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冯利平;江芳辉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使用GElogiq 4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颅外段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有、无心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血管疾病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疾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老年患者十分重要.
作者:雷荣土;周立英;金珏;王鑫;洪乐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同位素治疗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对221例临床诊断血管瘤的患儿行疗效分析.结果221例患儿痊愈62例,显效85例,有效65例,无效9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在同位素治疗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舒莉;朱鸿剑;王珍丽;文萍;宋薇薇;肖秋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细胞或组织培养泛指所有体外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从动物活体体内取出组织,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的体外条件下,进行孵育培养,使之生存并生长[1].目前细胞或组织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各个领域,成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平滑肌细胞作为构成人体管道组织和空腔脏器的重要成分,其细胞培养对临床和基础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平滑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章杰;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发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患者年龄,自身基础性疾病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对210例住院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胸神经,其次是三叉神经、腰神经;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伴有基础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内脏肿瘤、SLE及移植病人等;重症带状疱疹发生率(24.14%),显著高于无基础性疾病者(6.3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症带状疱疹的发生可能和患者在基础疾病背景下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潜伏的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活跃有关.
作者:洪钢;方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Hepcidin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由肝脏合成的小分子肽,属于防卫素蛋白家族,机体的铁代谢重要的负性调节激素,同时与固有免疫、抗微生物感染、缺氧等有重要的联系.本文就其近年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曲志刚;钟福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73岁.因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痛5d,加重3h于2005年11月18日入院.体查:脉搏82次/min,血压13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2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第3心音.心肌酶CK-MB:30u/L,心电图示:V1~V3ST段抬高1.0mv.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行冠脉造影(经桡动脉途径),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起始部一管状病变,狭窄>90%.3d后经右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加支架植入术.在动脉搏动明显部位(肘皮肤皱折上方1~2cm处)进针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置7F动脉鞘;经泥鳅导丝送入6FJL4.0导引导管,退出泥鳅导丝造影后,小心送入NT导丝;经导丝送入2.0×20mm球囊,10个ATM扩张后退出,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mg后置入3.0×23mm支架,12ATM释放.造影见血管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远端血流TIMI3级.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治愈出院.
作者:王晓华;周新春;陈早芳;张璋;鄢飞奔;黄新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单腔人流吸引管和双腔负压可控式人流吸引管间的优缺点.方法随机对80例孕5~10周的正常妇女分别用单腔管和双腔管施术,并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用双腔管施术的孕妇腹痛程度和人流综合症发生率较单腔管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腔管出入宫腔的次数较双腔管多,吸引时间也较双腔管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腔感染率的检测虽然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单腔管组宫腔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双腔负压可控式人流吸引管具有降低术中不良反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吸引管出入宫腔的次数,降低宫腔感染和宫颈粘连发生率的作用.
作者:戴海燕;任磊;朱泰来;徐文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不伴有抑郁的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88例不伴有抑郁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入组,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46例,观察组42例,使用HAMA判断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77例完成试验(文拉法辛缓释剂41例,观察组36例),结果显示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GAD有效率为69%,显著优于观察组36%(P<0.01);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后各随访点HAMA评分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GAD疗效肯定,显著优于观察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张吉营;赵红苏;高静芳;金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儿泻停与培菲康联合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RV-Ag(IgM)阳性159例,随机分成儿对照组、儿泻停组、培菲康组和联合治疗组,并对四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儿泻停组、培菲康组和联合治疗组3d总有效率分别为20.5%、55.0%、56.8%和88.4%,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儿泻停与培菲康联合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优于单独给药.
作者:罗芳;黄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入院48h内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对其脑CT改变及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其病灶位于基底节区者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5.61%,平均血糖8.36±1.28mmol/L与非基底节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糖升高组患者临床表现较重,预后较差,与血糖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血糖水平对其临床表现有明显影响,并可作为其预后指标.
作者:林强;仇润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的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81例行膝关节镜术的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护理及康复锻炼.结果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无并发症发生,优54例,良25例,可2例,优良率97.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科学系统的护理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丽华;包光辉;王梅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鼻骨和鼻中隔骨折移位早期联合闭合复位术的效果.方法80例患者进行早期联合闭合复位术.结果80例中55例鼻中隔居中,25例Ⅰ°偏曲,无并发症.结论鼻骨和鼻中隔移位可采用早期联合闭合复位术.
