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戊酸单用及联用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分析

欧阳伶;杨云飞

关键词:癫痫, 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摘要:目的 探讨单用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并分析丙戊酸单用及联用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结果 180 例服用丙戊酸的患儿总有效率为78.33%,而39 例丙戊酸合用卡马西平的患儿总有效率为87.18%.结论 丙戊酸与卡马西平联用较单用丙戊酸疗效好,因此,在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不能有效控制的患儿可以考虑两者联用.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教育对脂肪肝患者的影响

    为探讨健康教育及生活干预对体检中脂肪肝患者的效果, 笔者对2011 年1 月-12 月在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科体检的2081 例职工,进行脂肪肝疾病知识教育,指导饮食结构、运动及科学生活方式,1 年后再复查结果并比较疗效.现汇报如下.

    作者:缪健;邓科穗;袁小兰;彭立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治疗脓毒性休克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48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经过充分的容量复苏后,随机选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OPA)作为血管活性药物,比较NE 组和DOPA 组6h、12h、24h、48h 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心率(HR)以及7d、28d 病死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DOPA 组相比,NE 组各时间点的MPAP、CI 及7d、28d 病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其SVRI 显著高于DOPA 组.同时,NE 组心律失常事件少见,心率也低于DOPA 组(P<0.05).结论 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可增加全身脏器灌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两药治疗脓毒性休克疗效大体相同,但多巴胺应用后心率加快,心律失常事件较去甲肾上腺素组多.

    作者:曾卫华;杨春丽;贺慧为;杨小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母体声音音频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 如不及时治疗, 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1],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其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蓝光照射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月姜;胡会岗;李忠僖;夏经慧;胡玉梅;匡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外周血中PCA3基因表达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PCA3 对活检阴性的前列腺癌(Pca)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 收集2011 年01 月至2012 年12月间在我院就诊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患者.同时纳入健康的男性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所有监测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 检测外周血PCA3 mRNA 的表达.结果 共纳入66 例做为对象,其中前列腺癌患者26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共30例,正常对照组10 例.健康男性及前列腺增生患者外周血均无PCA3 基因的表达,前列腺癌患者有21 例表达,PCA3 表达阳性率为80.8%(21/26).前列腺癌组与健康组及增生组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PCA3 阳性率与PCa 临床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A3 基因的表达与PCa 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A3 基因在外周血的mRNA 表达在前列腺癌诊断上有良好特异性.

    作者:赵旭兰;傅龙龙;习海波;王共先;冯亮;孙翔;刘伟鹏;张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对重症烧伤患者炎症介质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对重症烧伤患者炎症介质应用疗效.方法 把60 例危重烧伤中脓毒症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各30 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烧伤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的烧伤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PHVHF 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患者外周血来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 细胞因子.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72 h 患者APACHEⅡ评分、CVP、HR、TNF-α、IL-6 和同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开始时相比较,有明显改善,且P<0.05.和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72 h 后患者各项指标的下降更显著,且P<0.05.结论 PHVHF 可以有效改善重症烧伤患者的炎症介质.

    作者:潘拥军;柏世平;张守忠;韩行;杨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丙戊酸单用及联用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单用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与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戊酸及联用卡马西平的血清浓度,并分析丙戊酸单用及联用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结果 180 例服用丙戊酸的患儿总有效率为78.33%,而39 例丙戊酸合用卡马西平的患儿总有效率为87.18%.结论 丙戊酸与卡马西平联用较单用丙戊酸疗效好,因此,在单用丙戊酸或卡马西平不能有效控制的患儿可以考虑两者联用.

