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8例异位妊娠误诊临床分析

吕红梅;马秀娟;卢北燕

关键词:异位妊娠, 误诊
摘要: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诊治和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异位妊娠的确诊对于典型病例临床上多无困难,但症状、体征不明显的非典型病例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现将我院2002-05~2004-04收治的489例异位妊娠中的28例误诊病例作一回顾性总结,以探讨其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措施.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巨细胞瘤影像分析3例

    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发生率为骨肿瘤的8.63%,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75%见于20~40岁,具有复发和恶变的趋向.我院自2003~2005年共发现10例患者,年龄18~40岁,男6例,女4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将具有代表性3例报道如下.

    作者:姚春富;赵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57Kip2基因与肿瘤

    p57Kip2基因作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yclin-dependent kinases inhibitors,CDKI)一员,参与细胞周期调控,促进凋亡,诱导分化,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独特的作用,现就其与肿瘤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刘淼;张鹏霞;徐辉;魏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酮洛芬凝胶剂的含量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测定酮洛芬凝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 ,以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50:5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5nm.结果:酮洛芬在3.9984~23.9904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35%,RSD=0.75%(n=6).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精密度和重现性好,可用于酮洛芬凝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鹏;曲有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46例ASAⅠ-Ⅱ级拟行剖宫产孕妇,术前各项检查及胎儿均无异常,将两组产妇随机分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Ⅰ组)和小剂量氯胺酮与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组(Ⅱ组),每组23 例.Ⅰ组孕妇单纯硬膜外麻醉,术中未用辅助药,Ⅱ组孕妇在硬膜外麻醉完善后于切皮前给予氯胺酮0.5mg/kg和丙泊酚1mg/kg,随后以氯胺酮0.5mg/kg·h和丙泊酚1mg/kg·h速度泵入,观察两组产妇的BP、HR、SpO2的变化及术中表现,并记录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结果:Ⅰ组产妇在分离腹膜和取胎儿时的BP明显高于Ⅱ组,也高于手术开始前(P<0.01),HR在Ⅰ组产妇中也明显高于手术开始前和Ⅱ组(P<0.01),而在Ⅱ组产妇中的BP、HR则较稳定,与手术前相比变化较小(P>0.05).Ⅱ组产妇在手术中的表现明显优于Ⅰ组(P<0.01).两组产妇的SpO2及两组新生儿的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和丙泊酚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减少产妇术中的紧张恐惧及应激反应,使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且能使产妇安静舒适.

    作者:陈龙;张茂银;耿兴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利用孕妇外周血中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产前基因分析

    目的:从孕妇外周血中分选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胎儿性别诊断,探讨胎儿单个有核红细胞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取50例孕妇外周血行密度梯度离心,将分离后的细胞制片,显微操作获取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巢式PCR扩增SRY基因,以确定其来源于胎儿,进行性别诊断.结果:单细胞的探测率为90%(45/50),性别总符合率(出生后胎儿性别与SRY基因扩增性别一致)为93.3%(42/45).结论: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可应用于无创伤性产前基因诊断.

    作者:朱金玲;李淑佳;张金波;张淑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诺氟沙星胶囊的溶出度考察

    目的:比较不同厂家诺氟沙星胶囊的体外溶出度,以考察其质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厂家生产的诺氟沙星胶囊溶出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一厂家不符合要求.结论:对诺氟沙星胶囊进行溶出度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以便更好的监督控制其质量.

    作者:赵悦辉;谭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 和VEGF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抗凋亡蛋白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乳腺癌侵袭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 和VEGF在41例乳腺癌标本中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对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68.29%),VEGF的阳性表达(63.41%),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且他们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c-erBb-2有相关性.Survivin表达与VE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的高表达促进了VEGF的促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张旭宏;张贞玲;崔滨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牙周康酊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制定牙周康酊剂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蜂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蜂胶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定性定量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性强.结论:建立的方法可供控制质量用.

