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背筋膜蒂皮瓣治疗手指电击伤

曾彪;张惠玲

关键词:筋膜蒂皮瓣, 手指, 电击伤
摘要:目的 探讨手指高压电击伤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手背筋膜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高压电击伤.结果 8例全部治愈,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手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高压电击伤,损伤小,疗程短,基本功能恢复,还可以减少病人固定体位及再次手术痛苦.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患者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使用氟康唑经验性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1例ICU重症患者作为治疗组,依据美国WVUH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评分≥40分时,开始使用氟康唑进行经验性治疗;选取22例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及真菌学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氟康唑经验性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可以改善危重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骏;贾宝辉;徐龙;徐贞秋;幸泽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常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预后较差,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目前呈上升趋势,尤其老年男性增长较快.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死亡率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协助医生进行溶栓治疗,防止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作者:魏苗青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胸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胸膜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7例,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正规抗结核化疗,并进行胸腔微创置管引流,每2d1次.观察组每次引流后经引流管胸腔内注射糜蛋白酶.比较两组2周后胸水吸收情况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2周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到显效以上治疗效果的时间及住院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结核短程化疗加糜蛋白酶胸腔内注射可提高疗效,缩短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达到显效以上效果并出院的住院时间.

    作者:林富生;戴希友;王萍;易彩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

    目的 探讨3种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的效果.方法 为期12周的随机开放性比较研究,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007年美国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被随机分为以诺和灵30R治疗的A组和以诺和锐30治疗的B组和以诺和灵R+诺和灵N治疗的C组.A组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30R方案,B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即时皮下注射诺和锐30方案,C组采用每日早、中、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诺和灵R及睡前(22:00点)诺和灵N皮下注射方案.比较3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及其它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B组C组3餐后血糖明显低于A组(P<0.05),B组C组低血糖事件少于A组(P<0.05),C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A组B组.结论 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对餐后血糖控制更满意,特别是中餐后血糖,且低血糖事件发生较诺和灵30R少,而一日4次胰岛素注射则较前两组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特别是空腹血糖,但是3组比较,C组患者治疗的依存性稍差.

    作者:刘晓辉;刘文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rHuIL-11对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u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我院2007年4月~2009年6月7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rHuIL-11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血小板由低值恢复至>50×109/L为(2.46±2.28)d,由低值恢复至>100×109/L为(5.25±2.79)d;对照组分别为(5.73±3.05)d和(9.73±4.02)d(P<0.0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头痛及头晕、骨骼及关节疼痛、乏力.结论 rHuIL-11能明显缩短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加速血小板数量的恢复,且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辅助用药.

    作者:陈勇;易军;谢荣盛;宋小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与心房纤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5月~2007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门诊随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美国NCEP-ATPⅢ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MS组).入选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出现新发的心房纤颤情况,则作出相应的记录,终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比较MS组与非MS组间心房纤颤发生率.结果 在NCEP-ATPⅢ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84例,无发生者为36例,非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9例,无发生者为71例,MS组与NMS组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IDF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74例,无发生者为67例,N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19例,无发生者为40例,MS组与NMS组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者.代谢综合征是心房纤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629例消化道常见疾病的促胃液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促胃液素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及在胰腺炎等胃肠道疾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促胃液素的含量.结果 急性胰腺炎外周静脉血促胃液素值高,与多种其他消化道疾病存在显著性差异.胆石症组促胃液素值低,IBS、不全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性肠炎、胃肠道息肉、胃炎组与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消化道疾病外周血促胃液素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外周血促胃液素的检测可能有助于诊断胰腺炎及判断病情预后.

