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V16、18E6蛋白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意义

叶芳萍;郑建红;张萍

关键词:宫颈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评价HPV16、18早期蛋白E9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40例慢性宫颈炎及40例正常官颈组织中HPV16、18E6蛋白表达.结果 癌组中E6的阳性率为68%(34/50),慢性宫颈炎中5%(2/40),正常官颈组织中均为阴性,良恶性组HPV16、18E6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PV16、18E6感染与本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密切相关.E6单抗可作为预测HPV16、18感染及判断早期宫颈癌的标记之一.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34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资料.结果 34例病例首发症状为肝功能异常23例,神经系统症状7例,血尿2例,贫血2例;所有病例仅10例初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其中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5例;其余24例分别初诊为病毒件脑炎1例,肝硬化腹水2例,溶血性贫血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8例,肾炎5例,小舞蹈病1例,周围神经病l例.结论 儿童WD首发症状多样化,以肝脏损害较多见.临床上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特别是ALP/TBIL<2,ALP/ALT>4患儿应及时完善K-F环、铜蓝蛋白等检查.

    作者:予季;余英;虞雄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68例报告

    目的 总结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方法 采用德国贝朗公司提供的补片为68例腹股沟疝患者施行无张力修补术,观察伤口疼痛、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近期效果良好.术后早6h、迟2d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平均6d.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排异反应、阴囊血肿等手术并发症.4例术后第1d感切口疼痛应用度冷丁后缓解.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复发,另l例患者于3个月后出现同侧股疝.结论 人工网片植入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备复发率明显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张奎林;杨萍;丁义;黄玉海;何世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人工_肘关节置换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单轴铰链关节发展到现在复杂的无限制再造关节面关节置换术.这种改变是经过对肘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进一步了解而产生的.使术后肘关节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作者:徐永丰;许永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误诊1例分析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是临床少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手足搐搦和癫痫样发作.易误诊为癫痫而长期延误治疗.

    作者:朱志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数码电子阴道镜用于妇科体检筛查宫颈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数码电子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官颈病变发病趋势.方法 我院2005~2007年妇科普查16602例.对其巾3966例妇女进行数码电子阴道镜检查,并对2424例根据阴道镜图像定位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确诊慢性宫颈炎1662例.占68.56%:宫颈息肉及增殖480例,占19.80%;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33例,占5.49%;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Ⅲ)135例.占5.57%;官颈癌14例,占0.58%.CIN发病年龄为30~44岁,占73.33%(99/135).宫颈癌好发年龄为35~49岁,占78.57%(11/14).结论 宫颈CIN及宫颈痛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宫颈病变诊断不能单以宫颈糜烂分度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更不可忽视宫颈光滑者.

    作者:梁群;张倩平;刘爱连;陶玉玲;张莉萍;陈卫红;李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配合及护理

    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和费用少等优点.已成为诊治胰胆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我院于2006年3月~2008年5月共行ERCP及EST治疗胆总管结石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艾梅芳;杨敏;罗小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抽取实施放疗的体部肿瘤患者70例.50例体部肿瘤患者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采用魔十字技术CT定位.通过TPS计算出肿瘤币心相对于魔十字的三维坐标及零位源皮距进行治疗摆位.于放射治疗疗程中段观测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时的零位源皮距进行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放疗位置精确度的影响.结果 50例采用单纯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1例,20例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的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3mm的为2例.两种固定方法对零位源皮距(即Y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体部肿瘤患者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技术优于单纯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固定体位,精确度更高.

    作者:黄焱秋;周春骏;余忠全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HPV16、18E6蛋白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意义

    目的 评价HPV16、18早期蛋白E9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5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40例慢性宫颈炎及40例正常官颈组织中HPV16、18E6蛋白表达.结果 癌组中E6的阳性率为68%(34/50),慢性宫颈炎中5%(2/40),正常官颈组织中均为阴性,良恶性组HPV16、18E6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PV16、18E6感染与本地区宫颈癌病因学密切相关.E6单抗可作为预测HPV16、18感染及判断早期宫颈癌的标记之一.

    作者:叶芳萍;郑建红;张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出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昆明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tDCs组、照射组、正常组.tDCs组分别于制模后0d、3d、5d从小鼠尾静脉输注耐受性树突状细胞1×106/只,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濒死时(或造模28d时)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 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tDCs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7±0.2)×109/L,(4.27±0.64)×109/L,(5.89±0.34)×109/L.tDCs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 tDCs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

    作者:纪德香;袁利亚;陈国安;戎吉平;高琳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髂部骨折脱位16例报告

    目的 观察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髂部骨折脱位16例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髂部骨折脱位16例观察近期疗效,通过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 16例病例均恢复骨盆的完整性、稳定性,无患肢短缩及腰腿痛:4~6个月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经皮骶髂加压螺纹钉治疗骶髂部骨折脱位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较好选择.

