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阴离子间隙的研究

李建国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阴离子间隙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阴离子间隙(AG)特点.方法 对104例HIE患儿于治疗前在吸氧状态下.采桡动脉血检测血气及股静脉穿刺取血检测电解质Na+、Cl-,计算AG值.结果 104例HIE患儿AG平均值为(22.46+7.01)mmol/L.91例代酸中高AG87例,占95.6%.轻中度HIE患儿血Na+、Cl-较重度明显增高,轻、中、重度之问血HC03-无显著差异.结论 HIE患儿以高AG代谢性酸中毒为特点,容易出现混合性酸碱紊乱,重度HIE患儿容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因此处理HIE患儿时应着重改善通气.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时及对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患者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及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患者.前房植入美国产S型襟前房型人工晶体,并常规行周边虹膜切除.结果 所有眼术后视力均在0.1以上.术后早期8例眼压升高,但小于28mmHg;随访3个月~2年,末见眼压明显升高者,未出现人工晶体脱位、大泡性角膜炎、葡萄膜-青光眼-前房出血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安全、有效

    作者:刘春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保留Oddi括约肌修复肝外胆道缺损的体会(附14例报告)

    目的 探讨保留Oddi括约肌的功能修复肝外胆量道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治疗的14例肝胆道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中均经手术治疗.治愈率100%.结论 肝胆道缺损可根据术中情况采用带血管蒂的胆囊瓣和胃浆肌瓣修复胆道缺损.效果良好.

    作者:赵春泉;占超明;余月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SCT影像表现及重建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SCT影像表现及重建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问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SCT检查的165例病人的S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SCT及重建技术诊断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7.3%,椎间盘边缘突出软组织影发现率100%,硬膜囊受压移位125例,神经根受压移位增粗108例,有神经根淹没水肿者64例.伴有许莫氏结节者20例,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者36例.结论 S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MPR)能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方向、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国良;刘伟萍;谢礼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翻身二切口二野清扫治疗食管中下段癌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翻身二切口二野清扫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6月,对100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施行翻身二切口二野清扫术,疗效满意,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 翻身二切口二野清扫治疗食管中下段癌可以彻底切除肿瘤,防止残留,可以彻底清扫胸部及腹部淋巴结,胸部更好暴露减少胸部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了食管癌治愈率及远期生存率.

    作者:楼杨勇;罗清泉;徐旭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B超检测卵黄囊在预测孕早期出血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卵黄囊与早孕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在孕早期不明原因的阴道流血患者进行B超检测.追踪观察卵黄囊与胚胎发育情况.结果 早孕妊娠正常组卵黄囊显示率高(92.19%),卵黄囊均显示清晰,圆而完整.壁簿透亮.正常值为3~8 mm之间;早孕妊娠异常组卵黄囊显示率低(22.45%),卵黄囊缺如、过大、过小、模糊、变形.结论 孕早期阴道流血患者检测卵黄囊对预测胚胎发育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先兆流产是否需要保胎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刘薇;邓春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 根据临床资料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第一研究阶段(评分标准的建立)对我院已实施LC的1500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筛选引起手术困难的危险冈素,然后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并对它们分别赋值.建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第二研究阶段(评分标准的验证)应用评分标准对我院231例即将LC进行评分,判定接受LC手术的难易程度并与术者实际手术难度作比较以验证它的效能.结果 第一研究阶段.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筛选.得出导致手术用难乃至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在第二研究阶段,应用该评分标准对我院连续行231例LC病例进行评分后,发现它评估手术难易程度与手术实际难度的总体相符率达到80%以上.结论 建立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易程度的评分标准,有利于临床医生基于评估手术的难易程度选择LC或中转OC.

    作者:胡林;邹书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4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4例FAB分型为ALL的患儿骨髓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44例ALL巾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2例,占72.7%.T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例.占18.2%,T/B双表型4例,占9.1%,其中在B-ALL中CD19(100%)敏感性高,cCD79a特异性强.明显高于cCD22(31.25%,P<0.05);在T-ALL中CD7(100%)和cCD3(100%)敏感性高,cCD3特异性强;HLA-DR、CD34、CD38等非系列相关抗原在儿童ALL中均有较高表达.ALL伴髓系抗原表达22例.主要表达CD33、CD13.结论 儿童 ALL以B-ALL为主.CD19和cCD79a是B-ALL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CD7和cCD3是T.ALL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儿童ALL具有较高的CD34、CD38和髓系抗原表达.

