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影响

刘晶晶;朱新喜;江振华;王恩铭;李丽华

关键词:帕金森病, 美多芭, 同型半胱氨酸
摘要:目的 观察美多芭对帕金森病患者(P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方法 检测48例PD患者及28例对照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PD组使用美多芭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结果 未服用美多芭组和曾服用美多芭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 未服用美多芭组治疗前和治疗后Hcy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Hcy明显升高(P<0.05),而曾服用美多芭组治疗前后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曾服用美多芭治疗可导致血清Hcy升高,需要对服用多巴制剂(美多芭)的PD患者进行Hcy的检测,并及时干预和治疗Hhcy.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动脉导管封堵器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新型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共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4.4±2.1)岁(1岁7个月-8岁4个月);体重15.45±5.94kg(8-38kg). PDA形状为管型、漏斗型和不规则型,肺动脉端窄处直径1-3mm不等. 经导管置入ADO-Ⅱ封堵器封堵PDA.封堵5min后,行降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h、1、3、6、12个月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 全组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术后5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PDA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术后随访结果1-12月,无残余分流及再通. 结论 应用ADO-Ⅱ封堵细小的,形态特殊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手术方法,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随访效果可靠.

    作者:许飞;段君凯;周云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在全世界,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是人类第四大恶性肿瘤,且发病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约占全球胃癌发病率的46.8%[1]. 腹膜转移是影响其手术预后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50%的患者出现胃癌腹膜转移[2]. 胃癌转移途径主要为淋巴转移、腹膜播散及血行转移,由于胃癌标准根治术的广泛普及, 局部淋巴结转移已非胃癌复发的主要原因,相反腹膜转移成为主要问题. 本文就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诊断及防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林良庆;林建昌;魏敏;揭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生存素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诊断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98例肺癌患者、75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mRNA水平.结果 肺癌组患者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mRNA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P<0.05).以1. 50为外周血survivin mRNA诊断肺癌的佳阈值,其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分别为61.2%、96.0%. 以1.42为外周血VEGF mRNA诊断肺癌的佳阈值,其SEN、SPE分别为58.2%、98.7%.采用平行实验对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 mRNA进行联合检测,其诊断肺癌的SEN、SPE分别为80.6%、94.7%.结论 外周血survivin mRNA、VEGF mRNA可以作为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任剑;徐炎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授权理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授权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及抑郁程度的影响. 方法 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实验组采用以授权理论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结果 实施授权教育3、6个月时,实验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授权教育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效能,降低抑郁程度.

    作者:甘晓英;殷慧敏;陈秀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62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将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31例,分别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抗凝治疗. 比较两组应用抗凝药物后的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轻微出血、少量出血、大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等. 结果 两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及死亡病例;研究组的栓塞或血栓形成(3.05%)、缺血性脑卒中(1.53%)、少量出血(0.76%),与对照组病例栓塞或血栓形成(3.29%)、缺血性脑卒中(0.76%)、少量出血(0.76%)等项目分别比较,结果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轻微出血比例分别为3.29%、6.11%,两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病患者的抗凝有效性与华法林相似,但其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

    作者:苏长安;曾赣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82例儿童腺病毒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腺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临床诊治的认识. 方法 对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82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70例为重症腺病毒肺炎,81例有发热,平均热程9.74d, 71例有咳嗽,59例有气喘.23例次检出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41例有实变影,6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3例间质性肺炎. 33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内膜炎症. 53例患儿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48例患儿使用甲强龙治疗.随访中,8例患儿出现后遗症,均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结论 腺病毒肺炎病情重,并发症多,后遗症严重.

    作者:杜云;李岚;章高平;朱晓华;李建;张帆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Epi-LASIK和SBK术前后泪液中神经肽P物质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对神经肽P物质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46例患者随机分为SBK组和Epi-LASIK组,用ELISA法检测两组术前、术后4h、1d、3d、7d泪液中P物质的表达. 结果 P物质在两组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F=344.71,P<0.001),且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物质表达在手术组和不同时间点有交互作用(P<0.001),对两组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比,除术前两组P物质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在术后4h、1d、3d、7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Epi-LASIK组中,各个时间点P物质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SBK组中,除术前和术后7d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 Epi-LASIK和SBK术后疼痛可能与通过上调神经肽P物质表达相关,两组疼痛症状的差异与P物质表达不同相关.

    作者:周水莲;许小毛;帅晓英;马丽芳;吴凌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在高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价值评价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在高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患者均进行原发病治疗,抗感染、抗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呼吸兴奋剂等. 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实验组患者进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通气前后PaCO2、PaO2、SaO2、pH水平变化情况,BNP、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通气后,实验组患者PaCO2水平低于通气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实验组患者PaO2、SaO2、pH水平高于通气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对照组患者PaCO2水平低于通气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对照组患者PaO2、SaO2、pH水平高于通气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气后,实验组患者BNP、CRP水平低于通气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对照组患者BNP、CRP水平低于通气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对于高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但有创机械通气效果更为显著, 在改善患者PaCO2、PaO2、SaO2、pH、BNP、CRP水平方面,效果较好.