    作者:于敏;霍继明;史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社区老年痴呆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对策

    目的: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面访,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和长谷川智能量表(HDS)[2]对社区老人进行老年痴呆的初步诊断,以其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做康复护理.方法:对社区老人采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rief Screening Scale for Dementia BSSD)和长谷川智能量表(Hesegara Dementia Scale,HDS)[2],共面访老人78例,其中男32例,女46例,年龄在60~88岁.结果:用BSSD和HDS检出老年痴呆病人14例(18%),有9例(64%)痴呆老人的家属不认为患有老年痴呆,80~88岁老人患病率(57%)>70~79岁老人患病率(43%).结论:此次调查发现,患病率已高达18%,远远高于国内报道的60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为0.38%~5.6%[1,3],由此可见,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多的大国,老年痴呆的人数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将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康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杨立娟;姚艳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乳腺癌保乳手术4例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4例Ⅰ、Ⅱa期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乳腺外观较好.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效果良好,但必须掌握其适应证及合理的手术范围,同时进行术后综合治疗,严格随诊.

    作者:徐枫;高佳;史广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胶原含量测定及喹那普利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肌病(ICM)发展过程血清Ⅰ型前胶原(procollgen Ⅰ,PCI),Ⅲ型胶原(PCⅢ)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及药物干预效果;探讨喹那普利能否抑制ICM胶原的合成,以阻抑ICM的心肌纤维化.方法:采用放免方法测定12例正常对照及46例ICM患者应用喹那普利治疗6周前后心肌纤维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Ⅲ型胶原的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含量,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左室重量(LVMW)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①ICM患者血清PINP、PⅢNP含量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等级增加而有升高趋势(P<0.01).②喹那普利治疗后PINP、PⅢNP含量显著下降,Ⅰ/Ⅲ较前降低(P<0.01).③治疗后LVEF、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VE)和心房收缩期流速(VA)比值VE/VA升高,LVMI降低,PⅠNP、PⅢNP与LVMI呈正相关(r=0.561,P<0.01;r=0.316,P<0.05),与VE/VA呈负相关,与LVEF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CM患者血清PⅠNP、PⅡNP含量升高,并随心功能等级增加而有升高趋势.喹那普利可以抑制PCⅠ、PCⅢ合成,从而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阻抑ICM心肌纤维化.

    作者:王立波;石光跃;李艳美;陆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1例先天性胎儿畸形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目的:讨论产前胎儿畸形的相关因素,提高B超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亚当凸阵B超诊断仪,并对畸形胎儿确诊引产后,并尸检证实.结果:对孕12~40周孕妇进行产前常规检查2532例,对31例诊断先天性胎儿畸形统计证实,胎儿畸形依次为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唇裂与腭裂、脐疝、小头畸形.产后所见:产前诊断主要的胎儿畸形与产后所见的主要胎儿畸形符合98%. 结论: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是发现先天性胎儿发育异常的重要方法,简便、经济、无创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秋月;贾会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扩约肌和直肠后壁肌鞘切除对预防巨结肠根治术后巨结肠性肠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6-06我院46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患儿的手术以及诊疗经过.结果:46例巨结肠中35例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小肠结肠炎3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直肠肌鞘感染1例,便秘2例,肛周红斑及糜烂4例,均经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4年,2例全结肠型每日排便3~5次,1例轻度污粪,其余患儿肛门无狭窄,每日排便1~3次,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改良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较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更安全易行,可有效预防术后便秘和肠炎的发生.

    作者:王瑛珣;孟尔旺;王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牙脱位128小时再植成功1例

    患者男,17岁,学生,不慎致上颌两中切牙外伤脱落,当时未做任何处理,于128h后来我科就诊.查体:1 1缺失,牙槽内有陈旧性血块,牙周及牙龈良好,无牙槽突骨折.离体牙完整,干燥,已变色.处置:(1)脱位牙处理:将脱位牙冲洗清洁,去除坏死牙周膜,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浸泡30min,于舌侧窝处开髓,常规作一次体外根管治疗术.磷酸锌垫底,玻璃子充填.

