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内镜微创保胆术取息肉术的效果分析

张茂军

关键词:微创, 保胆, 胆囊息肉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胆囊息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取息肉术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胆囊息肉患者采用微创保胆术治疗,可完好保留胆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消化道重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远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Roux-en-Y与毕I式消化道重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广东高州市中医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Roux-en-Y消化道重建的患者70例(R-Y组),行毕I式消化道重建的患者67例(毕I组),术后均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对术后远期胃肠功能、内镜RGB评分、营养指标以及远期并发症的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年,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营养指标、术后远期胃肠道并发症的对比P值均>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R-Y组远期胃食管返流征、食物残留、残胃炎及胆汁返流的情况明显少于毕I组,两组P值均<0.01,两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Roux-en-Y式比毕I式更适合于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消化道重建。

    作者:张权锋;吴永强;卢志坤;何德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58例P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静脉滴注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效率93.1%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效率69.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辅助检查指标和主观症状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洛他唑联合血栓通治疗PAD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爱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左氧氟沙星片联合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左氧氟沙星合用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方法按就诊顺序将78例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左氧氟沙星缓释片0.2g/次,2次/d,研究组同时服用三金片17.5g/次,3次/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及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逐日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尿频、尿急、尿痛、小腹坠胀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2.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但两者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后细菌清除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三金片可与左氧氟沙星协同抗菌,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强疗效,临床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发率低于氧氟沙星,是治疗尿路感染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易家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银丹心脑通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观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疗效。方法80例老年NASH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每次1.2mg,每日3次;对照组(40例)给予辛伐他汀胶囊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肝功能、血脂、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纳差改善(P<0.05)、乏力和肝区不适改善(P<0.01),ALT、AST、TG、TC降低(P<0.05),B超脂肪肝程度的改善(P<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老年NASH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抗脂质过氧化、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脂肪在肝内代谢。

    作者:黄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抗弹性蛋白抗体参与肺气肿形成的研究

    目的:探讨抗弹性蛋白抗体及氟替卡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气肿形成与干预的作用,揭示COPD肺气肿免疫学形成的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5组,选取40例非吸烟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40例吸烟非COPD肺气肿健康成年人,40例吸烟COPD肺气肿患者,40例戒烟后COPD肺气肿患者,40例COPD肺气肿患者并已经接受氟替卡松治疗1年,常规检测血清抗弹性蛋白抗体IgG。结果通过检测血清抗弹性蛋白抗体IgG水平,发现在吸烟COPD肺气肿患者中含量明显增高,认为抗弹性蛋白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参与COPD肺气肿病程进展,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OPD肺气肿患者后抗弹性蛋白抗体含量低于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结论 COPD患者肺气肿形成有弹性蛋白抗体相关免疫反应参与,而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弹性蛋白抗体的免疫反应,延缓COPD肺气肿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喻杰;吴晓琴;夏莺;张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巨大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子宫平滑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良性肿瘤[1-3]。一般可通过影像学诊断明确,但当肿瘤体积较大、占据范围广,与子宫分界不清、难以定位时,则难与附件来源肿瘤鉴别。我院于近期诊治1例经病理证实为巨大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内镜微创保胆术取息肉术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胆囊息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取息肉术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胆囊息肉患者采用微创保胆术治疗,可完好保留胆囊,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到临床治疗中。

    作者:张茂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源性因子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主要特点为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和(或)大脑wills环起始段狭窄或闭塞、继发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它是一种病因至今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源性因子[1]已被证实有一定作用,血管源性因子按功能可分为血管生成促进因子,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具有血管生成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的因子。目前各类血管源性因子在烟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焦点。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现归纳综述如下。

    作者:饶伟(综述);吴晓牧(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剂量CT与4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研究

