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斌;张将;周毅;赵俊
目的:探讨改良Mulliken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11-01~2014-12国际微笑行动救助的26例双侧唇裂患者,采用改良Mulliken术式进行修复。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唇高、鼻翼和唇红形态对称,唇弓形态良好,上唇运动协调一致。结论双侧唇裂行改良Mulliken法修复,可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祝永红;胡海英;史颂民;邓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麻仁丸在减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由同一术者实施的55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患者;按术后是否服用麻仁丸进行随机分组,用药组中31例为术后第一天进食后常规口服麻仁丸(6g,Tid)1个月的患者,对照组中24例为术后未服用麻仁丸的患者。随访并观察两组中患者术后排便及前列腺出血的情况。结果用药组患者中1例(3.23%)发生因便秘导致前列腺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均如期出院,随访1个月亦未发生因便秘导致出血。对照组中5例(20.83%)患者出现术后便秘及前列腺出血,延期拔导尿管及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麻仁丸可预防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便秘,降低术后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包佑根;王金根;毛允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吸烟对早期血管病变的影响及戒烟后不同时间段血管病变的改善程度。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中青年人群495例[(平均年龄39±6)岁],吸烟组186例(≥5支/d,持续≥1年),不吸烟组157例(从不吸烟),戒烟组152例(停止吸烟至少1个月),戒烟组又分三组,戒烟<1年,1年≤戒烟<10,戒烟≥10年。室温下测定肱动脉一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FMD),计算体重指数(BMI),测量肱动脉血压,标准方法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血糖、肌酐。结果⑴吸烟组的baPWV及CIMT分别为1503.65±18.45及0.92±0.26,较不吸烟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168.54±13.57及0.7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的ABI及FMD分别为0.86±0.12及9.73±1.26,较不吸烟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15±0.65及13.3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即使戒烟后,在一定时期内,戒烟组baPWV较不吸烟组仍增加;⑶戒烟10年以上组的baPWV与从不吸烟者baPWV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1162.37±9.10 vs 1168.54±13.57,P>0.05)。结论⑴吸烟可引起动脉礓硬度增加,baPWV升高;⑵戒烟可以改善动脉硬化,但戒烟10年以上才能达到从不吸烟的水平。
作者:聂福根;李美根;金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在预测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起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CT影像及手术资料,并且与鼻内镜所见的肿瘤的起源部位进行对比,并做相关性分析,研究CT所显示骨炎部位同手术所见肿瘤起源部位的关系。结果病变以中鼻道为中心,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同时侵犯同侧鼻窦;24例患者中的19例骨炎部位与肿瘤的根蒂部位一致,一致性达79.16%,提示根据CT影像中骨增生部位可预计肿瘤的起源部位。结论 CT能较好的判断肿瘤的侵及范围,CT影像中的骨炎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肿瘤起源部位有较高的一致性,CT影像中骨质的变化可以在术前预测肿瘤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蔡艳臣;张剑;罗五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在Ⅳ期压疮治疗中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5月50例Ⅳ期压疮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换药实验组,实验组20例患者在常规换药基础上采用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就有效率方面,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常规换药组为73.3%,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次,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以及疼痛评分等指标,实验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Ⅳ期压疮治疗中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VF)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较常规换药临床效果更好,且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和减轻患者疼痛等优点,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发春;徐萍;邹立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人类基因的转录大约只有1.5%的转录产物可以编码蛋白质,其余部分均被认为是非编码RNA。根据转录本的大小将非编码RNA 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 MicroRNA作为短链非编码 RNA 中重要的一个亚类在短链非编码RNA 中研究得多,大小在18-22nt 之间[1,2]。MicroRNA首次在植物中被发现,后证实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序列的高度保守性显示了它们重要的调节功能,这引起了人们对microRNA在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3]。MicroRNA 的成熟过程包括从细胞核中运输出细胞质再经过Dicer 酶加工成为成熟的miRNAs,它们通过结合在特定的信使RNA 中的互补序列调控基因的表达。每条miRNA的5’末端含有一个种子序列,其可以与特定的信使RNA上的互补序列相结合,此互补序列存在于信使RNA的3’非编码区,这种结合依赖于互补序列的长度和互补的匹配程度。 MiRNA-mRNA结合后通过招募沉默复合物来调节基因的表达,大多情况下是减少与它们匹配基因的表达。它们减少基因表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抑制翻译突进,另一种是通过mRNA的降解来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状态[3,4]。到目前为止大概有四千种人源miRNAs被发现,其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并且每一种miRNA都具有几百甚至上千种靶标基因,这就预示着我们目前的研究状态对miRNA 的功能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且目前已经有研究发现miRNAs还可以调节一些假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以及通过RNA激活的形式激活目标基因的表达[5]。这些假基因与可以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它们有着共同调节microRNAs的作用,并且通过这些microRNAs的桥接作用达到基因间的相互调节。MiRNAs在肿瘤中的作用在此前已经研究相当之多,它们参与各种肿瘤以及良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MiRNAs的差异性表达,在同一个细胞中可能因为微环境的变化而使它们的表达和靶标基因被转换。 MiR-34家族与P53关系密切并呈正相关作用,在多种癌细胞中发现miR-34可直接作用P53而影响很多基因的表达[6],在本文中有详细的机制讲述。因此,P53基因的丢失减少了miR-34家族的表达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细胞的凋亡并且影响了其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多方位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郎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KIT-D816V、NPM1与AML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1年3月-2013年4月152例初诊的AM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AML患者C-KIT-D816V基因突变表达在异常核型组明显高于正常核型组,在M2亚型发生率高于其它亚型组;C-KIT-D816V基因突变组较阴性组早期死亡率显著升高,总生存期明显缩短。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表达在正常核型组明显高于异常核型组。在M2、M5亚型发生率高于其它亚型;NPM1基因突变组较阴性组CR率显著升高,总生存期延长。结论 C-KIT-D816V基因突变是AML患者预后评估差的指标之一;NPM1是AML患者预后评估较好的指标之一。
