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miR-145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性的研究

钟丽;安云婷;喻金梅

关键词:AKT, P-AKT, MiR-145, 卵巢上皮性癌
摘要:目的研究miR-145、Akt和p-Akt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45、AKT和P-AKT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45、Akt和p-Akt蛋白三者的相关关系.结果(1)miR-145在正常卵巢、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2)p-Akt在正常卵巢、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有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3)miR-145与p-Akt的表达水平在卵巢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492,P=0.001).结论miR-145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可能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二者呈负相关.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双头加压螺钉联合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作用.方法对35例老年骨质疏松行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采用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治疗(对照组16例)或双头加压螺钉配合鲑鱼降钙素、钙尔奇D片治疗(治疗组19例).用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检测仪检测L2-4椎体术前及术后3个月骨密度变化.结果骨折愈合时间:治疗组(14±2.11)周,对照组(16±1.7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L2-4椎体骨密度比术前有所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双头加压螺钉联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能有效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的愈合.

    作者:徐文华;曹盛生;袁晓军;李俊宁;傅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超声技术评价太极拳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太极拳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对43例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和43例未经任何规范化锻炼的老年人的心脏功能指标进行检查比较.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未见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E/A值有非常显著增高(P<0.01).结论长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心脏功能有保健作用.

    作者:郑松波;何小才;张诗渊;谢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超声测量颈部透明层厚度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在唐氏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从而提高唐氏儿的诊断率.方法与孕11-13+6周测量6376例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并随诊观察.结果超声检出NT增厚54例,其中染色体畸形47例,唐氏综合征38例,单独进行NT筛查检出唐氏综合征概率大约为70%.结论超声探测NT可提高畸形儿的检出率,对指导优生优育工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蔡芳萍;高小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剂量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喉表面麻醉在婴幼儿气管异物手术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及丙泊酚联合表面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A-SAI或Ⅱ级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D组)和丙白酚联合表面麻醉对照组(C组)各30例.D组采用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5-8mg/kg·h及2%利多卡因喉表面麻醉,C组采用丙泊酚5-8mg/kg.h及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T0(诱导时)、T1(插入硬支气管镜时)、T2(手术中)、T3(退出硬支气管镜时)时的HR、SBP、RR变化,SpO2低于正常及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D组麻醉后的患儿能安全的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术中出现呛咳、屏气及体动等不良反应少,血压、HR变化与C组相比相对稳定,均低于C组(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联合表面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肖煜;胡华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西兰花总黄酮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西兰花总黄酮的抗肿瘤活性.方法新鲜西兰花花蕾晒干粉碎后,用超声辅助70%的乙醇提取其中黄酮类成分,然后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利用紫外扫描光谱法进行定量鉴定;采用MTT方法检测纯化前后西兰花黄酮类化合物对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使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法西兰花黄酮得率为0.1%,粗提物纯度为2.63%,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纯度为9.28%.结论纯化后的西兰花总黄酮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西兰花总黄酮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

    作者:方秀兵;黄颖丽;徐国英;张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随访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对2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急性甲状腺炎声像图特征:甲状腺呈不规则片状不均匀回声减低区,边界模糊,无球体感,病灶周围血流信号丰富,而内部血流信号较少,经激素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消失.结论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疗效观察与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国珍;毕文琦;邵文君;刘云;吴小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进展

    瘢痕疙瘩是皮肤在创伤后或不明原因所致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活性异常增高,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导致的瘢痕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的病损,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多见于有色人种,不发生褪行性改变,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免疫因素[1]有关.也有学者[2-3]报道,与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细胞外基质及角质形成细胞等有关.赵柏程报道[4]瘢痕组织表面基底层下细胞成分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着增生过度和凋亡不足,这可能是其形成的机制之一.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放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现就电子线放疗瘢痕疙瘩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实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实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40只小鼠平均分组,皮下注射新霉素及噪声暴露,8只小鼠作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致聋前及致聋后14d应用脑干诱发电位仪(ICS CHARTREP)在隔声屏蔽室内行双侧ABR阈值测试.各组小鼠于在进行ABR检测后,通过耳蜗基底膜铺片来检测毛细胞的病理损伤过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致聋组ABR阈值均显著增高,致聋后两组基底膜染色铺片比较,毛细胞损伤程度相近.结论两种方法均能造成SD大鼠感音神经性耳聋,但新霉素大剂量皮下注射与噪声刺激相比较操作更简便有效.

    作者:陈燕红;江红群;刘凯;张志远;文彩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耻骨上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膀胱造瘘引流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耻骨上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膀胱造瘘(以下简称经皮膀胱造瘘)引流的疗效.方法利用虹吸原理,用中心静脉导管从耻骨上经皮穿刺置管膀胱造瘘引流,以达到解除尿潴留的方法.结果30例患者尿潴留解除,未发生任何不适及引流并发症.结论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膀胱造瘘引流方便、安全、可靠.

    作者:辛小云;钟玉莲;胡小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分析

    目的加深对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认识.方法分析15例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股骨头颈的解剖学异常,包括股骨头颈交界处骨性突起,非圆形股骨头,“枪柄样”畸形;测量a角在60°-76°,平均66°;头颈偏距缩小(7.2±0.7)mm.结论“枪柄样”畸形是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直观影像特点,测量a角大于55°为客观证据,CT、MRI对细微早期关节损伤观察优于X线.

