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祥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1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FIB水平变化的直线相关性.结果:(1)350例CHD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26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3.86±0.87)g/L vs(2.76±0.72)g/L,P<0.01];FIB随狭窄支数增加有增高趋势,但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FIB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间呈轻度直线性相关(r=0.225,P<0.01).(3)FIB水平对CHD的预测价值以FIB≥3.5 g/L为界,其敏感性为53.7%,特异性为80.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相关.
作者:陈闽荔;陈孟英;吕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大多数情况下,脾脏破裂很快就会引起腹腔内大出血,需要急症手术治疗.但有的病例出血发生在脾脏损伤后数日、甚至数周后,造成诊断和治疗的困难.目前把损伤48 h后出现的脾破裂出血称之为延迟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1].因其病情急、变化快、容易误诊,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一般脾破裂.我院1985年至2000年间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脾破裂患者146例,其中21例为延迟性脾破裂,报告如下.
作者:谢加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rtPA静脉溶栓与直接PTCA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56例AM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72例,PTCA支架术84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IRA的再通率溶栓组56例(77%),PTCA组84例(100%),P<0.01.PTCA治疗降低了出血并发症、心绞痛发生率及再发心梗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溶栓组0.51±0.18,PTCA组0.56±0.14(P<0.01).住院病死率溶栓组4例(5.5%),PTCA组2(2.5%)无显著差异.1年期观察PTCA组治疗降低了心绞痛、再发心梗发生率和病死率.两组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LVEF PTCA组0.58±0.18,溶栓组0.50±0.09,P<0.01.结论:直接PTCA支架治疗AMI与rtPA静脉溶栓相比具有较高的IRA再通率及良好的近期及1年期预后.
作者:郭绪昆;刘寅;屈大展;李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36例无冠心病者的对照组进行研究,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多项血脂含量及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结果:基因型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不相关,对照组及有3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病人A型及V型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VV型纯合子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AA型纯合子(P<0.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V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P<0.01).血脂含量与同型半胱氨酸基因型无关.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变异相关,其VV纯合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此基因变异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无关.
作者:毛用敏;赵福梅;秦勤;陈倩;程津新;肖向茜;崔让庄;赵炳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UA)的变化及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86例T2DM患者的血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体重指数(BMI)及血压.按性别分2组,再按是否合并CHD分4个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120例.结果:T2DM男性和女性血UA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M合并CHD组血UA升高,与非CHD组比较,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则无差异(P>0.05).结论:T2DM男性和女性血UA均增高,T2DM女性血UA增高与CHD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赵伟;张宏;于佩;夏建华;郭艳;王家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已有若干种器械应用于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我院自2000年6月开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PDA病人进行封堵治疗,共完成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俊英;党群;高陆;王小飞;李娜;夏大胜;陈俊;陈欣;赵向东;于翔;刘书坤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结核性胸膜炎多发于儿童和40岁以下的青壮年[1].但近年临床上老年组结核性胸膜炎已有明显增多趋势,并由于老年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兼有高龄者的体质特征[2],其临床表现可明显不同于青中年病组.笔者对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与青中年结核性胸膜炎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认识和掌握其临床特征,以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于吉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高龄患者冠脉搭桥手术的增加,老年人术后急性认知障碍发生率不断上升.根据发病时间及临床特征分为两类,术后较早出现持续时间短称为谵妄,另一类出现较晚的称持续性术后认知障碍.
作者:刘俊英;储荣仁;蒋大中;郭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是治疗心脏外科围手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借助IABP的支持,已使许多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能顺利地经受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我们对1998年1月-2001年8月收治的42例应用Ⅰ-A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卫民;左景珍;于昂;魏东;李庆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接受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24 h APACHE Ⅱ评分等相关因素对其在ICU停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原位移植患者术前、术后APACHE Ⅱ评分以及年龄、原发病、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失血、术中低血压、输血及输液量等因素对ICU停留时间的影响.结果:APACHE Ⅱ评分升高,ICU停留时间延长.并提示原发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低血压时间、输血及输液量也对ICU停留时间有影响.结论:APACHE Ⅱ评分系统可较好预测肝移植患者在ICU停留时间.