    目的:评价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扫描联合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人多效蛋白PT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Cyfra21-1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的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分析及统计2011年-2013年进行LDCT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肺癌高危人群体的检查结果,并与常规早期肺癌筛查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DCT与常规剂量CT扫描肺部阳性检出率及病变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是常规剂量的6.38%(P<0.05);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肺癌的敏感性约95%、特异性约80%,对诊断早期肺癌具有重要意义,4种肺癌肿瘤标记物对本实验组阳性率为1.58%(6例),终确定早期肺癌的为1.05%(4例),LDCT在本实验组中检出病灶阳性率为12.1%(46例),其中8例影像诊断为早期肺癌(2.11%),终仅4例(1.05%)确诊为早期肺癌,存在影像诊断假阳性。本研究共759人参与,其中LDCT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组(379例,女:176例,平均年龄54.3岁,慢阻肺患者7例;男:203,平均年龄57.6岁,慢阻肺患者26例)筛查肺部阳性率12.1%(46例有肺部CT阳性表现,6例肿瘤标记物联检均呈阳性,4例确诊为肺癌)。结论 LDCT与肺癌肿瘤标志物两种检查方法优势互补,早期肺癌检出率为1.05%,避免单项检查的假阳性事件发生,联合检测更有利于早期肺癌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

    作者:李丰章;邹南安;胡含明;巫启恒;欧阳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进行胰岛素常规治疗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否可降低卒中院内发病率、死亡率,是否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急性(发病24h内)重症(NIHSS评分≥31-45分)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4.0-6.1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水平为≤8.3mmol/L]。血糖强化控制治疗时间为入院初7d,7d以后用常规方案控制血糖。主要终点指标包括:低血糖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及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14d、21d、2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4.4-6.1mmol/L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

    作者:危宏晖;邓施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E分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系统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6p21.3),其中HLA I 类基因由经典 HLA I 类基因(HLA-A、HLA-B、HLA-C)和非经典HLA I类基因(HLA-E、HLA-F、HLA-G)组成。与经典HLA I类基因相比, HLA-E基因多态性有限,在南方汉族人群中其等位基因以HLA-E*01:01和HLA-E*01:03占主导地位。 HLA-E为NK细胞上CD94/NKG2A、CD94/NKG2C受体的配体,并且CD8+T细胞通过TCR(T cell receptor)与HLA-E及抗原肽复合物双识别,因此HLA-E 在天然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的调节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HLA-E分子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肿瘤免疫、生殖免疫、机体抗感染显著关联,HLA-E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免疫遗传学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许潜;喻琼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STARR手术在Ⅳ期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STARR手术治疗Ⅳ期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术中技巧。方法对10例Ⅳ期环状混合痔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部病例痔核脱出症状消失,2例患者因术中行肛门息肉切除,术后出现疼痛和水肿,1周后水肿消失疼痛好转;1例因吻合器故障出现吻合和切割不全,出血较多约100ml,手术时间延长半小时。结论STARR手术治疗Ⅳ期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基本无疼痛。

    作者:邓党华;黄海芬;赵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效果

    目的:评价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7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诊断性刮宫术检查,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病变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检出率和子宫黏膜下肌瘤检出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等病变的诊断中,试验组患者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诊断效果显著,检出率高,损伤小,准确率高,简单快速,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何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长链非编码RNA-CLMAT2对人肠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lncRNA-CLMAT2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转移等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PCR检测lncRNA在不同肠癌细胞系的表达差异。在构建CLMAT2干扰与过表达质粒并慢病毒包装的基础上,CLMAT2高表达与低表达肠癌细胞系。下调或上调CLMAT2表达水平后,用CCK8、流式细胞技术、划痕、transwell等实验观察该lncRN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迁徙、侵袭等功能的影响。结果 lncRNA-CLMAT2在LOVO细胞中相对高表达,而在HCT116细胞相对低表达。用CLMAT2干扰与过表达慢病毒颗粒分别转染LOVO细胞与HCT116细胞,均达到下调与上调CLMAT2表达水平的目的。CCK8实验及细胞周期流式实验发现CLMAT2不能显著改变肠癌细胞的增殖,也不能显著影响合成期所占的比例或增殖指数。流式实验发现CLMAT2可显著抑制肠癌细胞的凋亡能力。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均发现CLMAT2能显著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迁徙及侵袭能力。结论 lncRNA-CLMAT2对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但能够抑制其凋亡,促进肠癌细胞的迁徙及侵袭能力。