    作者:李丽;宛江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一个Rett综合征家系MECP2基因突变分析及X染色体失活研究

    目的:研究Rett综合征(RTT)患者的MECP2基因突变,探讨X染色体失活在RTT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临床基因诊断Rett综合征的实验方法.方法:首先采集Rett综合征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RTT致病基因MECP2的3个外显子和3′UTR(3′端非翻译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目的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应用甲基化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进行X染色体失活分析.结果:发现患儿MECP2基因的Exon3发生1个点突变C473T(T158M),该突变为新生突变.患儿与患儿母亲表现为非随机X染色体失活.结论: 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在RTT的致病机制中发挥某种作用,C473T(T158M)点突变可作为典型Rett患者基因诊断的位点之一.

    作者:罗佳滨;朱金玲;李颖杰;张玉萍;张春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腭裂儿童普通话单元音DFI和EDI的初步研究

    目的:是比较腭裂儿童和正常儿童单发[a]、[o]、[e]、[i]、[u]、[ü]的前三个共振峰的分布特征指数DFI(distribution feature index)和能量衰减指数EDI(energy damping index),为建立一种有效反映腭裂语音特点观察指标的确定提供一些帮助.方法:利用VS-99语音工作站对佳木斯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健康儿童30名及在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自2004-03~2005-01收住院的腭裂术前患者共30例进行元音的声学分析.结果:腭裂患者的语音能量主要集中于语图的低频区,高频能量明显衰减,腭裂儿童元音[a]、[o]、[e]、[i]、[u]、[ü]的能量衰减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和腭裂组元音[a]、[o]、[e]、[u]的DFI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共振峰模式无明显变化;元音[i]、[ü]的DFI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共振峰模式有明显变化.结论:语图上高频能量明显减弱就是鼻化元音主要的表现,EDI可以有效反映高频能量的衰减情况.鼻化元音对舌位前高的元音影响大.

    作者:邹智群;付婷婷;刘凯;刘树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测定

    目的: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MMP-2、MMP-9对UA的预测判断价值.方法:连续选取住院患者UA组26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21例,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5ml,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MMP-2、MMP-9.结果:UA组血清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SA组血清MMP-2、MMP-9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MP-2、MMP-9对冠脉斑块的不稳定或破裂起重要作用,可能对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判定价值.

    作者:刘春辉;贺兆发;乔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MTA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TA1基因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浸润转移及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中MTA1基因的表达.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A1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P<0.05),MT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MTA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转移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立海;王娇;孟凡石;王亚洲;王树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鼠不同月龄组心肌氮能神经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本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30只不同年龄组SD大鼠心脏各部心肌氮能神经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显示大鼠心脏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形态与分布.结果:大鼠心肌内均有氮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分布.结论:比较3个月龄组氮能神经的数量和截面积的变化,发现5~6月龄与1~2月龄及3~4月龄相比,两项指标差别有显著意义(P <0.01).

    作者:宋汉君;田国忠;李梅秀;姚海涛;张晓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亚低温对实验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组织水电解质含量及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其继发的脑水肿、脑损害至关重要.已证实,血管活性物质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在脑血管痉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2],,CVS继发的脑水肿、Na+、K+、Ca2+异常导致的继发性损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30~35℃的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目前有关亚低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资料很少,有研究显示这一疗法对治疗CVS是有效的.故本实验通过亚低温治疗SAH后急性CVS模型后测定NO和ET含量,并测量基底动脉的内径以及脑水肿程度、脑组织中Na+、K+、Ca2+含量,目的在于寻找防治SAH后CVS的有效措施并且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SAH后亚低温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福义;郭庆章;杨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