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民;左景珍;于昂;魏东;李庆和
鼻窦霉菌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临床易与鼻窦炎混淆,个别病例临床表现及CT征象难与恶性肿瘤区别.我科近10年共收治48例,术后均经病理学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沛湧;张玉庚;杨宝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于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1)建立去迷走神经肝脏模型,SD大鼠32只分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6只.模型组切除迷走神经肝支,对照组仅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术后每周各采集1次肝脏组织标本,每次4只,连续4周.标本进行VAChT免疫组化,观察肝脏胆碱能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2)肝糖原及肝纤维化指标测定,SD大鼠32只分为实验空腹、实验进食及对照空腹和对照进食4组,各8只.实验组行迷走神经肝支切除,对照组行开腹神经探查手术.各组分别测定肝糖原,以及肝组织HA、LN、PC Ⅲ和CIV含量.结果:模型组去迷走神经3周后肝胆碱能神经明显减少,第4周基本消失.实验组空腹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进食后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进食后肝糖原增加显著(P<0.01).实验组HA、LN、PC Ⅲ和CIV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去除迷走神经后4周,能够达到完全去神经肝脏状态,肝脏去迷走神经后葡萄糖的合成和储存能力显著降低,去神经后肝脏的抗纤维化能力明显减弱.
作者:薛承锐;胡文全;梁泉;杨春梅;赵战朝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von willebrand病(VWD)与经典血友病有鉴别意义的辅助凝血因子.其基因结构、因子构型、生物合成、储存和分泌及其在止血中的作用已基本明确.笔者就VWF在血栓性疾病尤其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高明东;孙根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FIB水平变化的直线相关性.结果:(1)350例CHD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26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3.86±0.87)g/L vs(2.76±0.72)g/L,P<0.01];FIB随狭窄支数增加有增高趋势,但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FIB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间呈轻度直线性相关(r=0.225,P<0.01).(3)FIB水平对CHD的预测价值以FIB≥3.5 g/L为界,其敏感性为53.7%,特异性为80.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
作者:陈闽荔;陈孟英;吕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得到成功再灌注治疗患者细胞因子和心肌酶水平的观察,探讨此时心功能变化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黄芪的调节和治疗意义.方法:将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和对照组,依据再通标准进行判断,根据再通与否再次分组:未再通亦未应用黄芪30例为未通组(Ⅰ组);再通未应用黄芪31例为再通组(R组);再通亦应用黄芪33例为黄芪组(T组).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观察再灌注时心肌酶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R组TNF、IL-6和IFNγ比Ⅰ组在2 h和4 h后明显增高,而T组有所恢复.结论:本研究发现AMI再灌注后2 h即出现TNF、IL-6和IFNγ升高,梗死面积缩小,心功能得到改善.黄芪对再灌注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心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作者:冯津萍;卢奕;赵炳让;陈书中;董红志;梁伯平;梁爽霖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临床常见的外科危重症,其病情发展快,病死率可高达26%~30%[1],高龄病人由于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常并存1种或几种内科慢性疾病病情尤为危重.我院自1985-2000年共收治65岁以上ACST 128例,因基层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围手术期处理的正确与否,则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现将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白韧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是治疗心脏外科围手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借助IABP的支持,已使许多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能顺利地经受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我们对1998年1月-2001年8月收治的42例应用Ⅰ-A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民;左景珍;于昂;魏东;李庆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耗时较少的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维甲酸灌胃组,2周后处死小鼠,利用骨组织计量学方法研究维甲酸对于小鼠胫骨的影响.结果:给药组小鼠小梁骨体积明显减少,小梁板厚度减少且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结论:维甲酸可用于建立小鼠骨质疏松模型.
作者:张军生;戴晨琳;张鑫;邱明才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36例无冠心病者的对照组进行研究,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多项血脂含量及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结果:基因型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不相关,对照组及有3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病人A型及V型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VV型纯合子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AA型纯合子(P<0.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V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P<0.01).血脂含量与同型半胱氨酸基因型无关.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变异相关,其VV纯合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此基因变异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无关.