    作者:张宁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双8字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骨折(附19例报告)

    目的 探讨3枚纵向克氏针双8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2月~2006年10月,19例(男12例,女7例)髌骨粉碎骨折上下移位>1cm骨折断段关节面阶梯>2mm主要骨折块在2块以上的患者行切开复位3枚克氏针双8字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无需外固定,患者术后即进行无负重患膝关节功能锻炼,平均术后6周完全负重.术后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定系统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7例患者随访均达到2年.1例未随访到,1例随访时间未满2年.术后6个月所有随访病例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无限制.HSS评分94~99分,平均为97.6分.结论 双8字改良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骨折能达到关节骨折复位标准,内同定牢靠,有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作者:张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CAP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71%.结论 阿奇霉素抗感染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肖档;叶乐荣;刘英;华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后腹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附86例报告)

    目的 总结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方法 回顾性调查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6例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肾囊肿去顶术4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8例,肾切除术11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7例,其余8例,均经后腹腔途径.结果 除1例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85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30~450min,平均155min.除5例手术失血约400~600 ml外.其余失血量均少于150ml.无明显并发症,大部分病人在术后I周左右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在上尿路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梅茂;胡峰;王晓荣;陈宪;赵雁;毛建军;冯燕;王忠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对策的临床应用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综合性抢救措施.每个环节均很重要,呼吸支持是维持患者生存的基本方法之一,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救,都必不可少.如何根据CPR的需要采取合理的呼吸支持对策.将直接影响CPR的成败.因此,急诊医师必须正确把握和合理运用呼吸支持方法.

    作者:吴政庚;周从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建立大鼠心肌肥厚模型

    目的 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10g,随机分成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模型组10只.分离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后,在肾动脉上方约1cm处,将7号注射针头与腹主动脉一起结扎,然后抽出针头.术后应用超声诊断仪连续检测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7周后处死大鼠,取出并解剖心脏,计算HW/BW、LVW/BW,并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和纤维化程度.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造模4周后,模型组IVSTd增加(2.34±0.11vs1.631±0.21,P<0.05,mm),LVPWTd和LVDd差异不显著(P>0.05):造模7周后,模型组IVSTd(2.4±0:03vs1.87±0.21,mm)、LVPWTd(2.52±0.24vs1.77±0.17mm)和LVDd(6.83±0.28vs4.50±0.19mm)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假手术组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解剖发现,模型组心脏明显大于正常组,左心室增厚显著.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直径增大,细胞排列不整齐、间质纤维化明显.结论 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造模7周可以成功建立心肌肥厚模型.

    作者:张淑华;葛郁芝;冯莉莉;吴志婷;胡朗吉;罗骏;杨涛;潘淑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Vitapex充填根尖切除术后骨腔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Vitapex糊剂充填根切术后骨腔对根尖周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需行根尖切除术的病例57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根切术后骨腔内充填Vitapex糊剂;对照组27例,根切术后骨腔内不充填任何材料.对两组疗效连续随访2年.结果 实验组治愈达100%.对照组81.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Vitapex糊剂充填根切术后的骨腔.有助于提高根尖周病治疗成功率.

    作者:杨宏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源性溃疡出血56例诊治临床分析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消化溃疡被称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近年来,随着急诊内镜的广泛开展.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中.HU的因素已被认识和重视.我院1999年2月~2008年1月共收治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290例.其中HU并出血56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邱春雷;延卫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SCT影像表现及重建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SCT影像表现及重建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问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SCT检查的165例病人的S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SCT及重建技术诊断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7.3%,椎间盘边缘突出软组织影发现率100%,硬膜囊受压移位125例,神经根受压移位增粗108例,有神经根淹没水肿者64例.伴有许莫氏结节者20例,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者36例.结论 S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MPR)能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方向、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国良;刘伟萍;谢礼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内吻合口瘘14例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治体会.方法 分析我院1998~2008年5月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121瘘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胸内吻合口瘘患者经保守或带膜支架封堵非手术治疗后,13例吻合口瘘愈合.结论 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降低了吻合121瘘的死亡率.

    作者:牛忠山;吴增强;史卓之;倪鹰;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时及对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患者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及白内障术后后囊不完整的患者.前房植入美国产S型襟前房型人工晶体,并常规行周边虹膜切除.结果 所有眼术后视力均在0.1以上.术后早期8例眼压升高,但小于28mmHg;随访3个月~2年,末见眼压明显升高者,未出现人工晶体脱位、大泡性角膜炎、葡萄膜-青光眼-前房出血综合征、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安全、有效

    作者:刘春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