    作者:黄正刚;吴星恒;刘赟;武志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大鼠心脏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与分化

    目的 研究大鼠心脏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体外培养、鉴定及诱导分化的方法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心脏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铺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内,给予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M199培养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进行EP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 培养3~4d,町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4d左右贴壁细胞呈条索状结构,贴壁细胞是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结论 大鼠心脏血中含有EPCs,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赫连曼;黄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0.2%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后碘酊烧灼及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6例.结果 26例(26眼)治愈23例,好转3例,无效0例,平均治愈日数18.5d.结论 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明显优于以往采用二性霉索B联合碘酊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刘新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免疫营养对外科脓毒症的治疗研究

    目的 研究免疫营养对外科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外科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为免疫营养组,对照组为常规营养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治疗,并于术后第1d开始给予静脉营养治疗7d.其中研究组静脉应用谷氨酰胺,比较两组APACHEII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谷氨酰胺增强的肠外营养能减轻外科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王联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掌侧支撑钢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掌侧支撑钢板同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掌侧支撑钢板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6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经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 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支撑钢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有效防止骨畸形愈合,减少腕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和功能丧失.避免肌腱激惹.

    作者:李军;万军;万海武;余建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早期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MRI对早期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早期脊柱转移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20例获得临床证实的脊柱转移瘤MRI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原发瘤与转移部位之间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转移部位的胸腰椎多见74%(15/20).MRI对骨质破坏椎管受累62.5%.10.7%椎管软组织内均未见明显肿块.结论 胸腰部脊柱是转移瘤好发部位,且先侵犯椎体及附件.常规X线,CT对大多数转移瘤能够作出诊断,而MRI能更早地显示其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骨质破坏改变,敏感性明显高于前两者.

    作者:舒茂松;邱贵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用1.6-二磷酸果糖和硫酸镁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30例

    目的 探讨联合用1.6-二磷酸果糖和硫酸镁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用1.6-二磷酸果糖和硫酸镁静滴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与硫酸镁合用,可提高重度哮喘疗效.

    作者:樊考林;王和平;王宜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电子支气管镜在鼻咽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鼻咽喉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FUJINON EB~25OS型电子支气管镜对1252例鼻咽喉患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并对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及会厌囊肿、咽喉异物等进行了治疗.结果 1252例患者均接受了检查,并得到诊断,其中89例声带息肉,46例声带小结,3例会厌囊肿得到治疗,26例咽喉异物在支气管镜下顺利取出,18例鼻衄出血点找到后得到相应治疗.25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及10例声带息肉术后观察对比并打印图片.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对鼻咽喉疾病的诊治及鼻咽喉术后的观察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臧鹰;周磊;宋小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3种造影剂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目的 探讨碘化油、泛影葡胺和非离子型有机碘造影剂(碘海醇)在诊断因子宫异常、输卵管阻塞所致不孕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4.3万例不孕症妇女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随机抽取碘化油、泛影葡胺和碘海醇行HSG术各150例进行影像质量、副反应(过敏,呕吐、腹痛)及逆流、造影结果和方便程度作出对比分析.结果 在影像质量和造影诊断结果方面三者无显著差异.检查后出现的过敏、呕吐、腹痛、呛咳,方便程度非离子型有机碘造影剂优于其它2组.结论 非离子型有机碘造影剂副作用少安全.患者所受痛苦小,有推广价值.

    作者:吴晓红;张利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单药吉西他宾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单药吉西他宾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对30例70岁以上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宾1000mg/m2,静滴30min,第1d、第8d给药,21d为1周期,至少2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有效率20%,中位生存期6.9个月,1年生存率26.7%,毒副反应较轻,以骨髓抑制为主,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单药吉西他宾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作者:任剑;王迪进;李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TPS计算出肿瘤币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位.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 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即Y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作者: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8例报告

    目的 总结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德国贝朗公司提供的补片为68例腹股沟疝患者施行无张力修补术,观察伤口疼痛、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近期效果良好.术后早6h、迟2d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平均6d.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排异反应、阴囊血肿等手术并发症.4例术后第1d感切口疼痛应用度冷丁后缓解.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复发,另l例患者于3个月后出现同侧股疝.结论 人工网片植入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备复发率明显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张奎林;杨萍;丁义;黄玉海;何世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促炎细胞因子及褪黑素与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同性难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炎,它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发病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是环境、遗传、病原体和机体免疫等多囚素棚互作用失衡产生的疾病.有研究发现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失调可能是IBD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促炎因子IL-6及TNFa在IBD发病中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褪黑素对IL-6及TNFa的影响又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谭燕;谢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配合及护理

    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和费用少等优点.已成为诊治胰胆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我院于2006年3月~2008年5月共行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梅芳;杨敏;罗小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