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刚;程晓曙
目的观察Ceka冠外精密附着体在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系列Ceka冠外精密附着体为35 例双侧磨牙游离端缺失的患者制作附着体义齿,临床复诊0.5~3年,从主观感受、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三方面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患者进行双侧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后美观效果满意,异物感小,固位稳定效果好,咀嚼有力,其中27例相较以前可摘活动义齿明显感觉舒适,修复效果满意.30例患者基牙,牙龈,牙槽嵴粘膜健康.1例患者在使用1年后出现阳性附着体对应处咬合面断裂.1例患者2年后出现缺牙区牙槽骨吸收.结论 Ceka系列冠外精密附着体是一种较理想的游离牙列缺损修复固位体.
作者:杨旭;黄继洪;郭照中;陈思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目的:探讨bak基因过度表达在膀胱癌EJ细胞凋亡途径中的作用以及对阿霉素的可能的增敏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用脂质体法,膀胱癌细胞中转入bak/pcDNA3的设为实验组,空转pcDNA3的设为对照组,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ak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同时用阿霉素处理后,利用MTT法测出细胞生存率,进而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阿霉素的聚集量.比色法检测癌细胞内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脂质体法转基因后,bak的mRNA呈阳性表达,细胞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癌细胞Caspase-3活性增强 (P《0.05),细胞内阿霉素聚集量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bak基因对阿霉素杀伤膀胱癌细胞具有增敏作用,但并非通过帮助阿霉素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激活Caspase-3有关.
作者:刘迎;杨江根;肖克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tTG与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tTG、PCNA的表达与MVD.结果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tTG、MVD及PCNA的表达率逐渐升高,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tTG的表达与MVD及PC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①tTG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脑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和生长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②tTG,MVD和PCNA可作为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反映脑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对病人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浩;廖达光;张天一;李昌琪;王知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过程中出现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及其护理要点.方法收集135例急性GBS的病例资料,对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呼吸肌麻痹发生率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急性GBS患者在激素治疗中出现呼吸肌麻痹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激素治疗组(P《0.05 ).结论急性GBS患者激素治疗中易出现呼吸肌麻痹,在临床护理观察中特别应注意呼吸麻痹的早期观察并采取积极吸痰措施.
作者:黎茶珍;王霞;曹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Fas抗原((APO-1/CD95)与 Fas 配体(FasL)组成的 Fas 系统,在将凋亡信号转导入细胞内发挥重要作用.效应细胞FasL 结合靶细胞Fas 抗原后,在数小时内通过细胞凋亡途径使靶细胞死亡.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Fas在多种细胞表面均有表达,而FasL表达只限于少量细胞类型,诸如淋巴细胞、免疫特权器官的细胞和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同时已证实表达FasL的肿瘤周围激活的Fas阳性淋巴细胞凋亡异常增加.另一方面,肿瘤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转化的细胞不能正常凋亡所致.因此,研究如何抑制肿瘤的Fas反击(counterattact)和如何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通过对FasL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充分认识FasL基因治疗的潜力,甚至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洁明;李太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对在肿瘤科工作的56例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按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时间长短分为两组,观察其前后白细胞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情况.结果接触抗肿瘤药物时间6~12个月者30例,其中白细胞数≦4.0×109/L的有7例占23.33%(7/30),有明显脱发的有6例占20.00%(6/30),月经异常的有6例占20.00%(6/30),时间24~36个月者26例,其中白细胞数≦4.0×109/L的有15例占57.70%(15/26),有明显脱发的有17例占65.38%(17/26),月经异常的有13例占50.00%(13/2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抗肿瘤药物对护士存有职业危害,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护士应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防护,避免职业危害.
作者:熊建球;何虹;付荣华;胡龙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传统的水平肌后退及缩短,一方面不能完全矫正较大度数的固定性斜视,另一方面术后眼位很快回退,可能系内直肌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而外直肌力量不足以抵抗其向内挛缩所致.如行多条肌肉手术,这样易导致术后眼前段缺血[1]及眼球运动受限.现在需要探讨的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固定性斜视的方法,那就需要术后眼位稳定,眼球固定良好,而且手术并发证和后遗证较少.
作者:邵毅;裴重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技术(mPCR)检测江西省缺失型á-Thal基因.方法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检测-SEA、-á3.7和-á4.2缺失型á-Thal基因.结果用mPCR技术可检测-SEA、-á3.7和-á4.2.12例江西籍á-Thal检出-á3.74例(33.3%)、-á4.22例(16.6%)、-SEA 1例(8.3%).三种突变占12例缺失型á-Thal基因57.9%.末定型6例.结论 mPCR是一种简单、省时、经济、准确的检测3种常见á-Thal缺失基因的方法.
