳市龙岗地区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措施,大限度降低手外伤的发生和致残率.方法 对2 358例工业性手外伤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本地区手外伤发生的高危人群是12~45岁的青壮年,男性为主;(2)每年3月份及12月份为事故高发期,而每天11~18时为事故好发时间;(3)设备条件差,缺少防护装置和违反操作规程是致伤的主因;(4)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是事故高发单位;(5)切割伤和压砸伤是主要损伤类型,拇、示及中指较易受伤;(6)手外伤发生病例比往年明显下降(P<0.01).结论 手外伤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针对其发病特征,制定预防措施,可降低发病率.

    作者:谌丰;黄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患病的糖尿病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患病的关系,明确糖尿病(DM)相关因素对原发性肝癌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同时期住院的原发性肝癌(n=256)与非肿瘤患者(n=652)与DM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差异.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DM患病情况、DM家族史、原发性肝癌家族史、并发病情况、吸烟等生活行为以及血脂、血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PHC组256例中患DM者75例,占29.2%,对照组656例中患DM者121例,占18.6%,OR值为1.679(95%CI:1.256-2.8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7),提示有DM者患PHC的危险度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DM家族史、冠心病、高血压、吸烟及血脂未进入方程,对原发性肝癌患病未见显著影响;DM及原发性肝癌家族史对原发性肝癌家族患病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DM与原发性肝癌患病存在相关性,DM增加了患原发性肝癌风险性,其是原发性肝癌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小菁;周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原发癌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多原发癌的诊断、发病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3例多原发癌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诊断,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1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2例,第1癌均按治疗原则接受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第1癌治疗结果12例均完全缓解.发生第2癌与第一癌间隔时间:8~181个月,平均51.4个月.第2癌治疗原则同第1癌,随访的12例中生存时间11~49个月.结论 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及时发现并注意与转移癌的鉴别,积极治疗,是提高多原发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冯龙;甘克刚;郭武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正畸治疗与牙龈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在正畸治疗中,固定矫治器因其能够有效控制牙齿移动,故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因其粘固于牙齿表面,妨碍了刷牙及唾液流动等洁牙作用,致使附着在牙面及矫治器上的菌斑及食物残渣滞留,并形成菌斑盲区,不易清洁,从而改变了口腔内微生态环境,影响了牙龈健康.

    作者:张琛玮;邵益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杯状举宫器联合Ligasure在免气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杯状举宫器联合Ligasure在免气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56例,其中运用杯状举宫器联合Ligasure在免气腹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33例(实验组),用举宫棒联合双极电凝在免气腹腹腔镜下行同样手术23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并发症少.结论 杯状举宫器联合Ligasure的免气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

    作者:尹春华;刘页玲;张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三种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目的 寻求一种高效、价廉的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胶原酶原位灌流法、改良二步胶原酶灌流法对大鼠原代肝细胞进行分离.比较3种方法所获得的肝细胞的产率、存活率、纯度及胶原酶的用量.结果 组织块法、胶原酶原位灌流法、改良二步胶原酶灌流法所获得大鼠原代肝细胞的产量分别(0.21±0.11)、(1.87±0.51)、(1.94±0.55)×108/只大鼠;存活率分别为(54.34±8.21)%、(85.18±4.90)%、(90.34±4.46)%;肝细胞纯度分别为(68.80±10.30)%、(85.12±2.87)%、(91.84±30.3)%;胶原酶用量分别为(17.38±2.13)、(78.75±20.83)、(31.2±12.46)mg/只大鼠.结论 相比于组织块法和胶原酶原位灌流法,胶原酶二步灌流法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原代大鼠肝细胞分离方法.

    作者:张丽芳;王萍;胡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交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肿瘤组织特殊形态结构及生物学行为特征.方法 收集66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观察上皮增生层次,筛孔状及微乳头状结构、细胞的异型性、分离的细胞簇、较少的核分裂数及微浸润等病理形态;肿瘤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Ⅰ期43例,Ⅱ期9例,Ⅲ期14例.结果 66例交界瘤,上皮细胞呈明显的复层增生的形态占80%(53/66),细胞核异型在轻-中以上,核分裂象≤3/10HPF,为75.8%(50/66),分离的细胞簇及复层增生占69.7%(46/66),呈微乳头及筛孔状结构占27.3%(18/66),伴微浸润18.1%(9/66).22例伴表面生长浆交瘤,14例出现腹膜种植,淋巴结受累9例;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5年生存率100%.结论 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较好,淋巴结受累及腹膜种植灶不改变患者预后,对年轻的I期患者应尽可能保留其生育能力.

    作者:舒宽勇;李隆玉;于晓红;魏宝秀;付秋风;秦斌娜;朱其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诊断及固尔苏治疗后的影像学观察

    1 病例报告病例1,男,早产儿,出生后30 min于2007年1月18日15时50分入院.患儿系32周因母亲妊高症、子行剖宫产.生后30 min出现轻度呼吸困难、轻度三凹征,吸氧后青紫消失.入院后即行胸片检查.诊断:①早产儿;②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

    作者:杨兆建;孙鹏;徐晓明;徐华;龚洪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年龄和性别无差异的正常组(n=26)、冠心病组(A组,n=34)、冠心病并糖尿病组(B组,n=30)3组HDL、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TNF-α在3组中的含量分别为(5.00±1.38)、(11.21±4.73)、(13.83±4.18)ng/L.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3组以TNF-α为因变量,其它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CRP、IL-6、HDL.结论 TNF-α在糖尿病并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骆世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谷氨酰胺合成酶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内的表达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合成酶(GS)在大鼠正常脊髓组织内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组织内GS的表达.结果 GS在脊髓灰质(前角、后角)和白质(前索、后索)广泛呈点状散在分布,且主要在免疫阳性细胞胞体内表达,少量免役阳性细胞突起内也有表达.结论 GS在维持正常胞外谷氨酸浓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提示其在某些病理环境下能阻止或减缓神经元神经毒性死亡的进程.

    作者:周聪发;易智华;刘曾旭;万丽丹;潘爱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患者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对高血流动力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血压控制.结果 麻醉效果好,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易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循环剧烈波动发生率低,术毕患者苏醒及时、完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患者的麻醉,使麻醉药物与血压控制融为一体,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雷恩骏;唐淑新;徐琳;刘征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南昌大学

主办: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