作者:李小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和评价.方法对37例甲状腺肿块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腺叶切除术.结果除1例因肿块体积偏大,位置偏上极而术中中转常规手术外;36例全部顺利完成小切口手术,术后平均住院3d,无并发症.结论无注气内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腺叶切除术具有操作创伤偏小,美观、恢复快、且达到微创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赵挺;颜育祥;倪耀忠;牟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减轻化疗副反应,增加病人舒适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第1次化疗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第2次化疗为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法,两次化疗后均使用诺丁汉健康调查表对病人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护理干预组病人的舒适度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化疗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病人的舒适度,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翁媛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年7月~2005年8月间的6例外伤性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早期症状、病情发展、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2例恢复较慢,GOS Ⅳ级.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外伤性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的关键.
作者:甘智龙;范新萍;李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酚妥拉明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并探讨其佳给药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180例,随机分3组,A组、B组为治疗组,A组静脉滴注酚妥拉明,B组用酚妥拉明雾化吸入,C组为对照组静滴氨茶碱,3组综合治疗相同,其中A、B组分别进行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治疗组A、B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酚妥拉明对小儿哮喘有明显治疗作用,且采用雾化吸入方法不良反应少,比静脉点滴更值得推广.
作者:甘丽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监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P-选择素(P-selectin)探讨其在骨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创伤骨折及关节置换患者223例,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40例.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D-Dimer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P-selectin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结果Fib、D-Dimer、P-selectin在健康对照组、创伤骨折组及DVT组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创伤骨折组之间Fib、D-Dimer、P-selectin阳性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Dimer、P-selectin在关节置换组中DVT组与非DVT组之间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创伤骨折患者Fib、D-Dimer、P-selectin对排除创伤后DVT形成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军;白雪;王毅;杨玉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儿,女,4岁,因咳嗽5d加重伴发烧1d就诊.患儿5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夜间为重,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在家给予新达罗(头孢克洛)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5d,疗效欠佳,并且出现发烧来诊.查体:体温38.8℃,神志清醒,咽充血,双扁桃体Ⅱ°肿大,其上附化脓点,双肺呼吸音粗,左侧为著,心腹无异常.考虑到患儿已服头孢类药物5d,疗效欠佳并且当时我市正在流行支原体肺炎,因此给予阿齐霉素0.16g地塞米松3mg静脉滴注,约输入药物5ml后,患儿诉手背进针处发痒,咽喉部不适.查体:体温,38.5℃,神志清醒,手背进针处发红,全身未见皮疹,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80次/min,律齐,脊柱四肢无异常.处理:立即给与5%葡萄糖250ml静滴,持续低流量吸氧,地塞米6mg静脉推注.
作者:白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高水平复制患者建立拉米夫定(LM)、干扰素(INF)序贯治疗方案,并采用对比研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3组,抗病毒序贯治疗组32例,LM先连续服用6个月(100mg/d),第5个月时重叠使用α-INF3MU/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用8个月;INF治疗组29例,前6个月α-INF 3MU/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后6个月3MU/次,皮下注射,每周2次;LM治疗组29例,LM服用12个月(100mg/d)以上.结果经治疗6月后抗病毒序贯治疗组、INF组、LM组的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有效率)分别为75.0%,37.9%,24.1%,抗病毒序贯治疗组效果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持续有效率分别为78.4%,34.4%,20.6%,抗病毒序贯治疗组效果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抗病毒序贯治疗组、INF组、LM组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率,分别为3.1%,0,20.6%,表明LM容易造成HBV-DNA变异.结论抗病毒序贯治疗方案具有显著增加抗病毒效果,有较好的短期和持续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从而提高了干扰素、LM各自药物的疗效,能显著缩短LM的抗病毒治疗疗程,减少停药后的反跳和病毒耐药性突变的发生.
作者:于强;聂忠;高世定;席启辉;彭伟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黄酮对新西兰兔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45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对照组(15只)、结石组(15只)和黄酮组(15只),对照组喂普通颗粒饲料,结石组喂含1.2%高胆固醇饲料,黄酮组则饲喂含1.2%胆固醇和0.4%黄酮的饲料,饲养时间各为4周.(2)氨肽酶N(APN)表达:利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APN mRNA水平的变化.(3)血脂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4)血清亮氨酸氨肽酶(LAP)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结石组中10只(10/15)出现胆囊结石,12只(12/15)出现胆固醇结晶,黄酮组1只(1/15)和对照组2只(2/15)出现胆囊结石;结石组APN mRNAIOD比值(1.16±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4)和黄酮组(0.86±0.38)(P<0.05);结石组血清TG、TC、LDL-C、ApoB较对照组和黄酮组明显升高(P<0.01),结石组血清HDL-C较对照组和黄酮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石组血清ApoA较对照组和黄酮组明显降低(P<0.01);LAP结石组明显较对照组和黄酮组升高(P<0.01).黄酮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荷叶黄酮可降低肝脏APN的表达和血清LAP,改变血脂水平,从而有助于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作者:叶德强;丁佑铭;周明全;胡中立;沈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