作者:章英;毛江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发生、发展是个多基因、多步骤相互作用的过程,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编码产物的错误表达,以及DNA的损伤修复系统缺陷等在细胞的恶变及增值中有重要作用.结直肠癌的预后由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和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决定,而肿瘤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于调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这涉及到肿瘤细胞的遗传密码、表面表达、粘附能力、侵袭力、抗原性、产生局部凝血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及间质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显然,在这一多元调控系统过程中更深入的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改变特征,能够为判断其预后找到更好的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对结直肠癌的进一步治疗、提高疗效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结直肠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发现有些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对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现就近年来部分结直肠癌预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荣涛;杨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宫角妊娠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子宫角妊娠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子宫角妊娠中,49例有明确停经史,7例为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无明确停经史,阴道出血21例,下腹痛22例,休克6例.B超检查55例,其中发现宫角妊娠36例,术前误诊12例(21%),其中4例误诊为异位妊娠,7例误诊为不全流产,1例误诊为先兆流产.11例行化疗,3例化疗失败后改行手术.15例在B超监视下行清宫术,2例在腹腔镜监视下行清宫术.19例行剖腹手术,其中9例术中见子宫角妊娠破裂,行子宫角楔切术,另有1例子宫角妊娠破裂出血难以控制行次全子宫切除术,9例未破裂行子宫角孕囊剔除术,这9例中有5例术中病灶局部注射MTX.12行腹腔镜手术,其中9例行子宫角楔切术,包括套扎切除和电凝切除,其余3例行子宫角部孕囊剔除术并局部注射MTX.全部手术病例术中顺利.结论子宫角妊娠症状复杂,早期较易误诊,容易发生子宫角部破裂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故宜早期诊断,及早治疗,B超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助于早期诊治,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子宫角妊娠的早期诊治,且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琦;徐美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小儿头部外伤后引起基底节区脑梗塞报道不多见,自1993年7月至2000年7月,我院共收治了本病12例,现就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作者:熊雪兵;李跃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下斜肌边缘切开治疗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对21例上斜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行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治疗.对垂直斜视>25△的患者,同时行同侧上直肌后涉.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单纯边缘切开,17例眼位及代偿头位矫正,1例欠矫,3 例下缘肌边切开,同时行上直肌后涉者,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矫正.结论上斜肌麻痹所致的垂直斜视,通过单纯的下斜肌边缘切开或联合上直肌后涉手术可使眼位及代偿头位得到满意的矫正,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付新元;裴重刚;钟修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创伤性腹部外伤发病呈上升趋势,肝破裂较为常见,约占腹部损伤的15%~20%[1],肝脏又因其血运丰富,结构和功能复杂,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死亡率和并发症都很高.有统计显示[2]:单纯性肝外伤死亡率约9%,合并多个脏器损伤和复杂性肝外伤的死亡率可高达50%.现就我院1996年6月至2005年10年间收治的146例创伤性肝破裂治疗情况做一回顾性探讨.
作者:郑林辉;黄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法诊断尖锐湿疣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与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相比较.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所用探针为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HPV6/11,HPV16/18,HPV31/33)]、组织病理及醋白试验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结果 37例标本中,醋白试验34例阳性;组织病理检查37例均阳性;原位分子杂交法的总阳性率为94.6%,HPV6/11阳性31例(阳性率83.7%),HPV16/18阳性2例(阳性率5.4%),1例标本HPV6/11及HPV16/18均阳性(2.7%),HPV31/33阳性1例(阳性率2.7%),阳性标本可见细胞核着蓝色,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在棘层空泡化细胞的细胞核内.结论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PV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对感染有明确的组织学定位,而且还能进一步鉴定感染的型别,因此是诊断和研究尖锐湿疣的较好和先进方法.
作者:张武;王萍;李春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3例均经病理确诊患者,男性18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为3.6:1;中位年龄49岁(23~69岁),中位病程为4个月(1~10个月).临床表现为鼻塞17例(73.9%)流涕及鼻衄16例(69.6%),伴发热9例(39.1%),5例(21.7%)出现面部肿胀、麻木、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
作者:冯龙;刘安文;李春来;兰琼玉;张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将50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成两组, 治疗组25例采用ICF方案:CPT-11 180 mg/m2静脉滴入90 min d1;顺铂70 mg/m2静脉滴入d1;5-FU 400mg/m2 持续静脉滴入d1-d5,每4周重复,至少两个周期;对照组25例采用CF方案:顺铂70 mg/m2 静脉滴入d1;5-FU 400 mg/m2 持续静脉滴入d1-d5,每4周重复至少两个周期 .结果所有病人均可评价. 治疗组有效率为52%,中位生存期为10.25个月, 一年生存率为44% ;对照组有效率为24%, 中位生存期为7.45个月, 一年生存率为16 % ,以上两者在有效率,总生存及一年生存率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腹泻、骨髓抑制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经过相应处理后均能控制.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和5-FU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熊华杰;况晶茹;胡迎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将三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分别用于肾移植患者.A组:CsA+Aza+Pred、B组:CsA+MMF+ Pred、C组:FK506+ MMF+ Pred.根移植肾早期功能状态,统计A、B、C三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等.结果在三组患者中比较,B组和C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P《0.05).同时,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B组(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较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有更高的安全性,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有利于移植肾早期功能的恢复.
作者:何晓敏;戴澄;王平;张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在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h2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释放的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PGD2就是一种由激活的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h2淋巴细胞等释放的炎症介质.本文就PGD2的结构,受体及其近年来对其与哮喘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余忠技;孙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建立Cox回归模型来探讨影响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2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随访,确定结局变量及生存时限,建立Cox回归模型.结果临床分期、鼻咽残灶、颅神经损伤、颅底骨质破坏四个因素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结论 Cox回归模型能较准确地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并能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为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梦军;曾晓星;谭洪文;周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髓室底穿孔较理想的修复材料.方法将146颗髓室底穿孔患牙随机分为LCH组(22颗)、LCR组(20颗)、HA组(20颗)、LGIC组(38颗)和CPC组(46颗), 均先行根管治疗,然后穿孔处分别采用LCH、LCR、HA、LGIC和CPC充填修复, 并作永久性充填,所有治疗牙均随访观察18~24月.结果 5组疗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LGIC组和CPC组疗效均明显优于LCH组、HA组和LCR组(P《0.01),LGIC组和CPC组两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LCH组、HA组和LCR组三者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GIC、CPC是修复髓室底穿孔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作者:黄辉;邱嘉旋;杨辉;张晓希;文冰;蒋泽先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