    作者:王俊;周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1月靖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髓外内固定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结果⑴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⑵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⑶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⑷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优于髓外内固定。

    作者:熊海水;邹素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特殊染色法在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口腔黏膜病种类众多、类型各异。其中,临床表现为白色病损的黏膜病较为常见。如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等。虽为不同病种,临床表现都以口腔黏膜发生白色或灰白色斑纹样病损为主,在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上皮表层的过角化,固有层内可有炎细胞浸润现象,常难以区分,需加以鉴别诊断。近年来,以念珠菌为代表的真菌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口腔黏膜是否有真菌感染的诊断,对于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本实验采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过碘酸乌洛托品银染色(periodic acid-silver methenamine,PASM)两种特殊染色方法对口腔黏膜白色病变的真菌感染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实验中,OLP组真菌感染率为75%,15例真菌阳性病例中,10例网状、斑块、条纹型,5例伴糜烂充血或溃疡;5例未检出真菌者皆为斑块、条纹型。DLE组真菌感染率为94.74%,19例均有反复糜烂史。结论 PAS染色的切片经长时间存放后,易出现褪色现象,不利于研究;PASM法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但显示真菌效果比PAS法好。

    作者:贾云香;裴婧;卓夏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在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作用评价

    目的:评价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OP合并SUI患者67例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家属充分知情自愿原则分为重建组(32例)与联合组(35例),重建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尿动力学,随访6-12个月评价生活质量(I-QOL)评分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均>0.05);联合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重建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Hb、术后Hb、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重建组术前评分为48±11、术后评分为72±7.6,联合组术前评分为47±10、术后评分81±12,两组患者术后I-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术后的I-QOL评分显著高于重建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12个月,重建组有效为28.13%,联合组为94.29%,联合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POP合并SUI患者,单纯POP盆底重建术对SUI疗效有限,而同时行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术,近远期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排尿情况和生活质量,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茜;吴维;苏清华;郑靖莉;叶珊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Endoglin和VEGF在侵入性胎盘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Endoglin和VEGF在侵入性胎盘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病理诊断为侵入性胎盘(PA)的胎盘标本30例为研究组,其中包括:20例粘连性胎盘(PA),10例植入性胎盘(PI),选取同期20例正常胎盘(NP)作为对照组,检测的胎盘绒毛滋养细胞中Endoglin和VEGF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结果⑴Endoglin在NP、PA和PI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5%、80%和90%,Endoglin在PA和PI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VEGF在NP、PA和PI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5%、60%和70%,VEGF在PA和PI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Endoglin和VEGF在NP与PA中表达呈正相关(r=0.652,P<0.05)。结论侵入性胎盘的发生发展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中Endoglin和VEGF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刘艳;王得玲;李卉;陶中娥;梁园;赵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脊髓型颈椎病DTI熵的应用研究进展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目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诊断CSM的佳检查手段,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能较好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但T2WI对颈髓早期损伤和微结构改变敏感性低,缺乏可靠的定量指标,且不能显示神经功能状态及预后趋势[1]。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功能性 MRI技术,通过水分子在脊髓中弥散运动,它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价组织结构的连通性和完整性[2],它是目前显示纤维束走行的唯一无创性方法,对CSM脊髓损伤早期的判断和预后评估均有较大作用。但是对于评价CSM的DTI的常规参数改变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还存在分歧。有学者提出用香农熵来描绘正常和病变脊髓结构的复杂性,以增加DTI参数准确性[3]。

    作者:吴钦(综述);曾献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肿瘤的MSCTE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45例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9例,其中脂肪瘤6例,影像表现为腔内含脂肪低密度肿块影;腺瘤2例,表现为腔内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回肠系膜淋巴管瘤1例,表现为不规则囊性病灶。常见的恶性肿瘤34例,其中腺癌14例,表现为肠壁局限不规则的环形增厚,中度不均匀强化;间质瘤11例,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密度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坏死;淋巴瘤9例,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肠段较长,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有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见的恶性肿瘤2例,转移瘤1例,表现为多发肠壁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腹壁出现转移性结节;类癌1例,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结论 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莹;陈业媛;舒虹;肖香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