作者:毛用敏;赵福梅;秦勤;陈倩;程津新;肖向茜;崔让庄;赵炳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大多数情况下,脾脏破裂很快就会引起腹腔内大出血,需要急症手术治疗.但有的病例出血发生在脾脏损伤后数日、甚至数周后,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困难.目前把损伤48 h后出现的脾破裂出血称之为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1].因其病情急、变化快、容易误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我院1985年至2000年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患者146例,其中21例为延迟性脾破裂,报告如下.
作者:谢加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眶内壁是眶壁薄弱部分,外伤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骨折,随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眶内壁骨折通常需要冠状位和横断位CT扫描.笔者总结了自2000年2月-2001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眶内壁骨折病人的资料,探讨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对骨折的诊断及其在鼻内窥镜手术复位中的作用.
作者:许建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颅内病变的头皮定位要求精确,有时因定位不准确而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我们对5例脑膜瘤定位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术中采用补救方法,全切肿瘤,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魏健;娄永忠;刘建平;王宏昭;赵彦标;张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PTCA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AM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72例,PTCA支架术84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IRA的再通率溶栓组56例(77%),PTCA组84例(100%),P<0.01.PTCA治疗降低了出血并发症、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溶栓组0.51±0.18,PTCA组0.56±0.14(P<0.01).住院病死率溶栓组4例(5.5%),PTCA组2(2.5%)无显著差异.1年期观察PTCA组治疗降低了心绞痛、再发心梗发生率和病死率.两组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LVEF PTCA组0.58±0.18,溶栓组0.50±0.09,P<0.01.结论:直接PTCA支架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相比具有较高的IRA再通率及良好的近期及1年期预后.
作者:郭绪昆;刘寅;屈大展;李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结核性胸膜炎多发于儿童和40岁以下的青壮年[1].但近年临床上老年组结核性胸膜炎已有明显增多趋势,并由于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兼有高龄者的体质特征[2],其临床表现可明显不同于青中年病组.笔者对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与青中年结核性胸膜炎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认识和掌握其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于吉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神经保护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48只眼)绝对期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同时加服神经保护及血管扩张药(改良组),并与34例(40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结果:改良组术前平均眼压(35.6±8.8)mmHg,术后平均眼压(17.5±6.8)mmHg;对照组术前平均眼压(34.7±6.7)mmHg,术后平均眼压(20.3±8.1)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改良组术后12只眼,对照组6只眼恢复光感以上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32只眼,平均(23.5±6.7)个月.改良组平均眼压(21.5±6.5)mmHg,对照组平均眼压(25.7±6.5)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组7只眼,对照组2只眼维持光感以上视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持手术瘘道的通畅,神经保护疗法对视神经纤维早期机能恢复是有益的,失明4个月内的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有望恢复有用的视力.
作者:刘凤茹;陈志良;贾平凡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1995年4月至2001年1月连续治疗的112名脑转移瘤患者,共199个病灶.平均年龄(61.68±8.51)岁,平均Karnofsky评分(73.57±10.30)分.平均肿瘤体积为8.62 cm3.肿瘤边缘剂量为4~22 Gy,平均13.53 Gy,平均治疗次数为3.83次.全部多发颅内转移瘤患者和14例单发患者于SRS治疗前均给予全脑照射(WBRT),剂量为40 Gy.结果: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79.9%,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1年生存率为44.99%.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脑转移瘤的一种理想局部治疗手段.
作者:姜炜;郭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构建以人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单链抗体(ScFv)为导向作用,白细胞介素2(IL 2)为治疗作用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QE 40/ScFv IL-2.方法:应用PCR技术将抗HBsAg单链抗体与白细胞介素2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重组,构建中间载体pGEM7Zf(+)/ScFv-IL-2,经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正确后,将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QE 40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4.3×104Da处,可见蛋白表达带.以鼠抗人IL-2单克隆抗体经免疫印迹验证,该表达蛋白为所设计的融合蛋白.结论:融合蛋白ScFv-IL-2的成功构建及表达,为融合蛋白的纯化和研究开发新型的乙肝导向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文吟;粟宽源;任向荣;唐永红;郑业华;余宙耀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raumatic Sudural Hygroma,TSH)是颅脑损伤中的一种较常见的特殊病理类型疾病,随着CT及M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诊断率已明显提高,近年来本病的成因及诊治已有研究和报道[1,2].笔者对我院自2000年12月-2001年12月经放射学检查确诊的58例TSH患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加以分析.
作者:张昕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