    作者:万娟;李国华;吕农华;张青;吴平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氧疗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血压的影响

    目前全世界有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追求较长的生存时间和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大愿望.有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作者:陈秀君;李青春;吴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煤工尘肺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双肺同期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尘肺前后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在灌洗过程中于第3、6、9次引流末进行加压通气,以提高PaO2,每侧肺灌洗前常规做肺功能,灌洗后1周观察病人症状,3~12个月复查肺功能.结果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是安全的,灌洗后1周绝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好转,但大部分病人灌洗后仍继续接尘作业,故3~12个月复查肺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 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志平;赵月明;陈小刚;胡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胃镜直视下植入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

    目的 观察胃镜直视下置入自膨式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经胃镜、X线检查证实为恶性食管梗阻的患者,在胃镜直视下置入钛镍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16例患者共置入国产金属内支架16个.结果 全部患者均一次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进食困难及生存质量明显改善,4例合并食管气管瘘患者支架置入后呛咳、发烧、吞咽困难等症状迅速控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未发生与支架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内镜直视下放置食管金属内支架较X线下置入支架更为方便快捷,可避免X线照射,对解除患者恶性食管梗阻尤其是对合并有少量活动性出血、食管漏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支架置入后续行的化疗和(或)放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杨军;魏波;江漪;王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病人膀胱镜检查前心理干预效果观察

    膀胱镜检查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检查、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但膀胱镜检查必尽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有时在检查中会使患者产生疼痛不适.加上患者对此项检查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而轻信一些错误传闻,常使患者产生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并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外周血管收缩等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老年患者表现尤其突出.因此,我们对21例需行膀胱镜检查的老年住院患者在预约检查期间实施了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万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肺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的关系

    目的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对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进行检测,探讨两者在肺癌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50例肺癌(鳞癌24例,腺癌18例,小细胞癌6例,大细胞癌2例)和同期正常组织及其他疾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HIF-1α和TTF-1进行检测.工作液溶度均为1∶50,微波修复抗体,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结果 (1)HIF-1α基因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0.2%(21/50)较正常组织(10%)升高,小细胞(100%)>腺癌、大细胞癌(55%)>鳞癌(12%),同时与TNM临床分期亦有关系.(2)TTF-1基因在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肺腺癌为77.8%(14/18),小细胞癌为83.5%(5/6),大细胞癌为50%(1/2),鳞癌的为0%(0/24),但与,TNM临床无关.结论 HIF-1α在腺癌组织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3、4期的表达率高于1、2期,对临床肺癌诊断和评估预后有积极意义.TTF-1在肺腺癌和小细胞癌中的表达率较高,而鳞癌中均未见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可为临床鉴别提供依据.

    作者:夏顺生;张艳霞;王青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BOLD-fMRI和DTI在脑肿瘤中应用进展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 level deoendent functional MR imaging,BOLD-fMRI)能够无创伤地对神经元活动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在脑机能活动的同时,获得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信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髓鞘等信息,能够无创地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技术,目前这两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

    作者:邓国军;李东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用低分子量肝素,对照组用阿司匹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86.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欧阳懿;黄丽萍;刘家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深度镇静麻醉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术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两组各15例麻醉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优于后者.结论 脑血管疾病介入术拟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作者:董桃花;黄乐林;李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 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 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作者:周东伟;洪涛;李东海;段剑;黄学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6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术后的护理

    三尖瓣下移畸形绝大部分需要手术.我院于2000年1月~2007年12月对36例年龄3~42岁的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效果良好.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3~42岁,平均11.6±7.3岁;体重3.6~58kg,平均19.6~14.1kg.

    作者:余娇;梅赣红;游明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硝酸甘油联合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硝酸甘油联合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冠心病心绞痛68例,随机分为硝酸甘油联合葛根素组(治疗组36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32例),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1.3%,两组相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硝酸甘油联合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作者:吴春发;徐亚军;宋新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基础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临床领域中的一种常见病,可发生在各种年龄段,但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机理至今众说纷纭.近期我们利用CT和MRI动态跟踪观察了一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发现各种原因造成的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基础.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分流术后脑组织塌陷和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破裂等引起的相对性低颅内压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现简要介绍本组典型病例,并就其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徐庚生;李美华;李义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肿瘤患者进行静脉化疗的大部分化疗药物可对外周静脉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如出现静脉炎、药物渗漏,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等损伤.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我科自2007年4月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通过对患者精心护理及健康指导,并做好输液港的维护,确保了各项治疗的顺利完成,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鸣;杜端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