作者:王勇强;孙丽莹;王东浩;王峪;刘懿禾;曹书华;沈中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用于终止早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部分患者存在用药后副反应大、流产后出血时间长、药流失败引起大出血等问题,甚至出现药物流产后篌恶性滋养叶细胞疾患的报道[1].为进一步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大出血的发生,笔者对药物流产中米索前列醇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的剂量进行了随机比较性研究.
作者:刘笑梅;贾丽荣;焦丽;吴小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神经保护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48只眼)绝对期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同时加服神经保护及血管扩张药(改良组),并与34例(40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结果:改良组术前平均眼压(35.6±8.8)mmHg,术后平均眼压(17.5±6.8)mmHg;对照组术前平均眼压(34.7±6.7)mmHg,术后平均眼压(20.3±8.1)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改良组术后12只眼,对照组6只眼恢复光感以上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32只眼,平均(23.5±6.7)个月.改良组平均眼压(21.5±6.5)mmHg,对照组平均眼压(25.7±6.5)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组7只眼,对照组2只眼维持光感以上视力,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持手术瘘道的通畅,神经保护疗法对视神经纤维早期机能恢复是有益的,失明4个月内的青光眼行手术治疗,有望恢复有用的视力.
作者:刘凤茹;陈志良;贾平凡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广泛,过去曾是危害人类严重的虫媒传染疾病,目前在全世界仍约有24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5亿人发病,200多万人死亡[1].在非洲每年仍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特别是加蓬有95%为恶性疟疾,而且在该国居住的亚洲人发病率为100%.恶性疟疾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威胁病人的生命,只有对恶性疟疾患者早期做出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才是遏制其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对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法尚存争议,本文对此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徐荣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耗时较少的小鼠骨质疏松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维甲酸灌胃组,2周后处死小鼠,利用骨组织计量学方法研究维甲酸对于小鼠胫骨的影响.结果:给药组小鼠小梁骨体积明显减少,小梁板厚度减少且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结论:维甲酸可用于建立小鼠骨质疏松模型.
作者:张军生;戴晨琳;张鑫;邱明才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妊娠妇女的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妊娠期间及产褥期骨量的变化更是近年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产褥期妇女超声振幅衰减系数(BUA)和超声传导速度(SOS)及由两者演算而来的骨硬度指数(STI)的分析,了解产妇在产褥期骨量的变化,为防治妇女产褥期钙的丢失及加强产褥期保健提供依据.
作者:黄立;郭成秀;孙文英;王树荣;王金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颅内病变的头皮定位要求精确,有时因定位不准确而增加手术难度和损伤.我们对5例脑膜瘤定位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术中采用补救方法,全切肿瘤,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魏健;娄永忠;刘建平;王宏昭;赵彦标;张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1995年4月至2001年1月连续治疗的112名脑转移瘤患者,共199个病灶.平均年龄(61.68±8.51)岁,平均Karnofsky评分(73.57±10.30)分.平均肿瘤体积为8.62 cm3.肿瘤边缘剂量为4~22 Gy,平均13.53 Gy,平均治疗次数为3.83次.全部多发颅内转移瘤患者和14例单发患者于SRS治疗前均给予全脑照射(WBRT),剂量为40 Gy.结果: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为79.9%,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1年生存率为44.99%.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脑转移瘤的一种理想局部治疗手段.
作者:姜炜;郭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颅咽管瘤是神经外科的难点之一,其治疗效果迄今还不理想[1].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由于经各种方法治疗后患者10年生存率基本可达到80%~90%[2],因此,保存患者正常生理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生活十分重要,而对视觉的影响是该肿瘤的主要症状之一,其预后尤显重要.但国内的有关研究尚少见报道,笔者对此加以探讨.
作者:江荣才;刘宗惠;李士月;田增民;赵全军;修波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眶内壁是眶壁薄弱部分,外伤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骨折,随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眶内壁骨折通常需要冠状位和横断位CT扫描.笔者总结了自2000年2月-2001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眶内壁骨折病人的资料,探讨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对骨折的诊断及其在鼻内窥镜手术复位中的作用.
作者:许建辉 刊期: 2002年第08期