    作者:欧阳伶;杨云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4例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7 月-2013 年4 月我院出生并入NICU 住院的NEC 早产儿(观察组,54 例)及非NEC 患儿(对照组,57 例)的临床资料,包括胎膜早破、出生时窒息、呼吸衰竭、肺炎、败血症、有无应用益生菌等14 个项目,应用SPSS 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产时呼吸衰竭、肺炎、败血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口服益生菌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回归分析显示,微量喂养(OR =0.069) 和非营养性吸吮( OR =0.226) 为新生儿NEC 的保护因素,肺炎( OR =4.027) 、败血症( OR =14.663) 、呼吸衰竭(OR =17.520)为危险因素.结论 肺炎、败血症、呼吸衰竭是新生儿NEC 发病的危险因素,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是新生儿NEC 发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卢晓燕;谭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速度向量成像对显性预激综合征左室旁道标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标测显性预激综合征左室旁道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 健康组20 例,A 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15 例,均行体表12 导联同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外器质性心脏病及室内传导阻滞.以VVI 技术测量正常组及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左室短轴二尖瓣环及乳头肌水平收缩早中期心肌运动速度达峰时间(TV),记录局部心肌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D)、心室早与迟达峰心肌间的时间延迟(T-MX),进行旁道标测及同步化分析,以心内电生理为金指标,评价VVI 对旁道标测的准确率.结果 (1)正常组心脏收缩同步协调,速度向量长短和方向基本一致.(2)对照组收缩早期心肌收缩不协调,向量大小和方向不一致,VVI 显示局部心肌出现提前收缩的向心性速度向量,TV 较其他节段心肌明显提前,T-SD、T-MX 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5 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4例与VVI 标测结果基本一致并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心肌向量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有1 例VVI 未能判断出旁道位置,术后证实旁道来源于右室后底部.结论 VVI 技术能够对A 型显性预激综合征左室旁道进行较准确的标测.

    作者:张诗渊;刘燕娜;陈琦;郭良云;代妮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联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时间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患者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加上依达拉奉,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卒中量表(NIHSS)和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ADL 水平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旭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孕晚期妇女B族链球菌PCR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 族链球菌带菌状态的检测方法.方法 对在我院产检及分娩的孕妇445 例妊娠晚期孕妇,取其阴道下1/3 分泌物及肛周分泌物,应用细菌培养及实时PCR 进行B 族链球菌检测,并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 445 例妊娠晚期孕妇B 族链球菌细菌培养阳性17 例,实时PCR 阳性39 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B 族链球菌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早产和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时PCR 检测B 族链球菌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是妊娠晚期孕妇常规检测B 族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永建;陈波;张勇;刘剑荣;钟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江西省18-59岁成人跌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2005 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了解我省18-59 岁成人跌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三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全省98 个县(市、区)的1637 个街道和乡镇抽取100010 户,以100010 户家庭的178196 例18-59 岁居民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结果 成人跌伤年发生率为11‰.男性跌伤发生率为10.9‰,女性跌伤发生率为11.1‰.居民中56-60 岁年龄组居民跌伤发生率高,为22.6‰;26-30 岁年龄组居民跌伤发生率低,为4.0‰.结论 跌伤是江西省成人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应针对不同人群存在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跌伤干预,从而减少跌伤的发生.

    作者:颜玮;朱丽萍;李艾;金锦扬;李秋娟;赵军;徐菲;陈轶英;王瑞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29例临床报告

    目的 评价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3-2011 年在我院行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和传统输卵管吻合术共71 例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分析.结果 吻合手术复通率均达100%,但术后复孕率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术(93.1%)优于传统输卵管吻合术(76.2%),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5).结论 显微镜下输卵管吻合手术复通率高,复孕率高.

    作者:陈丽华;管建粉;黎志英;丁兴琳;罗会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其预防手段的探讨

    目的 探讨青年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2010 年以前有随访的PLC 患者120 例,并按年龄随机分为青年肝癌组(年龄<40 岁)32 例,非青年肝癌组(年龄≥40 岁)88 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肝脏功能、肝癌大体类型、病理类型、HBV-DNA 水平、AFP 水平、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期.结果 青年组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比例较非青年组高(P<0.05);巨块型肝癌或弥漫性肝癌较非青年组青年组多(P<0.01);肝癌破裂出血的发生率较非青年组高(P<0.01);肝脏功能较老年组好(P<0.01); HBV-DNA 水平较非青年组高(P<0.01); AFP 水平较非青年组高(P<0.01);手术切除率较非青年组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非青年组低(P<0.05);术后生存期较非青年组短(P<0.05);胆管细胞癌比例较非青年组低(P<0.05).结论 (1)青年人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手术后生存率低.(2)PLC 病情与HBV-DNA 水平密切相关.(3)PLC 患者AFP 水平明显较高.(4)PLC 中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率低.