作者:熊丽芳;李萍;张荣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近足月小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的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疾病特征及治疗预后差异。方法根据出生体重将112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患儿分为两组,其中SGA组68例,AGA组54例,收集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NEC的发病特征及其临床预后差异。结果近足月组并发NEC的发病时间与AGA组相比更早(P<0.05)。根据Bell分期标准,SGA组中Ⅲ期患儿高达53.7%,明显高于AGA组(P<0.05)。 SGA组I期患者中治愈好转率为100%;Ⅱ期治愈好转率为76.92%;Ⅲ期治愈好转率为48.28%。Ⅲ期患儿手术治愈率为55.56%,与AG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SGA组的患儿死亡率为33.33%,明显高于AGA组(8.82%)(P<0.05)。近足月SG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63%,明显高于AGA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足月SGA患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AGA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病情更加危机,预后更差,应该加强预防、及早发现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陈学才;王乐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征象与组织分化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更对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胃癌的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螺旋CT及增强扫描结果,并将螺旋CT结果与术后病理及组织分化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癌组织分化与CT图像上病灶大小(χ2=4.910,P=0.027)、浆膜侵犯(χ2=9.899,P=0.002)、淋巴结转移(χ2=9.770,P=0.002)及术前分期(χ2=22.117,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胃癌分化程度与螺旋CT上病灶的浸润转移密相关,螺旋CT做为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初步估计胃癌的组织分化。
作者:刘国梁;徐静;王峰;占晗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德安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胫骨中下1/3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及传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结果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别(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优良率分别为93.3%和73.3%(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6.7%vs 3.3%,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损伤小,更符合生物学接骨原则,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刘军强;陆磊;陈新平;胡美进;寇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中药对照组(32例)以及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中药对照组采用中药组方治疗,西药对照组使用尼尔雌醇治疗。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Kupperman总分及相关的症状进行积分计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4.4%,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为78.1%和73.5%,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01)。3组患者治疗后Kupperman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其中在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眩晕以及泌尿系统症状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均P<0.05)。结论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中,耳穴压豆与中药组方相结合法其疗效较其余两组(单纯中药组方和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佳,并且Kupperman积分明显降低,并且各种症状缓解较为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周月娟;李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primary knee osteoarthritis,PKO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关联分析,严格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随机选取湖南地区PKOA患者88例(瘀血阻滞组52例,肾虚亏髓组36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所选对象TGF-β1-509位点基因和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瘀血阻滞型PKOA组携带CC基因型的频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50.0%vs 13.5%;χ2=15.9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GF-β1-509位点TT基因型相比,携带TGF-β1-509位点CC基因型有患瘀血阻滞型PKOA风险(OR=9.75,95%CI=7.10-13.46))。结论 TGF-β1-509位点与瘀血阻滞型PKOA相关,CC基因型是瘀血阻滞型PKOA易感基因型。
作者:罗洁;许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清8-OHdG、TNF-α在中老年OSAH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比较短期CPAP干预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确诊的23例中、重度OSAHS患者(AHI≥15次/h)作为试验组和25例(AHI<15次/h)对照者。比较两组8-O-HdG、TNF-α水平及其关系,试验组随机给予连续3d CPAP干预,观察8-OHdG、TNF-α的变化。结果试验组AHI、8-O-HdG、TNF-α均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低SaO2、平均SaO2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经呼吸机治疗3d后,AHI、8-OHdG、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夜间低SaO2、平均SaO2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8-O-HdG、TNF-α与AHI呈正相关,与低SaO2、平均SaO2呈负相关(P<0.05)。8-OHdG与TNF-α呈正相关(r=0.303,P=0.037)。结论中老年OSAH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CPAP对其有改善作用。