    作者:徐亚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膀胱淀粉样变超声表现

    目的 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患者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医生对膀胱淀粉样变的认识.方法 分析7例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的超声表现,观察病灶发生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及周围组织累及情况. 结果 超声表现分为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3例);结节型4例中3例位于右侧壁,1例位于左侧壁,超声表现为单发基底较宽、边界清楚的实性等回声结节. 弥漫型3例均位于膀胱三角区,超声表现为膀胱壁局部弥漫性增厚,可伴有散在点状钙化,可累及输尿管出口,引起输尿管和肾脏积水. 结节型和弥漫型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结论 超声检查对原发性膀胱淀粉样变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良云;刘燕娜;陈雪;代妮娜;沈孝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信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PNF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PNF技术结合针刺对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必要的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PNF及针刺治疗,疗程8周.采用上肢功能指数(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index,UEFI)及神经肌肉电图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结果 两组在第8周后UEFI评分、神经肌肉电图评估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NF技术结合针刺对臂丛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

    作者:杨小燕;刘金鹏;李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脑钠肽对内皮祖细胞动员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循环脑钠肽对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选择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示23例排除冠心病,57例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确诊为冠心病, 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 (SAP) 患者有21例, 不稳定心绞痛(UAP)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UAP与AMI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全部患者取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钠肽(BNP)水平和流式细胞仪测定CD133与KDR双阳性表达水平. 结果 ACS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P<0.01),稳定型心绞痛循环内皮祖细胞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脑钠肽水平的升高,早期内皮祖细胞的水平也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冠脉问题越严重,BNP水平越高,并且内皮祖细胞数量会更多.

    作者:胡林;王洪;洪浪;李林锋;尹秋林;陈章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分析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8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EP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后1年生存率、治疗后生活质量(FACT-L量表)及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79.4%,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82.4%与对照组70.6%的总治疗有效率、76.5%的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7例(20.6%)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3级放射性毒副反应15例(44.1%),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T-L量表评分中除外生理、社会家庭及情感状况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PC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肺癌不仅具有不错的近期疗效,同时提高了安全性并改善了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尚红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奥曲肽微量泵持续注射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奥曲肽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优越性. 方法 将9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奥曲肽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提高治疗疗效.

    作者:朱清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抗坏血酸对糖尿病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新调研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球糖尿病总患病人数约3.87亿, 其中我国约占24.9%,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发病率8.3%,居全球首位. 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慢性病变以微小血管、大血管为主要特征,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冠状动脉病变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 是糖尿病患者终末期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戴春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reutzfeld-Jakob病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附4例病例)

    Creutzfeld-Jakob 病(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形或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是由朊蛋白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 可传播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对于预防本病的传播非常重要.由于CJD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需依靠病理结果,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早期准确诊断十分困难. 本文分析4例散发性CJD患者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就CJD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在诊断CJD作用方面做一总结,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

    作者:李玉莲;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方法 选择2006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90例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及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诊治的120例非上述药物原因的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并分析观察组患者预后因素.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溃疡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胃镜下溃疡数目及溃疡直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相比,观察组患者腹痛发生率降低,严重出血病例增加(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性溃疡病史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输血量多于对照组,两组病死率、手术率、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溃疡病史是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与服药时间、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及高血压病史无关(P>0.05). 结论 抗血小板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大,病情重,年龄及溃疡病史是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大于60岁的老龄消化性溃疡患者更容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王建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60例0-4岁行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儿,按病种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采取术后禁食的常规疗法,观察组采取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出现排便/排气时间、完全经口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儿消化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利于患儿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伍俐亭;谢静波;张燕群;李维君;李亚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因素. 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根据患者后结局将患者分为恶化组(68例)和生存组(11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房颤)、脑卒中]及家族脑卒中史,梗死部位及面积,能否早期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临床特征[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的预后与患者年龄、梗死部位及面积、血糖水平、能否早期确诊、是否有心房纤颤,及是否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出血性转化,及NIHSS评GCS评分密切相关(P<0.05);而与生活习惯、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以及家族脑卒中史,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和应激性溃疡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其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NIHSS评分、GCS评分)、梗死部位及面积等有关,也与患者年龄、血糖水平、能否早期确诊与治疗、是否有心房纤颤,及是否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出血性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这要求我们在临床中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控制脑水肿,控制高血糖,防治合并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以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

    作者:李外;廖明;涂正生;胡文勇;傅海燕;杨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胃镜下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究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需要给予肠内营养的11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置管,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置管.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3.64%. 而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7.27%,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两组患者在置管之间及留管时间上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入术一次性成功率较高,而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管术,留管时间较常规常规经胃镜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要长,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冷梅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