    作者:陈春华;李霞;陈剑;黄朝斌;解传信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松毛虫蛰伤130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松毛虫蛰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景德镇地区2009年至2012年两次松毛虫病大流行期间松毛虫蛰伤接受本治疗方法的130例病例,并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松毛虫蛰伤收效良好,基本达到短期治愈,治疗期间患者可继续进行生产活动.

    作者:王丽红;黄卫群;余小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X线钡剂造影与内镜检查对食管裂孔疝检出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X线钡剂造影和内镜对疑似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X线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疑诊食道裂孔疝患者38例的资料.结果X线钡剂造影检出食道裂孔疝患者30例,检出率78.9%;内镜检出34例,检出率89.4%,两者同时检出28例,检出符合率73.7%,两者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钡剂造影和内镜对食管裂孔疝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两者相互补充,协助诊断.

    作者:方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罗哌卡因和丁卡因对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的罗哌卡因和丁卡因对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6只,体质量408g-438g,随机分为6组(n=6):R1-3组和A1-3组.各组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25%、0.5%、1%罗哌卡因1ml,0.25%、0.5%、1%丁卡因0.5ml.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5d后,测定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大振幅和传导速度.结果与同体对照侧相比,R3组和A2-3组注射侧臂丛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大振幅均明显下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5);罗哌卡因组和丁卡因组,两组组内比较:随着给药浓度的提高复合动作电位大振幅依次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5);等效剂量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丁卡因比较:罗哌卡因组臂丛神经复合动作电位的大振幅较高,神经传导速度加快(P<0.05).结论罗哌卡因对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影响比丁卡因更小.

    作者:文婷;刘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核素骨显像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SPECT骨显像联合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500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核素骨显像和血清PSA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至脊柱为多见,其次为盆骨、颅骨和四肢骨.骨显像检查发现50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382例出现骨转移,发生率为76.4%.3种不同血清PSA浓度的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SA水平对早期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有重要价值,当患者PSA水平>20μg/L时,应行核素骨显像以明确是否发生骨转移.

    作者:殷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应用Herbst矫治器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Herbst矫治器矫治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的50例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的25例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采用Herbst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的25例Ⅱ类下颌后缩患者采用双骀垫矫治器进行矫治.观察两组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矫治效果.结果两组经过矫治后均取得显著效果,但采用Herbst矫治器矫治的观察组效果优于Herbst矫治器矫治,而且矫治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于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矫治中,应用Herbst矫治器来进行矫治是佳的选择,而且Herbst矫治器对于青春期患者和不配合矫治的患者以及通过其他矫治器没有矫治好的患者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郑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nI、AST及CK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的比较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在鉴别诊断大鼠骨骼肌与心肌损伤应用价值.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心肌损伤组,单次背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骨骼肌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联合损伤组,单次单侧胫骨肌注射布比卡因及背部皮下异丙肾上腺素;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予给药后24h,检测血清AST,CK及cTnI,常规HE染色观察骨骼肌和心肌受损情况.结果心肌损伤组和联合损伤组血清cTn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骨骼肌损伤组(P<0.01),而联合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AST与骨骼肌损伤组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损伤组CK与骨骼肌损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nI在鉴别大鼠心肌及骨骼肌损伤上较AST、CK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作者:杨照新;常鹏环;董战玲;黄绵庆;符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给予围手术期系统护理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高龄患者由于机体功能明显减退,术前常伴有各种慢性器质性病变,机体对开放性切除术和麻醉的耐受力较差,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一般将腹腔镜作为首选切除术方式.我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对高龄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万燕;钟清玲;胡庆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在臂丛麻醉中的镇静效果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两药物在臂丛麻醉中对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接受神经阻滞手术患者62例,根据术中镇静药的不同分成右美托咪啶组和咪唑安定组.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及用药后多个时点镇静深度比较.结果两组均达到有效镇静,效果满意,且两种方案的镇静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镇静后30min,咪唑安定组患者的镇静深度要明显低于麻醉前和右美托咪啶组.右美托咪啶组患者的镇静深度为Ramsay评分4分,在整个镇静过程中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右美托咪啶的镇静效果略强于咪唑安定镇静.

    作者:叶建林;陶晓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围术期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栓调节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0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例分别在手术开始(T1)、手术结束(T2)、术后1d(T3)、术后3d(T4)、术后7d(T5)共5个时间点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标本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的浓度.结果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在T2与T3之间达到高峰,高敏C反应蛋白在T3达峰值,而后均逐渐下降,T5时血栓调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仍高于T1水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调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516).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小板损伤存在明显正相关.

    作者:程功文;黄纪木;李宝兰;姚传;高华;王一明;徐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地塞米松对溃疡性结肠炎鼠外周血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及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凋亡状态,并探讨地塞米松(Dex)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3组,各15只,模型组及实验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作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灌肠作为对照,分离各组大鼠PBL及LPL,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实验组的PBL及LPL再经Dex作用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模型组大鼠LPL在PHA刺激培养72h后凋亡率(5.89±0.65)%较正常组(17.14±1.95)%明显降低,PBL凋亡率(5.28±0.43)%较正常组(6.34±0.7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PBL(10.85±1.04)%及LPL(15.89±0.65)%凋亡率较模型组增高.结论UC鼠LPL凋亡减少,而PBL无明显凋亡异常,LPL凋亡减少可能同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有关,地塞米松通过促进LPL凋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作者:李志晋;詹丽英;胡俊;郑闽;徐燕琴;马春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