    作者:王小华;罗璟;徐道峰;何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直肠内超声在直肠癌术前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直肠内超声各期直肠癌声像图特点及在直肠癌术前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直肠内超声检查87 例直肠癌.检查中主要观察直肠癌肿块的形态、大小、回声、方位、血流情况,浸润直肠周径、深度及邻近组织和脏器有无受累,所有病例均行电子肠镜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直肠癌呈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可伴有微钙化,肿块内部动脉血流丰富.肿块突破黏膜及黏膜下层未侵犯肌层,与手术病理符合率69.57%(16/23),侵犯肌层未突破肠壁与手术病理符合率88.19%,突破肠壁后向肠外浸润与手术病理符合率68.97%(20/29),部分病例合并肠周围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6.43%(13/28).结论 直肠内超声可显示直肠壁结构层次,对直肠癌浸润深度检测及术前直肠癌分期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赖全图;江涛;陈晓亮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8 年1 月-2012 年7 月期间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47 例,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进行栓塞治疗,并观察患者在治疗6 个月后病灶边缘与内部碘油沉积情况、有无血流信号以及肿瘤大小等.结果 本组47 例患者,共进行59 人次介入治疗.其中显著有效25 例(53.19%),较为有效17 例(36.17%),基本无效5 例(10.64%),有效率达89.36%.对患者进行术后6 个月的复查CT 与肝脏彩超,可见患者肝血管瘤内碘油沉积较好,血供消失,并且出现碘油聚积、瘤体缩小等征象.结论 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进行栓塞治疗肝血管瘤,临床疗效较好,安全、可靠.

    作者:应勇;王小农;何晓;王小华;徐道峰;谢斌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85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8 年1 月-2012 年12 月病理确诊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85 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5 例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均有性生活史及孕产史,平均年龄48 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14 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伴微小浸润,39 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累及腺体,32 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结论 宫颈活检、TCT、LEEP、宫颈锥切术、单纯子宫切除术及根治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除术都有助于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作者:程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428例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 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428 例已确诊为癌症患者血清CA19-9 含量.结果 肿瘤标志物CA19-9 对胰腺癌、肝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4.8%、38.6%、43.2%、13.3%、11.1%;对阻塞性黄疸的阳性率达87%与肿瘤原因导致的黄疸阳性率相当.结论 CA19-9 对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胰腺癌和肝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熊丽;郭江梅;辛查香;吴春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越来越多,虽然先天性心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监护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疾病本身复杂,不可避免的会有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机率.新生儿、小婴儿ARF 常见的病因是肾前性因素,导致ARF 的主要机制是肾灌注量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低血压和低心排.体外循环术后出现ARF 的死亡率高,近年我院通过及早实施PD 替代治疗, 以降低死亡率,报告如下.

    作者:胡梅英;石元娟;胡淑霞;陈霞;邹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96 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到48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表定位穿刺,实验组进行超声诊断定位穿刺,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7.9%,穿刺时间为(3.2±1.4 )min,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可降低风险,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作者:陈钦盛;叶文贤;萧植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26例巨大儿分娩方式及并发症探讨

    目的 对126 例巨大儿分娩方式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 年1 月-2011 年7 月126 例巨大儿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出生体重儿进行对照.结果 巨大儿孕妇的剖官产率、阴道助产发生率、分娩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较正常体重儿孕妇均上升(P<0.05).结论 巨大儿可增加母婴并发症.

    作者:彭诗维;黄亚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