作者:章婷;汪俊;杨晶;罗荧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在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中的疗效。方法将因其他疾病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37例随机分为CSII组(70例)和MSII组(67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48h血糖变化、术前血糖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达到目标血糖值;CSII组与MSII组在术前血糖控制时间[(1.9±0.9)d、(3.5±1.2)d,P=0.00)[、低血糖发生率(0.36%、6.5%,P=0.00)、平均住院天数[(14.1±1.9)d、(19.5±2.2)d,P=0.00)]及住院总费用[(11588±42.1)元、(19568±58.7)元,P=0.0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围手术期2型糖尿病患者,CSII在术前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均优于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作者:谢勇丽;沈云峰;赖晓阳;张雅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国内TACE联合放疗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从CBM、VIP、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TACE联合放疗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在RevMan5.3软件中统计分析相应的指标。结果有27项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本次Meta分析。 TACE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近期缓解率(CR+PR)及1、2、3年生存率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在国内TACE联合放疗治疗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
作者:罗荣光;曾兵文;田秋红;黄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数。方法使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评价140例神经性皮炎病例组和98例健康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并使用SPSS 17.0对病例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的DLQI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分与皮疹部位、病程、瘙痒和肥厚程度显著相关(P<0.01);而皮疹部位、就诊次数、瘙痒和肥厚程度影响了DLQI评分(P<0.05);神经性皮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症状和感受方面(32.16%),其次是休闲娱乐(23.49%),少的是人际关系(5.09%)。结论神经性皮炎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中等程度影响,多种因素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应给以关注。
作者:章俊;杨美平;黄艳春;谢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不同CO2气腹压对于糖尿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术中气腹压水平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20例,Ⅰ组:气腹压力为7mmHg;Ⅱ组:气腹压力为12mmHg;Ⅲ组:气腹压力为15mmHg。术后1h、24h、48h、72h分别采静脉血5ml,测定血清中ALT、AST、GGT、TBIL的浓度。结果Ⅰ,Ⅱ,Ⅲ组术后1,24,48h的ALT、AST、GGT、TBIL都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术后72h仅Ⅲ组较术前升高(P<0.01),Ⅰ,Ⅱ组也升高,但和术前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Ⅰ,Ⅱ组相比Ⅲ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中ALT、AST、GGT、TBIL的浓度都显著升高(P<0.01);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1,24,48h 血清中ALT、AST、GGT、TBIL 的浓度都显著升高(P<0.01)。结论 CO2气腹能够引起糖尿病患者明显肝功能损害,气腹压力越大,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短时间低CO2气腹压和常规CO2气腹压引起糖尿病患者肝功能损害是一过性的。
作者:张小斌;张将;周毅;赵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8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数字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49例;B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A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B组,A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应用化痰止咳颗粒治疗支气管炎患儿,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王国权;吴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取的有机农药中毒休克者4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两组均给予洗胃、补血容量、补液纠酸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巴胺,观察组则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5.010,P<0.01),MODS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400,P<0.01),两组患者在静脉注射药物治疗1h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不显著(t=0.964,P>0.05;t=1.511,P>0.05)。观察组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9%(χ2=5.091,P<0.05)。结论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佳,意识恢复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的理想治疗药物。
作者:吴祖毅;谢平伯;梁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骨锚钉结合骨针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4年11月,采用小切口显露喙锁区,通过骨锚钉重建喙锁韧带,结合骨针(T4钛合金材质)经皮固定肩锁关节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4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5-51岁,平均36.7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7d,平均3d.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12例,Ⅳ型20例,Ⅴ型8例。术前拍摄双侧肩关节标准应力位X线片,测量患侧喙锁间隙为(16.2±5.0)mm,较健侧(7.6±1.0)mm明显增宽。术后通过X线片检查和Karlsso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肩关节外形正常,4例骨针针道发生轻度感染,拔除骨针并经换药后均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再脱位的发生。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于术后6-8周门诊拔除骨针。到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而且获得了一个无痛的关节。按Karlsso评分,优38例,良2例。喙锁间隙距离患侧为(7.7±1.2)mm,健侧为(7.6±1.0)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锚钉结合骨针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好、创伤小、固定安全可靠、并发症少、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优点,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周铨昆;涂建龙;董章庆;何勇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